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6项工程中的化学工业

 昵称21405352 2024-05-2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中国化学工业能够开始长期稳定发展并进行技术追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化学工业的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是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时期建设的7个化工项目。

156项工程”时期,中国在吉林、太原和兰州建设了三个大型现代化学工业基地,其产能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超过旧中国的化学工业。

在建设这三个大型化工基地的过程中,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苏联的帮助下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工技术,锻炼了建设能力,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学企业设计、建设,化工设备制造的技术,初步奠定了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

156项工程中”的化学工业项目

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化学工业安排了7个项目,集中分布在吉林、太原和兰州三个化学工业区。

在吉林、太原和兰州三个化学工业区中,除了化工项目外,均配套建设了热电厂。

7个化学工业的项目投资规模是10.7亿元,在“156项工程”总投资中的占比为6.6%

图片

图片

吉林化工基地

吉林化学工业区由吉林氮肥厂、吉林染料厂、吉林电石厂和吉林热电厂组成,是一个以煤、焦和焦化副产品为原料的化工基地。

1、吉林氮肥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万吨、稀硝酸7.7万吨、浓硝酸1.5万吨、硝酸铵9万吨和甲醇0.4万吨。

2、吉林染料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7种还原、冰染染料0.29万吨,苯酐、二茶酚等14种中间体0.8万吨,硫酸等6种无机化工产品5万吨。

3、吉林电石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电石6万吨、碳氮化钙1万吨。

吉林化学工业区的建设规模是空前的,此前国内从未进行过如此庞大的化工工程建设。

化工区的建设得到了全国的支援,国家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从各地调集了3万名职工,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吉林化工区从19554月开始施工,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基本建成。

图片

兰州化工基地

兰州化工区由兰州氮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热电厂组成。这是为改变我国化学工业布局在西北建设的化工基地。

1、兰州肥料厂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8.2万吨、浓硝酸1.2万吨、甲醇0.87万吨、乌洛托品0.3万吨。

2、兰州合成橡胶厂设计能力为年产丁苯橡胶1.35万吨,丁腈橡胶0.15万吨,聚苯乙烯0.1万吨。

1956年,肥料厂和合成橡胶厂同时开始建设。

195811月,肥料厂建成投产。

19605月,合成橡胶厂丁苯橡胶装置建成投产,因为原料粮食、酒精供应困难,不久就停产了。1961年底,建成我国第一套以炼厂气为原料的乙烯装置。

太原化工基地

太原化工区由太原氮肥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热电厂组成。

1、太原化工厂的设计能力为年产六六六农药0.2万吨、滴滴涕农药0.15万吨、烧碱1.36万吨、液氯0.5万吨以及军工原料等。

2、太原氮肥厂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浓硝酸3万吨、甲醇1.55万吨、甲醛1万吨。

4、太原制药厂原设计能力为年产磺胺噻唑750吨、磺胺胱160吨、氨苯磺胺310吨,后改变设计方案,建成磺胺、维生素、解热药等品种的综合性药厂。

太原化工厂1956年开始建设,19587月投产。

太原氮肥厂1957年建设,1961年投产。

太原制药厂1958年建设,19601月投产。

化学工业的核心是三个氮肥厂,分别是吉林氮肥厂、太原氮肥厂和兰州氮肥厂。

三个氮肥厂的计划投资是6.82亿元,占化学工业总投资的63.7%

氮肥厂的核心是合成氨的生产。

化学工业建设的三个氮肥厂从规模上看都属于中型氮肥厂,每个厂的生产规模都是合成氨5.2万吨,硝酸铵9.8万吨。

图片

苏联援建项目对中国化肥产能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仅有三家企业拥有合成氨的生产能力,分别是大连化工厂、永利宁厂和天利氮气公司。

大连化工厂合成氨的生产能力为5万吨,配套硫铵18万吨;永利宁厂合成氨产能为3.3万吨/年,硫酸铵5万吨/年,硝酸0.33万吨/年。

天利氮气公司的设备来自杜邦公司的一座合成氨中间试验厂,产能远不及大连化工厂和永利南京铔厂。

这三家工厂的设备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解放后的产能远远低于最初的设计产能。

1952年,化学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都已经恢复到或者超过了解放前最高的年产水平,其中合成氨3.8万吨、化肥3.9万吨、电石1.1万吨。

苏联援建三个工厂合成氨和化肥的产能达到15.6万吨和29.4万吨,是1952年中国合成氨和化肥产量的4.1倍和7.3倍。

从产能上看,苏联援建的项目显著增加了中国化工产品的产能。

但是这点产能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不能满足中国农业生产的需求!

