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溪兰塘张氏祖源考

 流星雨刘鑫 2024-05-25 发布于浙江

兰溪兰塘张氏祖源考

张绍芳

兰塘张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兰溪市永昌街道。明清时属兰溪县瑞山乡太平里、二十都五图。

据《兰塘张氏宗谱》记载,村里张氏始迁祖讳锭,字大用,生于南宋隆兴甲申年(1164),卒于嘉熙二年戊戌(1238)九月初五日,享年75岁。江西饶州府德兴县黄柏塘人氏。由明经荐授蒲城学录,避乱弃官游至兰溪。与兰溪永昌汪宅汪某相知,遂将长子入赘于汪氏,次子娶邵氏而定居汪宅。不久自己回到饶州。妻翁氏,不详生卒年月。夫妻二人合葬于德兴黄柏塘之墓。长子讳澄,字一清,不详生卒年月,葬兰溪汪宅屋后;次子讳濂,字流清,生于南宋开禧元年乙丑(1205)十二月初一日,卒年不详,葬兰溪汪宅屋后。

宗谱没有记载张锭父亲和祖父的名讳,却称其曾祖父为南宋著名大儒张栻,其高祖父为南宋名相张浚。张锭为张浚五世孙。

《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记载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隆兴二年(1164),行次余干,得疾,手书付二子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讣闻,孝宗震悼,辍视朝,赠太保,后加赠太师,谥忠献。张栻,浚长子,淳熙七年(1180)卒于江陵府官舍,终年48岁,归葬于父墓侧。《宋史》载:“栻丧,无壮子。”据以上史料,张锭出生于张栻逝世前16年,此时张栻儿子尚且年幼,何来的四世孙?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记载“子焯,承奉郎,亦早世。”《绵竹县志·紫岩张氏》记载:“明义、明羲为张栻孙。”江西《饶州府志》、《德兴县志》等地方文献,均无张浚、张栻及其子孙在上饶地区定居的记载,与宗谱所记德兴黄柏塘人氏不符。因此,张锭不可能是张浚后人。

  《兰塘张氏宗谱》始编修于明代嘉靖四年(1552),此时距离始祖张锭去世(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已经足足过去了314年!历经宋末金元兵乱,家族历史资料散佚,江西、浙江路途遥远,始修宗谱时已经无从考稽张锭的真实生世。所以,宗谱始修者张彦礼在宗谱序中喟然而叹:“本宗自澄濂公以上,所可考者,惟公之父锭公。”宗谱次修者张铭也在宗谱序中说:“予族自锭公卜筑以来,迄今一十有一世,而谱谍尚缺。且纷纭其说,兼有东西之分,各抒已见。予甚怏怏!问余所宗,予答曰予宗乃饶柏塘派也。”后世子孙由于无从考证或者不愿考证,照搬前谱说法至今。兰塘张周边其他支系的张氏宗谱,除了唐明宗长兴元年由湖州乌程迁居兰溪的张鞭一族外,其余张氏均多称自己是张浚、张栻的直系后裔,而张浚、张栻以下的世系又互相矛盾,谬误百出,令人难以取信。可见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误接宗支非常常见。

谱载张锭“寻归饶郡,葬德兴黄柏塘”,因此,与江西德兴总脱不了关系。黄柏塘,地方土名,行政地域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德兴黄柏乡。如今德兴黄柏乡的张氏主要集中尚和村以及周边的张村、万村、瑶畈等村,均系婺源甲道张氏后裔。婺源甲道张氏始迁祖张徹,行大三,字克明,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九月十五日,卒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二月十八日,唐广明庚子年自安徽歙县篁墩迁居江西婺源甲道,现为婺源县赋春镇甲路村。葬于村南山间,古墓如今尚存。墓九层,石体黝黑,呈巨龙盘绕形。有一人半高旧墓碑一块,额篆“大三公”等字样,碑文剥蚀难认。张彻生三子:庐、休、敬。张敬生五子:知进、知溢、知润、知稔、知和。张知进生三子:行辉、行标、行都。张知进与伯父张庐一同迁居古鄱阳蒿子埠,即今德兴新营村。张行标生二子:延辅、延富。张延辅,号三长者,有事迹传于后世,生三子:仁讽、仁宪、仁俨,孙十人皇封为德兴张氏十院,是两宋之际全国的显族,子孙科举出仕者数百人,有“一门三宰相,两世四朝卿”之誉。

