分享

干啥都累,是身体给你最好的信号

 中山春天奏鸣曲 2024-05-25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

经常早上醒来,觉得自己很疲惫,精力不济,感觉似乎能量不足,很难开始一天的工作。

即便勉强开始一天的工作,也发现自己头昏脑胀,集中不了注意力,感到脑子好像不好使,进入不了工作状态,感到自己不听使唤,有一种掌握不了自己的挫败和无力感。

有时候会感到很窝火和不解:

我最近明明啥也没干,怎么会觉得这么累?

你一方面感到很累,但一方面你又觉得不应该啊,而且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于是你强迫自己去做,但是做起来又没有精力,这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太难受了。

你陷入了一种叫做精神内耗的恶性循环。

确切地说,这种精神内耗更类似于精神疲惫,或者精神疲劳、精神倦怠的状态。

在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中,很多人有这种情况。

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今天先讨论一种:

忽视自己的情感,长期把自己当工具使用的情况。


图片
忽视自己的情感
把自己当工具使用


1. 理解你的累。

身体是一个生命,它常常用各种感受向我们表达一些信息,来试图跟我们沟通——

它现在是怎样的?

它还好吗?

然后获得跟我们意识的互动,以期获得我们意识层面的一些照顾或者调整,让我们可以有更好的生命状态。

更好的生命状态意味着,一种意识和潜意识更一致、身心更一体的状态。
‍‍‍‍‍‍‍
那么现在,我们似乎有明确地从身体方面得到的一种信号就是——

很累

我们解读这种累的方式,似乎是明明我什么都没干,为什么这么累?

这可能是以往我们解读我们身体累的方式,觉得累可能跟干活太多有关。

但在此时此刻,这种解读似乎是无效的,很明显这种累跟干了多少活没有关系。

那么这种累,从哪里来呢?

是的,我们没有意识到:

很多的累跟做多少工作、干多少活无关,
它可能来自于一种精神或者情感上的疲惫,
也就是心累了

但我们似乎忽视了这种累,以至于我们解读不出它的含义。

这意味着,我们经常忽视自己的情感。

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来访,他们深陷精神内耗已经很久了,但是解读不出内耗的含义。

他们不了解身体在向自己传达什么,更意识不到自己可能忽视自己的情感很久了。

只是一味地强迫自己努力,但是发现对自己来说不管用。

一味地用鞭子抽打自己,但是再抽再打,自己也挪动不了半步。

而也是由于爆发的这些问题,他们走进咨询室,学习去了解自己,进而对自己的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图片

2. 努力在追求优秀,满足外界的期待,生命已经快被掏空。

很多把身体当工具在使用的人,对于自己身体能承受的限度一无所知。

他们很多人内心逼迫自己的动力是要追求“优秀”,或者说“超越别人”。

追求优秀和超越别人都是非常笼统的指标,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衡量方式,

但是持有这种信念的人,追求的是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优秀或者超过别人。

他们的内心持有一种强迫的信念:

我必须是优秀的,或者我必须要超越别人,这样我才是我。

不然就意味着自我的崩解,或者身份的解体。

很明显,不管是自我的崩解还是身份的解体,都相当的可怕,所以他们只能不停地逼迫自己努力。

但是要达成的目标太难了,而又长期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于是进入了一种很无力的没有油的状态。

明明啥也没干,其实是一种绝望——

潜意识意识到自己努力干也没啥用;

但是无法从意识层面去清理、放弃、哀悼和悲伤。

只能用“啥也没干,但是又很累,这种前进也前进不了,后退也后退不了”的方式卡在这里。

类似车在半路抛锚,但是我不会修车,或者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里有很多的情感或现实需要被梳理,才能慢慢选择是放弃这个车还是怎么修好这个车。

然后重新规划目标,轻装前进。

图片

3. 心灵背负了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一个人把自己当工具使用的时候,ta在满足谁呢?

既然我是工具,那么我满足的是谁?

当我活成了一个工具,我在为谁活着?

那要去看是谁在用工具的方式在要求我满足ta。

是谁要让我一直要做个优秀的人,或者一定要超过别人的人。

一定要优秀或者一定要超过别人,这样的信念是怎么来的?

当我们慢慢梳理这样的信念的起源。

它可能来自于不能接受不够优秀的自己的父母,不能接受自己比别人差的妈妈(爸爸)。

因为这些不接纳,我们内心充满恐惧,只能一刻不停地往前冲。

因为,如果我们不拿回优秀,不超过别人,在父母那里,我们就会成为什么都不是的人。

啊,什么都不是的人,多么羞耻可怕,它直接取消了我们存在的意义,让人觉得自己是如此的不堪,如此的差劲。

对此,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为了活下去,为了存在,只能拼尽全力往前冲。

它也可能来自于常年不被重视的我们。

只有在每次获得优秀或者超过别人时,我们的父母才会关注到我们,这让我们感到连结和存在的意义。

于是在这种不被关注的冷漠里,我们为了获得一点连结和温暖,就不停地去追逐优秀或超越别人。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这成了我们唯一获取存在和连结的方式。

如果丧失了这些,会重现陷入无回应无连结的冷漠之境,该如何办呢?

哦,原来我一直在为了满足别人活着。

我为了父母接纳我,一直在满足他们的要求,或者为了渴望被他们关注,一直在努力变得bling bling的闪光。

可是我的需要呢,我的渴望呢?谁能看见,谁能满足?

我的心一直好累,因为它一直在奋进,在努力,从未被休息和滋养。

当我不能再获取到bling  bling的光鲜亮丽,我的生命是如此的苍白无力,没有任何滋养。

那些断供的来自“优秀”的犒赏,来自“超越”的滋养,一旦失去它们,我竟一无所有。

我背着两座大山在奔跑,我跑了好几十年,我能不累吗?

