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玩花样,瞎折腾

 新用户86028838 2024-05-25 发布于内蒙古
企业家思想精髓
企业家思想精髓
2024-05-24 15:15

现如今,众多修道者因未能调养好身心,无法实现身心的真正寂静。若欲使身心寂静,首要条件便是身安康健、通达无阻,不然此具质身则难以达到清净无染之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心皆无法达到寂静,又如何能让心灵进入那玄妙的境界呢?此刻,我们端坐于此,感触最为深刻的便是那真实存在且疼痛难忍的肉体,试问,如此状态之下,我们的心境又怎能进入那深邃的道途呢?

《道德经》: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玩花样,瞎折腾

唯有通过修行静虑,我们才能踏上修道之路,进而深入其中。唯有反观自照,我们才能获得永生。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如何通过反观自照以求得永生。实际上,所谓的修道,其核心便是一个“静”字,而关键在于一个“返”字。

道家所言的四个阶段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入虚、炼虚入道,这与佛家中的四禅八定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密宗修炼完成左、中、右三脉后,与四禅八定以及道家的四个阶段都极为相近,但在具体细节方面仍存在差异。

我曾经充满激情地比喻道:“如同水蒸气从高处降落化为清澈的水滴,随着水温逐渐降低,水便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那么,修行岂非正是将冰渐渐融化成温暖的水流,然后使水蒸腾化为轻盈的水雾吗?这恰似人生的历程——历经风雨洗礼,最终才能回归宁静。道教与密宗始终强调任、督二脉与修行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中脉更被视为通往开悟的神秘通道。然而,在我们汉传佛教和禅宗中,却很少提及这些概念,即便有所涉及,也常常采用一种极其隐晦的表述方式。对于那些尚未踏入修行之路、尚未领悟大道的人来说,这些话语犹如天书,令人费解。”

众所周知,在武术界或功夫界,有一句名言:“气随意动,意到气到”。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修行过程中的“恬淡虚无”境界。

随心意流动的气,即是真气,亦称元气,源自先天元精,岐伯称之为“天牝”。据汉代扬雄在《太玄·饰》中所述:“次五,下言如水,实以天牝。”对此,司马光集注解释道:“牝,谷也。天牝,谓海也。”然而在此处,“天牝”实际上是指人体部位名称,即鼻子的别称。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明确指出,“牝”乃母性生殖器官。

《道德经》: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玩花样,瞎折腾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段话的含义是:孕育天地万物之道(谷神)永恒不息,这便是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便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永不停息,其作用无穷无尽。

《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有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穀气并而充身者也”。《素问·刺法论》亦言:“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总的来说,“所受于天”的气与“天牝从来”之气,皆指“真气”。

真气与穀气相融合,滋养身心。然而,真气与穀气需先转化为宗气,方可进一步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卫之气。因此,无论营气还是卫气,均含有真气成分。只要我们保持恬淡虚无,营卫之气乃至宗气皆可随心意流动。如此一来,病痛又怎会找上门来呢?

实际上,生命的诞生也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并未刻意为之,它并非我们通过努力争取而来。

同样,死亡也是必然之事,我们无力改变,所有美好而深邃的事物皆源于自然,唯有琐碎之事才为人所为。

我们甚至无法控制呼吸,呼吸同样是自然而生的,我们应与这自然发生的世界和谐共舞。倘若有人询问我的观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物质世界是“做”的世界,而灵性世界则是“自然发生”的世界。当我们行动之时,仅能触及物质层面;而当我们仅仅存在,便能让万物自然生长,从而抵达存在的本真。神明并非人为努力所能企及,而是自然而然的产物。我们需要顺势而为,无法强行推动,不能进行攻击,更不能诉诸暴力,因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暴力,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顺应自然。

《道德经》: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玩花样,瞎折腾

这恰似一个人在故乡出生成长,成年后背井离乡,独自闯荡天涯,建立丰功伟绩,待到华发苍颜、齿牙脱落之际,无论成就如何,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深思念。远赴边疆的将领渴望重返家园,漂泊海外的游子期望魂归故里,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引发无数人的共鸣,我们常常将这种情感生动地描绘为“叶落归根”。