张延富迁居德兴尚和村,生子五:翱、翔、翊、玟、玠。仁讽生四子:用宣、用之、用钧、用能。用宣生五子:宗颜、宗谊、潜、汲、须。张潜迁居德兴吴园,发明湿法浸铜术。德兴号称“铜都”,张潜功莫大焉。张潜公生五子:积、磐、由、甲、琳。张磐生六子:根、相、极、枢、朴、棁。张根公生五子:焘、熺、煇、焕、火又(上下结构)。张焘,《宋史》有传,其从政经历与张浚极其相似:同朝为官,同样担任过枢密使等高级职务,同样主政过建康、四川,受百姓爱戴。张焘支系的取名遵循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的原理,也与张浚支的取名规则相同。

  张焘生二子:垓、埏。垓生五子:铸、镐、鐩、锷、鍨。埏生十五子:镇、钜、镒、鋐、錝、铉、釴、钺、錧、錥、錞、金其(左右结构)、键、镗、錡。据德兴瑶畈《张氏宗谱》及多年研究德兴张氏宗谱的张忠根说,张埏的子孙多聚居在瑶畈、张村、万村、乐平等黄柏塘附近地区。《乾隆甲道张氏宗谱》记载:“镗,字大用。”《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六十一·宋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参知政事、赠太师张忠定公神道碑》记载:焘公孙男十九人,铸、镇、钜、鐩、镒、锷、鋐、锭、铉、鎡、镛、錧、錥、錞、金其(左右结构)、键、镗、錡。《甲道张氏宗谱》也记载了这篇神道,漏记了“镒”,鋐误记成了“铣”,锭写作“錝”,镗误记成了“鐣”。两个版本的神道碑都没有载全十九人,漏记了“镐”。德兴瑶畈《张氏宗谱》埏公十五子的名讳写法与《乾隆甲道张氏宗谱》相同,但次序有变:先钺后釴,金其(左右结构)与錡互换位置。《乾隆甲道张氏宗谱》对镗公和錝公的后代缺载,载钜公的儿子洽公居葬金华义乌十三里。由上可知,张焘的孙子辈名讳非常接近,极易混淆误写,与福建、金华颇有渊源。依据《乾隆甲道张氏宗谱》,埏公十五子,镇字大圭,钜字大任,镒字大忠,鋐字大声,錝字大宗,铉字大举,釴字大鼐,钺字大成,錥字大器,錞字大和,金其(左右结构)字大益,镗字大用,錡字大量。从中不难看出,《兰塘张氏宗谱》中所记始迁祖张锭字大用,极可能就是《乾隆甲道张氏宗谱》中所记的这十五人之一。

  《兰塘张氏宗谱》记载,张锭生于隆兴二年甲申(1164),但德兴吴园出土、现藏德兴博物馆的《宋故致政参政大资张公墓碣》记载:张公,讳焘,字子公。曾祖潜,祖磐,父根。子男二人:曰垓,曰埏。女一人。孙男三人:铸,右承奉郎,镇、钜。孙女二人,尚幼。此碑末署:“皇宋乾道二年(1166)岁次丙戌十有二月甲申。奉议郎、前主管台州崇道观揆记。男垓泣血书。”周必大在之前提到过的《张忠定公神道碑》中开篇写道:“乾道二年四月旦,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致仕张公薨于饶州德兴县之里弟。是岁十二月甲申葬本县铸印台先茔之侧。其子既类行实闻于朝,谓必大尝以文学掾事公于升,撰名诗碣墓道,义不容辞。”《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也记载:焘公乾道二年卒,年七十五,谥忠定。根据以上史料,张锭生于隆兴二年甲申似乎有误。若宗谱所记生肖无误,张锭可能生于南宋淳熙三年丙申(1176)。

