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寺心‖ 吴越国的佛教艺术,有点不一样

 睫毛上的风尘 2024-05-25 发布于北京

文物鉴赏 考古发现 收藏知识

 谈古论今 人文历史 探索发现 

如寺心聚焦文博、艺术史普,内容主要涉及东西方古代建筑、石窟寺、宗教艺术、古代书画、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博物馆文物展等。

Image
【编者按】吴越国(907~97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东南的地方王国, 定都杭州,版图最盛时北起苏州,南抵福州,历经三代五王,皆奉中原王朝正朔,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且与日本、高丽之间的文化、贸易往来频繁,也是十国中享国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

吴越国处于中国古代唐宋变革的关键历史时期,佛教宗派与造像艺术也处在中国化的转型阶段。经历晚唐武宗灭佛与藩镇割据、黄巢之乱的多重打击,南北佛教已极尽衰微,而吴越国诸王立足东南文化传统,崇奉佛教,广建寺塔,开龛造像,刻经造幢, 搜求佛籍,“佛僧之胜,盖甲天下”,尤其是钱俶造八万四千金涂塔与雕版刻经的举措影响深远。吴越国佛教思想与艺术均得到全新的开创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雕版印刷技术也在大量刻印佛经的基础上走向兴盛;同时,与日韩的文化交流、海外贸易促进了东亚佛教的发展。此外,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的越窑青瓷与东南茶文化也在吴越国达到了新的高峰。

展示吴越国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有利于梳理佛教艺术的转型及其中国化的历程,也将有助于从东南文化发展视角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
Image

铜地藏菩萨坐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通高44.5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地藏菩萨是中晚唐以来兴起的重要佛教信仰之一。该造像呈僧人形像,身穿双领下垂式广袖袈裟,内着僧祇支,颈饰项圈。右手持锡杖,左手托摩尼宝珠(又作如意宝、如意珠),半跏趺坐于须弥方台座上,跣足踏莲台。造像如水月观音一样采用吴越国独特的圆轮状背光,周缘两侧及顶部饰三束火焰纹。座前刻题记:“女弟子□三为四恩三有造地藏一身永充供养。”

Image

铜十一面观音立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高23.5厘米

1957年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出 苏州博物馆藏 

十一面观音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密教观音之一。观音像十一面,身饰天衣、帔帛、璎珞与臂钏、手钏等,左手持宝瓶,右手持柳枝,立于束腰莲瓣台上。身姿略呈“S”形,姿态优美,具有唐代造像遗韵,略显拙朴。十一面观音像在吴越国仅见两例,另外一处是2003年海宁智标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铜十一面观音立像。

Image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

具体年代:北宋开宝二年(969年)

具体尺寸:通高40.5厘米

1978年江苏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出 苏州博物馆藏 

菩萨戴化佛宝冠,脸部饱满,身饰帔帛璎珞,衣纹线条略显生拙,双跏趺坐于束腰莲瓣台上。镂空大火焰背光,此尊造于969年。这是一件具有确切纪年的吴越国晚期造像,艺术成就上与杭州与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一批吴越国佛造像略有差距。

Image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通高22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尊典型且具有成熟吴越国佛教艺术风格的菩萨像。菩萨戴化佛宝冠,面容圆润,缯带两侧垂肩,肩饰帔帛,身着僧祇支,饰璎珞,作说法印,双跏趺坐于宝珠状束腰大莲瓣台座上。底部铭文:“弟子徐仁岳、吴竟珠共造永充供养”。造像整体一改雄健奔放的唐风,显得含蓄轻秀,彰显东南艺术之美。
Image

鎏金铜大势至菩萨立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通高39.5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是具有典型吴越国时期佛教中国化特征的菩萨造像。菩萨镂空火焰背光,头光似为独特的牡丹花纹,戴宝冠缯带,冠顶有宝瓶,外批天衣长垂至足,内着僧祇支,左手持经书,姿态略呈“S”形站立,束腰莲瓣台座。这种创新菩萨装也见于杭州西湖烟霞洞两侧菩萨像,海宁智标塔地宫出土叶腊石菩萨像也属此类。此后,裹覆长形天衣成为观音菩萨最常见的外装。
Image

