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产管理的“四”管“八”理

 昵称53000553 2024-05-25 发布于湖北

管理一般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以高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管人”和“理事”,这么理解虽然无错,但并不十分准确。“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那么对于企业来说,生产管理到底应该管理什么?什么是管理的“四管八理”呢?

“四管”是什么?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管理“人”的行为

合理安排人员工作,时刻关注员工状态,通过早会等方式激励员工,培养员工操作技能。车间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员工行为受三方面的制约,一是人员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二是岗位技能,三是产品标准不清晰。所以要通过岗位职责要求、标准化流程、技能培训、检查考核、激励和沟通等方式规范员工的行为。

图片
图片

02 管理“物”的状态

确保设备、物料、工器具及辅助设施等处于良好状态,管理好物料的进、存、用。设备、工器具账务清单与实物匹配,物的状态分三层含义,一是物的存在状态,二是物的防护状态,三是物的账目状态。应从建立标准、完善台账、监控物流、规范操作、定期盘点、检查审核等方面加强物的管理。

图片
图片

03 管理“事”的结果

对生产任务、计划执行、质量控制等事项进行有效管理,现场一定要贯彻PDCA循环的要求,“事”要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置”的完整闭环链。管理过程中,如果工作只有布置,没有检查,结果=零。

图片
图片

04 管理“钱”的效率

对生产成本、资源消耗等进行管控(料、工、费),追求效益最大化,成本的效率是指钱要用在该用的地方,科学合理的安排统筹,不能造成浪费;所以应该从内部节能降耗机制(提案改善)、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制定、人效提升、科学合理的管理动作等方面加强“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八理是什么?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把目标理“透”

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明确生产管理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将其细化为具体的生产相关目标。对生产目标进行全面梳理,包括产量、质量、成本、交期等各个维度,确保目标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每个目标进行详细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环节、部门甚至个人,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制定清晰的衡量标准和指标,让目标具有可量化、可评估的特性,便于跟踪和监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目标管理的核心是“透”,而不是“多”,透,则抓住重点;多,则手忙脚乱。

图片
图片

02 把计划理“清”

详细分析生产设备、人员等资源的实际产能,以确定可承担的任务量,对生产计划订单情况进行细致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车间、产品、工序、时间段等;还要明确各项订单的优先级和相互关系,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对订单排产进行调整和优化,保持计划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还要加强与各相关方的沟通协调,确保计划与物料供应、工装夹具等资源匹配,避免出现资源短缺导致计划受阻,确保订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得到准确理解和有效执行。

图片
图片

03 把风险理“低”

深入分析生产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人与物),如设备故障、质量问题、人员变动等;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察觉潜在风险;制定详细的风险应对预案,包括替代方案、资源调配等;加强设备维护保养,降低设备出问题的概率;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流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供应链状况,提前应对可能的外部风险冲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回顾,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措施。应该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图片
图片

04 把流程理“顺”

办事拖拉、审批繁琐、效率低下,可以说是很多企业现实的写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流程管理出了问题。

流程一定要跟“权”和“责”结合起来,并和时间目标和绩效考核挂钩,这样才能提高流程效率。应通过分级流程图明确责任,必要时可以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流程速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05 把职责理“实”

为什么存在严重的扯皮现象?因为职责不清。扯皮的理由有四个不知道:不知道该谁干,不知道怎么干,不知道何时干,不知道干到什么程度。

要想解决推诿扯皮问题,必须把职责理到“实处”。应从生产经营管理事项开始,首先明确相关人员职责。然后根据岗位设置,进一步分配岗位职责。同时职责要和管理制度、手册、程序有机结合。

图片
图片

06 把绩效理“高”

持续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和激励机制,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能力表现;建立有效的绩效监控和反馈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注重数据分析,依据数据进行科学决策和调整;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动生产绩效的提升;定期回顾和评估绩效体系,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和环境。

图片
图片

07 把标准理“精”

作业标准是什么?是指导员工规范、高效作业的依据。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为什么出现损失、浪费、等待、失误、报废、故障、低效等问题?与企业缺乏可操作性的作业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应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目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的作业标准。

图片
图片

08 把沟通理“畅”

生产管理过程有三个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其中,信息流对数据分析、问题发现、正确决策、过程控制、绩效考核、持续改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倡主动沟通的氛围,鼓励及时反馈问题和进展;定期举行跨部门沟通会议,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沟通,避免误解;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观点;利用多种沟通工具和手段,确保信息准确传达;建立沟通效果评估机制,不断改进沟通方式和效率;培养员工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意识,提升整体沟通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