  《兰塘张氏宗谱》还记载,张锭因明经荐授蒲城学录。明经是南宋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但查《德兴县志》并没有锭、镗或大用登科弟的记载。《乾隆甲道谱》记载,张镇公恩补通直郎、张钜恩补儒林郎、鋐、錝、铉等均获恩补。周必大《张忠定公神道碑》记载:“镇,通直郎、荆湖北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钜,儒林郎,福州录事参军;镒,承事郎、新差监鄂州在城盐税务;锷、鋐、锭将仕郎;铉等其余人未仕。”瑶畈《张氏宗谱》记载:镒公,埏三子,字有民,号大忠,淳熙乙未(1175年)五月初一日午时生,两浙东路提举司干办公事,终朝散大夫。嘉熙丁亥(注:无丁亥年,应为嘉熙乙亥年1239年)殁,葬本都上张东南,土名黄冲源。因此,张锭因祖父张焘恩补官职的可能性较大。

  近代学者傅增湘在校定清代欧阳棨刻的《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六十一·宋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参知政事、赠太师张忠定公神道碑》时,认为该篇神道碑是周必大作于乾道二年。然而,参看德兴出土的《宋故致政参政大资张公墓碣》,乾道二年时,张焘只有孙男三人,而神道碑中已经记载了孙男十九人!还记载了张焘的曾孙张涛的任职情况、玄孙一人。这些都大大超过了张焘在世时的子孙情况。神道碑末尾写道:“孝宗首从人望,召置二府。”查宋史,绍熙五年(1194)孝宗驾崩,当年十月才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傅先生在《神道碑》后附了一条校刊记:“案院本及知圣道斋本,此篇原列在二十四卷《陈居仁碑》之后。《陈居仁碑》作于庆元三年,后此三十一年,不当反列于前,左校正。”通过上述考证,事实上恰恰与傅先生的校正相反,该篇神道碑就是周必大作于张焘逝世后三十多年!此时,极可能重修了张焘之墓,并委托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在家的周必大撰文铭碑。由此也可以推断,张锭受恩补出任蒲城学录一职,是在庆元三年(1197)之后。此时他21岁,距离次子张濂出生(开禧元年乙丑1205年)还有8年。

  《兰塘张氏宗谱》记载,张锭授蒲城学录,避乱弃官游至兰溪。查《建宁府志》,庆元三年(张锭始出仕)至嘉熙二年间(张锭逝世),福建范围内只出现过一次战乱。即绍定元年(1228),宁化人晏梦彪聚众起义。史称“绍定三年,蛮獠攻破建宁。”蒲城隶属建宁,因此张锭最迟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随汪公一起避难到兰溪。此时,张锭已经54岁,次子25岁。8年后,他便与世长辞了。

德兴翁氏,始迁祖翁合,福建建宁府建阳县陞龙乡义安里人,宋真宗乾兴元年壬戌(1022)进士,任江东提刑按察使。第三子翁以,易名似,字能众,号泉溪,任德兴县尹。后致仕同兄翁岑编为民籍,遂居于德兴尚和村。翁氏宗谱由于遭受历代兵灾,宋代世系的记录已经非常简化,对族内女子的生卒婚嫁均无记载。但地理位置相近,又合葬于黄柏塘,因此张锭妻子翁氏极其可能就是尚和翁似的后裔。

由于张锭父亲张埏的墓志至今没有发现,以上所作的考证依然只能算推论。但比起先人们当年制作宗谱时出于种种原因只能依托于不甚相关的历史名人,或许总更接近于历史的本真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