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先生:《易经》同人卦,这股精神力量可以无坚不摧

 吴翠平书馆 2024-05-26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    

《易经》的学问错综复杂,我们研究《易经》,每一卦都要搞通。现在孔子所提出的,是同人卦第五爻的爻辞。刚才讲过同人卦,“先嚎啕而后笑”,孔子说这现象是形容什么?“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是讲君子之道,不是讲小人之道。所谓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没有绝对的界限。君子随时可以变成小人,小人有时候也会有君子之道,所谓盗亦有道。以此道理来看,世界上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是很难分别出来的。好人有时会很坏,因为好人那个好太好了,好得让你受不了,比坏人还令你难过。因为他是个好人,很固执、很呆板。这时候你叫他转弯,他转不了弯的,那比坏人还难办。

所以古人常说,宁可用真小人,不敢用假君子。假君子比真小人还要难处,真小人还好办。所以君子与小人是卦中的代号,好与坏很难辨别。不像小孩子们看电视连续剧,好人、坏人,一看就知道。我们只能从他的言行中去辨识理解了。

孔子对君子之道所下的断语是“出、处、语、默”四个字。真正人生的问题就是出、处的问题,古人常说,人生最难的是出处问题。尤其是在动乱的时候,政争激烈的时候,你出不出山?这一步很难。出处问题是人生的第一步,看你怎么站。人生第一步很难啊!这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行。我们研究三国诸葛亮的本传,知道曹操也在拉他,东吴也想用他,很多人都在拉他,但他却高卧隆中不出来。第一步看准了再站出来,这就是出的问题;不对了便回去,这便是处。所以君子之道的出处,该进该退?该说不该说?不该说时一个屁都不放;该说的时候虽千万人吾往矣!丢了性命也不在乎,非讲不可。所以语默之间、出处之间,都是相对的。这就是错卦、综卦的道理。

出处问题太难了!孔子只讲了八个字:“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或”是假定之词,假定应该出来,或不该出来。像现在竞选民意代表,应不应该出来竞选?这中间做决定很难,就是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的问题。下边孔子讲出一个道理来了。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两句话,小孩子们都会说,就是出在这里。只要两个人同心协力,“利”不是利害的利,是锋利的利,像刀子那么快、那么利,连黄金都切得断。所以团结同心共事业,就是同人卦。后世为了加强它的意义,就把同人的人,改为仁义的仁,所以我们现在把同事也叫做同仁。

比如股东合伙做生意,二人同心,其利就断金,相反地不同心就完了。尤其是夫妻呀,朋友呀,两个人利害相同,同心协力,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所以“同心之言”,同一个思想,同一个观点的话,“其臭如兰”。这个臭不是香臭的臭,不作形容词讲,臭就是味道。同心之言,那种味道像兰花一样,永远清香的。这也就是形容同人卦九五爻的爻辞,“先嚎啕而后笑”的境界。(《易经系传别讲》)

舜为什么为中国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他有优秀的干部。领袖固然重要,干部更重要。换言之,干部难得,领袖也难当。舜当时平定天下,留万古美名,靠他有禹、稷、契、皋陶、伯益五个好干部,天下就大治了。我们要特别注意,仅仅五个人就可以把天下治好。我们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代,真正平定天下的,不过是几个人而已。汉高祖靠手里的三杰,张良、萧何、陈平而已。韩信还只是战将,不算在内。当然汉高祖也能干,很懂得采纳意见。汉光武中兴所谓云台二十八将,还不是中心人物,真正中心人物也不过几个人。外国历史,意大利复兴三杰,也只三个人。每一个时代的治乱,最高思想的决策,几个人而已。

岂止是国家大事,据我个人的经验所见、所体会的,不说大的,说小的,大公司的老板,我认识的也蛮多,曾看到他穷的时候,也看到他现在的发达,如旧小说上所说的“眼看他起高楼”的,也不过两三个人替他动脑筋,鬼搞鬼搞就搞起来了,不到十几年,拥有千万财产的都有;个人事业也是如此。所以人生难得是知己。个人事业也好,国家大事也好,连一两个知己好友都没有,就免谈了。如果两夫妇意见还不和的更困难了。《易经》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志同道合,心性完全一致,真正的同志,这股精神力量可以无坚不摧。(《论语别裁》)


▼近期课程

【线下课】探索趋吉避凶的大秘密——《周易》的妙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