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教信仰的四大价值

 老庄友华 2024-05-26 发布于海南
图片

人是天生的宗教生物。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

——柏克

就时间的绵延,空间的广袤来看,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首要特征。没有宗教,世界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所以,傅佩荣老师说——要明白一个人,不能不知他相信什么;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

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出于种种原因,对宗教充满轻视乃至敌视,以至于忽略了宗教对文明、历史、人生的四大价值。

价值一
为文明提供道德基础

生活需要道德,社会需要规则,没有道德就没有良善的社会生活。但是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理解的“理性、良知”去揣测甚至绑架他人,导致人们陷入相对主义的争论乃至敌对。只有宗教,才能让人们搁置无谓的争论、守住道德底线。

比如犹太教、基督教遵循“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奸淫”的诫命,因为这是上帝的命令,不可违背、不能讨论。

图片

同理,佛教也教导世人,不可杀人、偷盗、奸淫,也是佛陀的诫命,不可违背、不能讨论。

霍普费在《世界宗教》、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中,则是不约而同地发现,全世界七大宗教乃至原始宗教,都在传递一种超验的道德观:人类遵循道德,首先不是出于现实利益,而是因为取悦神灵。

所以说,宗教通过神灵、天道等看不见的超验存在,为人类立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停止了无谓的争论。这是宗教的第一个价值。

价值二

为人生提供生命意义
韦伯说,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意义的拷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我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而对这些问题最好的回答,也都是来自各种宗教。

比如佛教说,众生都要承受种种苦难,只有尊四圣谛、八正道,才能脱离轮回的苦海。

图片
犹太教、基督教说,人被上帝创造,是为了承受上帝的恩赐;信徒所受的不公和苦难,则是对选民的试炼;将来弥赛亚会降临,带来全新的、完美的世界……
宗教学大师伊利亚德在《探寻:宗教的历史和意义》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宗教”指向的不一定是人格化的神灵,但一定包含了抚慰人心的超自然力量。

所以,宗教能为人类提供生老病死幸福、苦难存在的价值,使人生过得富足、丰满、有意义。这是宗教的第二个价值。

价值三
为社会提供合作动力

是什么让人类成为万物灵长,支配了地球?有人说是直立行走、有人说是理性能力,也有人说灵巧的双手,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合作”的能力。合作让独立的个体扩大为群体,共同抵抗了外部风险。

图片

所以中国思想家荀子说,人类“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其中原因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而能够将人类组合在一起的最重要动力,也非宗教信仰莫属。大家因为共同的信仰合在一起,连接成一片。

佛教的存在,让南亚诸国同气相连;伊斯兰教的存在,让阿拉伯世界,形成了一个伊斯兰文明;基督教的存在,让四分五裂欧亚西端,合成了一个欧洲共同体;犹太教的存在,让一个人数稀少的族群,在两千多年的大流散中,仍然保持超强的凝聚力。

所以说,是宗教让“我”成了“我们”,塑造了文明今天的样子。在匮乏、战乱的特殊年代,宗教的凝聚力甚至可以超越种族和血缘。这是宗教的第三个价值。

价值四

为生命提供独特体验
现代人的生活,是高度理性、世俗化、功利化的。因为单调、冰冷的工作,我们常常陷入空虚、焦虑乃至心理障碍。
为了摆脱庸常、维持健康,我们常常需要靠亲近自然、挑战极限等方式,给自己的感官、思维带来新的体验。
而宗教体验,就是所有体验中最深刻、最丰富的体验。
图片

宗教的文化艺术、仪式氛围,宗能让人感受到宇宙的广袤、自身的渺小,从而生发出崇高感。

瑜伽大师的打坐,可以让他不惧严寒、物我两忘;基督教的默想、祷告,可以给信徒带来平安、喜乐;原始宗教的舞蹈、音乐,可以把人带入深邃的特殊感受中。
美国思想家威廉·詹姆士在《宗教体验种种》一书中,称之为“神秘体验”。

王阳明的弟子罗洪先对其体验的描述是:“极静之时,但觉此心本体如长空云气,大海鱼龙,天地古今,打成一片。”所以,宗教带来的生命体验,可以让人活得更加丰满、真实,远远超出肉体和思维的极限。这是宗教的第四个价值。

宗教如此重要,如此特殊,然而身处一个无神论的社会,大部分国人对宗教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人民鸦片”的刻板印象中。而很多笃信宗教的信徒,则是陷入狭隘的教义、苍白的思辨,缺少更高维度的视野、更打动人心的语言。
因此一套全面、综合、系统理解阐释宗教的通识读物,对当下的我们就难能可贵。
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读懂宗教信仰十一书(含独家):
刘易斯·霍普费《世界宗教》,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影响世界几十年的两部宗教通识经典,普通人都应该了解的人类各大宗教;
米尔恰·伊利亚德《探寻:宗教的历史和意义》(独家)、《宗教思想史》(全三册):世界顶级宗教学大师,带你来到宗教体验现场,从通史到综合的视角,重新审视宗教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两位社会学大师的传世经典,宗教社会学的奠基之作;
威廉・詹姆士《宗教体验种种》从心理体验、经验角度看宗教,是宗教体验化为日用;
彼得·哈里森《科学与宗教的领地》、理查德·道金斯《上帝的错觉》(独家)、罗素《宗教与科学》、伊夫·金格拉斯《科学与宗教》四位思想家促成科学与宗教的对话,顶级翻译家翻译,使信徒和非信徒,都获得反思与收获。

十一本书从日常到思想,从科学到宗教,从通识到进阶,从个人到社会,构成了一套读懂宗教信仰的绝佳套装。感兴趣的书友,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图片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