70年代化肥仍然是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商品,装化肥的袋子也曾经被中国农民当作布料做成衣服。

中国不得不从西方引进多套大化肥设备,用以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

在“四三计划”中,我国从美国、荷兰、日本、法国引进了13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的成套设备。其中,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套,以轻油为原料的3套。

在“七八计划”中,我国又引进了3套以渣油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装置,分别建在镇海、宁夏和乌鲁木齐和1套为煤炭为原料的大化肥装置。

苏联援建项目的产能相对中国的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那有什么意义呢?

图片

苏联援建项目对中国化肥技术的意义

苏联援建项目对中国化学工业的最大价值是帮助中国掌握了现代化工技术!

苏联援建的三个氮肥厂在当时技术和规模都是比较先进的,为新中国化学工业培养了第一代生产、科研、设计、施工、制造技术队伍,积累了建设大型化工厂的经验,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化学工业的差距。

以吉化的建设为例,新中国的建设者总结到:(参考《中共吉化发展史》)

1、建设了一批先进产能;

2、以项目为依托,组建了化工行业的建设队伍;

3、以项目为依托,组建了化工企业的设计力量;

4、以吉化为依托,建设了化工设备的制造基地。

人才和技术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有合适的生存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产业。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三个氮肥厂就是蓄积人才、培育技术的产业条件,中国的建设队伍、设计人才、设备制造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从这三套前苏联引进装置的建设过程中,中国较为完整地学到了大型化工厂的建设经验,以及较为先进的设计、施工与生产技术。

其次,通过这些企业的生产运营我们学习到了企业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核算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这些都为今后合成氨工业及化学工业的其它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苏联技术的基础上,中国开始自力更生发展合成氨和化肥生产技术。

1956年,化工部化工设计院自行设计年产7.5万吨合成氨装置,建设四川化工厂。在设计过程中,对永利宁厂和吉林化肥厂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设计。

四川化工厂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具备自力更生建设氮肥厂的能力。

为适应各省、市发展氮肥生产的需要,1958年化工部氮肥设计院根据四川化工厂的生产建设经验,以及永利宁厂以无烟煤制取合成氨原料气的工业化数据和生产经验,编制了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定型设计。

自行设计、设备国内制造年产5万吨合成氨规模系列的氮肥厂如衢州化工厂、吴泾化工、广州氮肥厂于1963年初相继投产。到1965年,全国年产5万吨合成氨规模的氮肥厂达到15个,当年合成氨产量达到130万吨以上。

这批我国自有技术和成套国产装备的氮肥厂系列,行内称为“中型氮肥厂”或“中氮”。

1983年全国共建56个中型氮肥厂,其中包括江西氨厂、宝鸡氮肥厂、兴平化肥厂、三明化工厂、柳州化肥厂、湘江氮肥厂、安阳化肥厂、宣化化肥厂、迁安化肥厂、原平化肥厂、云南氮肥厂、鲁南化肥厂等。

1983年中型氮肥厂年生产合成氨368万吨,占全国氮肥总产量的22%

图片

为什么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苏联援建的产能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我们很快掌握了苏联援助的技术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20世纪60年代合成氨技术发展迅速,我们掌握的技术很快就落后了!

合成氨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原料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合成氨的生产以煤、焦炭为原料,从50年代开始转向使用石油或天然气。采用新原料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投资规模少、生产成本低、装置便于大型化等优点,因此一些新建的合成氨厂大多数均采用石油、天然气作为原料。

合成氨工业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生产规模大型化。

20世纪50年代初合成氨单系列装置最大规模为日产200吨(年产能7万吨),60年代初为日产400吨,到60年代中期,由于离心式压缩机的采用和热能综合利用的发展,使大型生产装置具有更突出的优越性,出现了单系列日产1000吨氨的大型氨厂厂。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日产1550吨氨的单系列装置。

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掌握的中型氮肥技术落后了。

我国在60年代也开发了年产几千吨的“小化肥”技术,小化肥装置的合成氨产量一度占中国合成氨产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小化肥技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生产合成氨的能源消耗远高于大化肥装置,不是技术的发展方向。

自主技术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大化肥技术,在生产规模、生产能耗等技术经济指标上都要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0041228日,山东华鲁恒升年产30万吨合成氨国产化大型装置投产。

这是我国第一套国产化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

1972年开始,我国从美国、荷兰、日本、法国引进了13套日产1000吨合成氨和日产1620~1740吨尿素的成套装置,随后又相继引进了19套大型氮肥装置,先后共引进了32套装置。在华鲁恒升的这套装置成功投产后,才使大型氮肥装置的国产化成为现实。

中国的合成氨产量在2000年后逐步成为全球第一,这是自力更生发展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参考资料:

1、《中国化工通史》

2、《中共吉化史》

3、《大化志》

4、《当代中国的化学工业》

5、《吉化往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