玉雕童子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髙8.6厘米

2001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青白玉童子雕像。童子为单体圆雕,身着广袖宽衣,腰间系带,立于祥云之上,祥云局部透雕,云下有榫,竖插于 “九山八海”题材的方形底座上。有学者将其称为善财童子,此说尚待考证。
Image

玉雕观音菩萨坐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高4厘米

2001 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质佛菩萨像。玉观音以羊脂白玉雕琢而成,双面刻花,面部、服饰、莲花座等细部特征均为阴刻。此像具有典型中国化特征,头戴花冠,着中国传统对襟广袖长衫,肩搭帔帛,腰系帛带,左手托物,右手置胸前,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座下有榫头,原附有底座。
Image

鎏金铜龙柱佛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通高68厘米

2001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件佛像在继承唐代遗风基础上发展出了典型的吴越国艺术风格。佛像螺发高肉髻,大镂空火焰形背光,右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大仰莲叶台座,独特的盘龙缠绕莲茎作托莲台状,镂空壸门双层须弥座。底部方座上原有胁侍菩萨与佛弟子、金刚力士的插座孔,说明这是一铺佛像组合。

此造像以佛教“天龙八部”之护法龙作莲台下方装饰,大镂空火焰背光与圆轮状头光,这都是吴越国佛教艺术的独创风格,从形象上看有可能是释迦牟尼佛。
Image

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通高28.5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尊观音菩萨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遗风,风格雄健,衣褶线条流畅。菩萨戴化佛宝冠,身饰帔帛璎珞,左手净瓶内插莲荷,右手持柳枝,上身裸露,帔帛斜披,下身着裙;身光与头光外缘镂空火焰纹。从风格上判断应是吴越国早期造像。

Image

鎏金铜水月观音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高53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唐艺术家周昉“妙创水月观音”,由此开创了中国独创的观音形象。菩萨端严,有圆形背光,以游戏坐姿安坐于象征普陀洛伽山的岩石台上,岩台前清净莲池,作观水中之月状。水月观音采用写意的圆轮状火焰背光,又将图画中的山石以铜铸形式呈现,这些都是吴越国佛教造像的独创,大大提升了佛像艺术的美感。整体形象充满禅趣,更凸显典雅清韵的艺术意境。

Image

铜西方三圣像(大势至菩萨 / 阿弥陀佛 / 观音菩萨)

具体年代:吴越国 (907~978年 )

具体尺寸:通高32.4厘米/28.7厘米/32.4厘米

1986年浙江湖州飞英塔出土 湖州市博物馆藏 

这是飞英塔内发现的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组成的西方三圣造像,具有成熟的吴越国佛教造像艺术风格。主尊阿弥陀佛像作说法印,螺发高肉髻,着袒右袈裟,双跏趺坐于束腰大莲瓣台座上。观音菩萨戴化佛宝冠,大势至菩萨戴宝瓶冠,皆缯带垂肩,面容饱满,着僧祇支,双跏趺坐于束腰大莲瓣座上。三尊造像风格上含蓄内敛,呈现清韵典雅之美。1986年维修飞英塔外塔二层塔壁时,曾发现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钱俶生母顺德王太后吴汉月舍入天台山的黑漆木胎螺钿经函。由此推测,这组西方三圣像很可能也是王太后供养的佛像,其与杭州西湖慈云岭等处西方三圣像颇多相似。

Image

鎏金铜罗汉立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高8.7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中国化的十六罗汉图像兴起于晚唐五代时期,以贯休《十六罗汉图》最为著名,而杭州烟霞洞吴越国钱氏家族捐资所刻十六罗汉则是现存最早的石刻像,堪称早期中国化罗汉塑像的典范之作。吴越国鎏金铜罗汉像甚少见,此件罗汉身着右衽袈裟,手持佛珠,衣纹流畅,下有榫头,可知当为一铺佛像中的一件。姿态颇具唐代遗韵而又有东南清韵之气。