岂止人老“重归故土”,岂止树木“叶落归根”,世上纷纷纭纭的万类万物莫不“各归其根”——起初从哪里来最后又回到哪里去。这里“各归其根”的“根”就是“静”。

真正想有所作为的人,待人接物时不可有急躁的个性,更不能有轻浮的举动。如果急躁轻浮,往往会把事情弄糟,进而使自己受到困扰。如此一来,就会丧失悠闲镇定的气度,丧失活泼潇洒的生机。暴躁一定是不会长久的,只有平静才是一种常态。

因此,老子说:“静为躁君”,静是躁的主宰。如果反过来,让躁来作为静的主宰,也就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被狂躁的情绪所左右,那么得到的结果将是多么的糟糕。

让我们一同来到非洲广袤的草原上,观赏那些孕育了野马族群的神奇土地。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看似无忧无虑的野马,实际上却生活在一种深不可测的危机之中。它们的生命,居然在一种看似弱小无力的吸血蝙蝠面前岌岌可危!这些神秘的吸血蝙蝠常常敏捷地扑向野马,紧紧依附在它们的身上,贪婪地吮吸着鲜美的血液。而被袭击的野马,往往会因此丧命于此。

《道德经》: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玩花样,瞎折腾

研究者们深入观察后发现,尽管蝙蝠所吸取的血液量看似巨大,但实际上对于野马来说,这点血液远远不足以致命。换言之,野马的死亡并非源于失血过多,而是另有隐情。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野马的死亡呢?答案竟然是——野马那暴烈的性格!当它们遭遇蝙蝠的攻击时,便会立即变得狂躁不安,愤怒地嘶鸣,疯狂地奔跑,试图摆脱身上的吸血蝙蝠。然而,蝙蝠却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更加紧密地依附在野马身上,直至野马筋疲力尽,走向生命的终点。

试想,若野马能够拥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灵,又怎会因一只小小的吸血蝙蝠而丧命呢?因此,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我们都应始终保持一颗虚静恬然的心态。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去深入理解。特别是老子所倡导的“被动性的最极致”,即“达到被动性的最极致,紧紧地守住宁静的基础”,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老子在《道德经》中留下了这样一句充满禅机的名言:“出死入生”!这四个字究竟蕴含着怎样深奥的含义呢?简单来说,一个常常陷入深重思索与苦恼之中无法自拔的人,其“气”就如同持续流动的河流,源源不断地透过意窍流出体外,消耗大量生命中的原动力——元气,从而导致身体能量水平的大幅度下降,这就是所谓的“出死”。然而,反观那些通过修行,使思维活动逐渐趋于平静,甚至达到“息停脉住”的超凡境界之人,他们的意窍便能有效地吸收天地间的“生气”,这便是所谓的“入生”。正如《内经知要》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道德经》: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玩花样,瞎折腾

何谓“恬淡虚无”?那是一种在修炼过程中,身外无物,无欲无求,内心清净如水的至高境界。

而“真气从之”则是指,唯有达到恬淡虚无之境的人,其体内的真气才会听从他的指挥,为他所用。

至于“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精神不离体,真气也就不会流失,疾病自然无法侵入。

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放下对名利的执着,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虚无的状态中,体内的真气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若能坚守元神,守护体内精华,提高自身免疫力,病邪又怎敢轻易侵犯我们的身体呢?由于真气不出身,体内的营卫之气得以充盈,新陈代谢顺畅,我们的身体又岂会轻易生病呢?

庚桑楚曾经教导我们:“养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这句话无疑有助于我们的身体恢复健康,保持心灵的宁静。

《道德经》: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玩花样,瞎折腾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这个充满喧嚣与纷争的世界里,谋生并非易事,这些都可能成为干扰我们心神安宁的因素。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安排各种欲望,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出明智的选择,既要妥善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片宁静的空间,让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

总而言之,修道者当以修静为主旨,而非沉迷于世俗的功利之心,胡乱折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