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张伯礼治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对药应用

 乐在其中自由 2024-05-25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彬 毛静远 天津中医药大学  江丰 康立源 王家莹 肖璐 

图片

中医学典籍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即有“心痛”“卒心痛”“厥心痛”的记载。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胸痹”病名,以“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的病因病机,并提供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治疗胸痹的系列方。20世纪后期,基于对王清任、叶天士等学术思想的继承创新,冠心病血瘀络阻的病因病机成为中医学专家的共识,活血、化瘀、通络治疗大行其效,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中医证候特征悄然发生着变化,血瘀、痰浊等标实证均有明显增加,且常表现为痰瘀互结证候。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从临床中捕捉到了这一证候特征的变化,并进行了痰瘀互结证的病因病机理论分析和治疗用药实践探索。张伯礼根据中医学“津血同源”理论,及痰来自津、瘀本于血的病理认识,提出了“痰瘀互生”的病因病机理论,认为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痰与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恶化的基本继发因素,痰瘀互生是“病重之源”。鉴于痰浊瘀血皆为阴邪,体稠质重,易于黏结相搏,胶结难解,临床采取痰瘀并治,相互为解,事半功倍。痰瘀互结又因有孰轻孰重、胶结程度、寒热性质等的不同,虽治疗原则相同,但临证需仔细辨析,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组方技巧。善用对药,协同增效,是张伯礼处方配伍的显著特点。 

藿香配佩兰

藿香味辛,性温,气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湿,为芳化湿浊之要药。朱丹溪认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本草正义》载:“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熙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乏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佩兰味辛、性平,气味芳香,能宣化湿浊而定痛。佩兰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此后,历代本草文献对佩兰均有记载,如《本草纲目》载:“辛,平,无毒”,多用“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等。二药配伍,芳香化浊,醒脾和胃,疏理气机,同中有异,合用功倍,以达祛除痰浊痹阻之效。张伯礼常用此对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痰浊轻浅者,症见胸脘满闷,纳呆倦怠,口中黏腻,舌苔白腻的患者。藿香、佩兰多用于夏令暑湿之季,但张伯礼治疗此病证时四季均有使用,还一再强调,痰浊轻浅之时,是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治疗不及,病程日久,痰瘀胶结难解,则缠绵难愈。 

蚕沙配半夏

蚕沙味甘,辛,温,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的功效,首载于《名医别录》,其性能升能降,升可祛风,降可利湿,性平和缓。半夏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辛开温散,能化痰散结,通达气机,配蚕沙可奏燥湿化浊之力。《金匮要略》载瓜蒌薤白半夏汤方证,就将半夏用于痰浊痹阻之胸痹证。蚕沙虽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可多用于治疗风湿痹证、目疾诸症、糖尿病、缺铁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但用于治疗胸痹(冠心病)少见报道。张伯礼临床中善用蚕沙配半夏治疗痰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冠心病痰瘀互结、痰浊偏胜之证,症见胸闷胸痛,时头晕恶心,乏力,舌苔颗粒细腻致密胶黏,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之患者,如日久顽痰不化,加用薤白,增强温阳宣痹之功。

石菖蒲配郁金

石菖蒲味辛、苦,性温,芳香走窜,具有开窍醒神,化湿豁痰,宁神益志之功。《本草从新》曰:“石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去湿除风,逐痰消积,开胃宽中。”郁金味辛、苦,性寒,活血止痛,清心凉血。《本草汇言》曰:“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要药,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为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此药能降气,气降则火降,而痰与血亦各循其安所之处而归原矣。”张伯礼常用石菖蒲配郁金,治疗痰浊瘀血郁而化热之轻症,症见胸闷感,伴烦躁不寐者。二药合用郁金可制石菖蒲温燥之性,共奏豁痰宣痹、活血止痛之功。

茵陈配苍术

茵陈味苦,性微寒,清利湿热;苍术味辛、苦,性温,燥湿健脾。《本草纲目》记载“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疏泄阳明之湿”。此时用茵陈、苍术配对,治疗冠心病患者痰瘀日久化热,症见胸闷痛烧灼感,心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二药合用协调制约,互为佐使,茵陈制苍术燥烈之偏,共除上中下之痰浊,取得很好疗效。张伯礼认为茵陈还具有凉血散瘀泻浊之功效,与苍术合用,一寒一温,湿瘀并治相得宜彰。临床多用于湿热重、瘀浊轻者,及早服用,可防胶结。冠心病痰瘀互结日久化热,形成痰瘀与热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促使冠心病进一步恶化,使病情更为复杂,治疗更加困难。

丹参配泽泻

丹参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本草便读》总结认为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现代研究表明,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能提高耐缺氧能力,对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泽泻味甘,性寒,利水化湿,行痰饮。丹参和泽泻配伍,活血行痰,痰瘀同治。张伯礼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虽常有气虚、阴虚或阳虚等本虚相兼,但此时血瘀却为其病理关键,应当特别重视化瘀祛浊通络法的应用。常用大量丹参配泽泻于痰瘀互结,瘀血偏重,症见胸闷胸痛,舌质紫暗,苔厚腻者。如胸痛入夜尤甚,瘀血阻滞明显者可加用五灵脂和降香以增强行气活血散瘀,宣通经络止痛之力。

大黄配瓜蒌

大黄味苦,性寒,泻热通便,化湿消浊,活血化瘀。《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瓜蒌味甘、微苦,性寒,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张伯礼用大黄主要取其活血化瘀通经、清热散结之功,而非泻热通肠之力,并认为不可一用大黄就言泻下,这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中。《成方切用》有言:“当就方以论药,不当执药以论方。”在临床上常与瓜蒌同用,治疗冠心病痰瘀日久化热,痰浊瘀血黏结相搏,胶结难解,停滞中焦的难治性顽痰,即元代朱丹溪所说“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证。在治疗难治性顽痰瘀浊,蕴久化热之症时,常重用生大黄 12~15g(通便时常用生大黄6~10g),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时则病当之,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瓜蒌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效。二药合用,治疗顽痰不化停滞中焦,每每奏效。但中病即止,不可一味攻伐。

海藻、昆布、生牡蛎、王不留行

海藻、昆布性苦咸寒,生牡蛎性咸微寒,均具有软坚消结、清热消痰之功,王不留行性苦平,具有活血通经之功效,走血分,行而不留。张伯礼认为,海藻、昆布、生牡蛎均具有消痰软坚之功,但单用力薄,常合并使用,配以王不留行活血通经,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后期,痰浊血瘀日久,顽痰瘀血胶着成结,阻滞血脉之顽症,症见胸闷胸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苔厚腻,脉涩者。瘀血更甚者可加用一些虫类药物,如水蛭、土鳖虫以增强活血祛瘀作用。

张伯礼既善于思考研究,更精勤临床探索,仅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处置,即可见其辨治有层次,用药分轻重,谙熟中药药性,善用中药药对,临床每获奇效,足见其中医功底深厚,临证经验丰富。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仅供学习参考。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