Image

鎏金铜佛坐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高13.8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佛像整体既有晚唐遗风又呈现东南地区秀雅内敛的气韵,袈裟衣纹拙朴,左手置膝上,右手施无畏印,略呈俯视状,坐于大莲瓣台上。
Image

鎏金铜一佛二菩萨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高19.2厘米,宽13.3厘米

1956年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 苏州博物馆藏

Image

鎏金铜彩绘七佛像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通高29.2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Image
鎏金镂花银包边楠木经箱

具体年代: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具体尺寸:通高21厘米,长37.8厘米,宽19.2厘米

1957年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二层出   苏州博物馆藏 

此楠木经箱置于石函内。箱底垫有丝织物,楠木质胎上髤透明单漆,盝顶各部边缘和接缝处皆镶嵌包银质鎏金花边,工艺极为精细。经箱大体完整,镂金工艺精妙,箱上记载制作艺人姓氏更属可贵。经箱内原置佛经即法舍利已朽。经箱须弥座边沿横凿小字一行:“建隆二年男弟子孙仁朗镂,愿生安乐国为僧”。
Image

贴金彩绘石雕经函

具体年代: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具体尺寸:通高23厘米,函身长33厘米,宽17.2厘米,座长37厘米,宽23.4厘米

1963年浙江东阳中兴寺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经函盖外彩绘雕饰团花、牡丹、飞天、莲蓬、毬路纹、菱形网格纹等装饰图案,皆是当时佛教流行纹样。经函盖内涂墨漆,且有阴刻楷书两行。函身浮雕墨笔勾勒,敷彩贴金,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僧人与白马取经故事,最终以三只六牙白象身负经卷象征取经归来,或源自东汉 “白马驮经”典故。晚唐五代时期,僧人取经形象与故事广为流行,这是所见较早的僧人取经图像,可能与玄奘西天取经也存在某种联系。函下浮雕莲花伎乐童子,象征了西天极乐净土世界的清净声乐。函内原存七卷纸本楷体墨书《妙法莲花经》。
Image

铜阿育王塔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通高22厘米,底座边长8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阿育王塔是五代时吴越国王钱俶效仿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而铸造的一类小塔,是异域佛塔的造型。南宋智磐《佛祖统记》卷四三《法运通塞志》载:“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 钱俶发愿所造阿育王塔始于后周柴世宗下诏毁佛的显德二年(955年),暗含了末法时代保存佛法的某种寄寓,塔中安置《宝箧印陀罗尼经》,象征法舍利供养,故又称“宝箧印经塔”。塔身均模铸(或镂刻)摩诃萨埵舍身饲虎、快目王舍眼、尸毗王割肉贸鸽、月光王施宝首等四则佛本生故事,惟山花蕉叶上模铸(或雕刻)内容有别,大多简单地装饰坐佛和护法力士,少部分装饰佛传故事。
Image

铜阿育王塔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通高22厘米,底座边长8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阿育王塔是五代时吴越国王钱俶效仿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而铸造的一类小塔,是异域佛塔的造型。南宋智磐《佛祖统记》卷四三《法运通塞志》载:“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

钱俶发愿所造阿育王塔始于后周柴世宗下诏毁佛的显德二年(955年),暗含了末法时代保存佛法的某种寄寓,塔中安置《宝箧印陀罗尼经》,象征法舍利供养,故又称“宝箧印经塔”。塔身均模铸(或镂刻)摩诃萨埵舍身饲虎、快目王舍眼、尸毗王割肉贸鸽、月光王施宝首等四则佛本生故事,惟山花蕉叶上模铸(或雕刻)内容有别,大多简单地装饰坐佛和护法力士,少部分装饰佛传故事。
Image

瑞兽纹带线刻人物铜镜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年)