图片



图片
如何调整和改变


1. 问问心需要什么,给心做整理‍。

给心做整理,意味着区分我应该做的我想做的

把自己当工具使用的人,内心有太多“我应该要怎么样了”。

他们内心充斥着各种应该,很少留有空间去问问“我想做什么”。
‍‍‍‍‍‍‍‍‍‍‍‍‍
我应该做什么,是怎么来的,哪来的应该,我们可以去做个梳理。
‍‍
这些“应该”常常以一种向我们提要求的方式存在在我们的头脑里,让我们紧张焦虑,无法放松。

如果你再能仔细倾听、审视这些声音,你会看到它们像些索取者,一直在索取你的喂养,而你像个奴隶一样,被这些声音奴役,不停的劳作。

你的自我被侵占,你没有自我。

而你想做什么,是属于你的声音,你的需要,它们往往声音微弱。

在以往的生活中,你经常牺牲掉它们,让它们屈从于那些应该的声音。
‍‍‍‍
就像小时候面对你的父母,你的声音总是很微弱,你常常来不及或者没有机会表达自己,而被他们对你的要求淹没。

没有人问过你需要什么?你开心、愉悦吗?你满意吗?

你总是被衡量,为什么你不是个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你不能超过别人?

你从小就被这些声音和需求绑架,它们变成了你应该要做到的样子。
‍‍
久而久之,把自己当工具使用的人,从来不问问自己的心需要什么?

或者他们有时也问,但是他们不敢太奢侈的让自己充分的放松或者休息,除非他们完成了设定的目标时,才敢允许自己轻松一会儿。

很多人他们内心不想过这种很卷的生活,但是他们不敢让自己停下来,长期这样下去的话,身体就会通过爆发出问题的方式,让自己停下来。

总是很累,陷入内耗——就是一种逼迫自己停下来的方式。

之所以达到了逼着自己停下来的方式,是因为心灵真的太累了,这种累不是体力上的累;

而是精神情感上的疲惫,长期地逼迫、紧张、焦虑,长期地为目标奋战,以及达不到目标的恐惧。

长期承受这些,能不累吗?

如果你能去问你的心,常常那里会有答案:

比如你想什么都不做,想找个地方躲起来,啥也不管。

但是你总是不允许自己这样。

可以的,你可以的,你可以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只按照你的心和需要来。

休息意味着去做你想做的事,滋养意味着去满足自己。

你也是个人,你需要满足自己的需要,让自己轻松愉悦,这没有啥问题。

图片

2. 面对自己的恐惧,接纳自己的无能。

当你不能获得优秀或者战胜别人,那不意味着你不优秀,也不意味着你很无能。

没有人一直是优秀的,或者必须一直有能力,对自己持有这样的期待是非现实性的。

你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这并不可怕。

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也会活得很好。

你一直在排斥你身上的某个部分,就是那个不够优秀、不够超越别人的部分。

因为你觉得那样你会变的没有存在感或者没有意义:

或者被父母扫地出门,不被接受;

或者失去跟父母的连结,变成让父母失望的人,会活在冷漠里。

但那只是你的小时候。

直面这些小时候的恐惧害怕,会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你,去拥抱那个可能会失败的你,也可能不会超越别人的部分。

告诉ta,生活不只有优秀或者奋斗或者超越别人;

告诉ta,比起这些,你更希望ta过的愉悦、快乐、轻松;

告诉ta,即便ta不优秀,不超过别人,ta也是安全的。

当你能够接纳被以往的自己排斥的部分,你对自己的苛刻要求会降低,你的内耗会降低。

你的心会放松很多。

图片


3. 选择做让身体愉悦的事,而不是头脑制造出来的“成功”或者其它。

人的身体知道如何活着会让自己更舒服,但人的头脑常常剥夺身体的主宰权。

头脑经常制造二元分裂,然后控制我们的身体,去追求那个二元世界里的某个偏执的部分。

比如说优秀、不优秀,就是一种人为的头脑制造出来的评判。

具体到一个人或者一个事情,怎么能简化成一个优秀不优秀的维度可以评判得了?

可见,头脑经常扭曲事实。

忠诚于头脑对我们的要求,而忽视掉我们自己身体的感觉,是因为在早年,我们被植入了很多的要求。

这些要求占领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为这些要求服务,我们的自我被拿走,我们的生命成为了满足别人需求的工具。

这些被植入的要求,长期下来,就变成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对自己的管理。

但是它们很少是我们经由自己身体的体验自法形成的。

一个人经由自己的体验自发形成的要求,或者信念会可以经由自己调整,更改,它们是为自己服务的,灵活的,有弹性的;

而从小被植入的要求往往是无理性的、不满足不行的、强迫性的、满足不了就可能发生灾难性后果的。

学会重视自己的感受,需要重新建立自己跟自己身体的关联,去尝试解读感受身体传来的意味,慢慢让麻木的感受变的鲜活丰富起来。

这样才能逐步脱离头脑里声音的奴役和驱使,不再虐待性地使用自己。

当一个人活过来,意味着ta的感受变得鲜活丰富,这些丰富鲜活的感受不允许ta会被外界的声音洗脑带走。

因为那些感受是如此真实的存在,ta们可以让一个人踏实地真实地立在那里,并且去辨别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体性,也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

对于把自己当工具使用的人来说,内耗不是坏事。

它在提醒着我们,要从根上调整生命的方向

要像一个人活着,而不是像一个工具一样麻木而疲惫地活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