具体尺寸:厚0.6厘米,直径10.3厘米

2001 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类瑞兽纹铜镜流行于隋至初唐时期。镜背内区四只奔跑瑞兽环绕镜钮,间饰缠枝葡萄,外区一周楷书铭文:“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回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

据扬之水研究考证,镜面线刻佛教题材图像是吴越国王钱俶夫妇“发愿往生净土”的供养图像。画面中人物、楼阁、星象、浮云、龙凤、仙鹤、天乐等共处,发愿人为吴越国王钱俶和王妃孙氏夫妇。这面特殊的铜镜寓意了钱俶对夫人孙氏的深厚感情,图像也是典型的吴越国时期人物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研价值。
Image

纯银阿育王塔与金舍利瓶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 ~ 978 年)

具体尺寸:阿育王塔:通高33.5厘米,底座边长12厘米;舍利瓶:通高4.4厘米,口径1.3厘米

2000 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天宫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纯银阿育王塔原安放于雷峰塔天宫内。塔由基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四部分组成,皆锤揲成型,整体采用榫卯结构,组装而成。塔座每侧以菩提树、禅定小佛像四尊相间作装饰。塔身方形,四面镂刻佛本生故事画面,分别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月光王施宝首、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四角各金翅鸟一只。最上层用忍冬及兽面纹作装饰。四角山花蕉叶,正面锤揲佛传故事画面,背面锤揲佛禅定说法等形象。塔刹由刹杆、五重相轮和顶部的摩尼宝珠等构成,塔剎的底座装饰12 朵覆莲,五重相轮上饰忍冬、连珠纹。塔内供奉金舍利瓶。金舍利瓶原供奉于该阿育王塔中,瓶身上覆钵形盖,表面錾刻莲瓣、花卉等装饰图案。瓶内盛有11枚舍利。
Image

《华严经跋》残石碑拓本

具体尺寸:残长68厘米,最宽33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雷峰塔落成之时,吴越国王钱俶亲自为《华严经》刻经撰写并书跋文。据此可知,雷峰塔为钱俶供奉“佛螺髻发”而建,977年建成后始名“皇妃塔”。此碑也是钱俶的书法真迹。

钱俶《华严经跋》残碑的出土澄清了聚讼已久的雷峰塔初名,是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钱俶将新塔命名为“皇妃塔”,是为了缅怀亡妻孙太真及感恩宋朝皇帝的封妃、谥妃之典。

Image

钱镠、钱俶批牍合卷

具体年代:吴越国(907~978 年)

具体尺寸:钱镠批文:纵29.4厘米,横75厘米;钱俶批文:纵30厘米,横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合卷分别是钱镠发给崇吴禅院长老僧嗣匡的牒文及钱俶批字的宝庆寺僧崇定上奏的表文。文书上留有吴越国王钱镠与钱俶的签名花押,既是极罕见的国王墨迹,也是研究吴越国佛教的重要史料。

钱镠批文发于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十二月,内容是褒奖嗣匡在主持崇吴禅院期间的功绩。钱俶批文写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闰七月,内容为批准宝庆禅院动用寺院周围树木用以修缮、扩建禅院。卷首晚明程应魁题“钱王手泽”四字,卷尾抄录钱尚德、钱直孺等题跋24处。

——————法宝资讯——————

Image

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壁画在莫高窟元代3窟北壁,中间画千手千眼观音,西侧画吉祥天,东侧画婆薮仙。属于密宗题材。此窟画工技艺精湛,擅长运用各种线描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以匀劲的铁线描表现人物的面部和肌肤,显得丰满圆润;以棱角毕露的折芦描绘衣纹,体现布料质地厚重;以细腻的游丝描绘须发,有蓬松飘逸之感;以顿挫分明的釘头鼠尾描表现力士隆起的肌肉。壁画设色淡雅清新,润泽透明,与线描相得益彰。

如今,我们将这幅珍贵的敦煌壁画千手千眼观音变进行高清复制,终于还原出了原作的风貌。即可作为供奉修行之用,亦可作为佛画临摹的样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