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乳糖不耐受怎么解决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4-05-26 发布于贵州

5月12日,以“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为主题的第10届全民营养周正式启动。针对国人乳制品摄入不足的现状,由中国营养学会专家组编写的《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首次发布,为老百姓正确认识乳糖,科学饮奶提供权威指导。

《共识》指出,我国人群乳及乳制品的消费量不到推荐量的1/10,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居民对乳糖不耐受/乳糖吸收不良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但乳糖有自身的营养价值,居民饮食中盲目排除乳糖会导致健康获益减少。建议饮奶不适人群可以通过选择低乳糖乳制品、补充益生元/益生菌/乳糖酶等其他方式以缓解相关症状,也可以通过控制单次乳制品摄入量、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逐步加量等方法科学饮奶。

乳及乳制品是健康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膳食中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然而我国人群对乳及乳制品的健康作用认识尚不充足,人均乳及乳制品的消费量远远达不到推荐量,且远低于欧美国家及邻近的日本、韩国等国家。《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摄入乳制品仅为25.9克/天,不到推荐量的1/10。究其原因,除了饮食习惯的问题,我国居民对乳糖不耐受/乳糖吸收不良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为科学引导公众饮奶,正确认识乳糖不耐受,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组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科学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乳糖不耐受专家共识”。

《共识》指出,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小肠中乳糖酶活性不足,导致摄入的乳糖不能被完全分解和吸收,从而出现腹胀、肠鸣、腹泻等症状。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容易与其他胃肠道问题混淆,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目前多数人容易因为饮奶后出现上述症状而盲目回避乳制品,这也是导致乳制品摄入量不足的重要原因。

该《共识》强调了乳制品和乳糖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澄清了公众对于乳糖不耐受存在的常见误区,提供了改善乳糖不耐受的具体措施,为乳糖不耐受人群提供了实用的饮食和健康建议,以期帮助中国人养成饮奶好习惯,提高乳制品摄入量,切实践行“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关于乳糖酶缺乏的研究国内外都在很早就有了,有一篇1999年的综述论文,列举了全球以及中国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的变化而变化。

亚洲75%-100%;

澳大利亚白人0-6%;

欧洲30%以上;

非洲90%-100%;

美国白人12% 、黑人70%;

日本100%;

瑞士3%;

英国白人5%、黑人75%。

3-13岁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87%,——《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1999年。这篇文章时间久远了一点,但来源很可靠,这么多年了,各种研究也没有推翻这个数据,因此可以说90%的中国人有乳糖酶缺乏。

3-13岁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87%。一般认为,出现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这种基因是因为人类作为哺乳动物,只有婴儿时期才喝奶,断奶之后就不需要消化乳糖了,不需要就不生产乳糖酶了。

乳糖是一种很“高级”的生物物质,只有当生命演化到哺乳动物的时候,通过乳腺分泌,才有了乳糖。乳糖是一种双糖,由半乳糖和葡萄糖连接构成。半乳糖和葡萄糖都是人体可以正常代谢的单糖,但是要把乳糖切成这两种单糖,需要用到乳糖酶。

乳糖酶比较神奇,哺乳动物幼崽会含有这种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慢慢减少直到消失,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现象。所以,哺乳动物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不能食用母乳,只能自己觅食了,因为母乳中最主要的能量物质乳糖已经不能被消化吸收,喝母乳也不长身体,或者换句话说这时的母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巨大营养需要。

所以,任何一种哺乳动物都会自行断奶,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对人类来说,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出生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比较适宜的断奶时间也是在这期间。在此之后,婴儿就可以在生物层面上彻底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了。

乳糖不耐受的不舒服,主要体现为消化道的各种不适。乳糖的分子比较大,不能透过肠壁,只能在肠道里钻来钻去。结果,乳糖扰乱了正常的肠道环境,本来这些细菌会慢慢地消化肠道里的营养,现在乳糖和细菌混合发酵就会导致腹泻;同时细菌会和乳糖混合后结果消化不了,便生出气体来,就导致频频打屁。

但需要注意: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耐受症。乳糖酶缺乏是指乳糖酶活性低下。乳糖不耐受症是指因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不良,引发肠鸣、腹痛、产气、渗透性腹泻等症状。

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外在症状。并不是所有的乳糖酶缺乏都会产生乳糖不耐受症状,也不是所有症状都是明显症状。乳糖酶缺乏者中仅有20%左右的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症状,而且乳糖不耐受症状个体差异很大。——《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说:中国人确实大部分有乳糖酶缺乏,但中国人并非大部分有乳糖不耐受症。乳糖不耐受症状是需要一定剂量的,每个人可耐受的剂量不同,奶的乳糖含量、每次喝奶的空腹状态、喝奶的速度和份量、是否同时吃喝其他食品、肠道是否本身就不太舒服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乳糖的消化吸收。

有人问:为什么小时候喝牛奶没事,长大了喝牛奶就不舒服?为什么我从小在国内每天都喝奶没事,长大了去国外喝奶就有事了?那是因为,乳糖酶缺乏主要分三种。

第一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也就是一生下来就缺乏,这是基因导致的,这种类型比较罕见(2015年一篇文献说国内外总共只发现了50例)。如果遇到这种基因,那问题就不止牛奶了,因为母乳里也有乳糖,对于婴儿来说,乳糖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不能顺利消化乳糖,轻则腹泻,重则有生命危险。而且这类人是终生缺乏乳糖酶,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终生不摄入乳糖。

第二种,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也就是因为生病暂时性缺乏,如肠道受伤,腹泻,营养不良等导致肠道功能异常缺乏乳糖酶,这一类型一般只要把肠道的病治好了,乳糖酶就能恢复。

第三种,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又叫成人型乳糖酶缺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绝大多数人乳糖酶缺乏都是这种。也是基因决定的,但跟第一种不一样,第一种是一出生就没有乳糖酶,而这种是小时候有正常的乳糖酶,随着年龄长大,乳糖酶越来越少甚至消失。所以很多人小时候随便喝牛奶没事,长大后就不舒服了,不是矫情,不是你身体变弱了,而是因为你犯的是第三种,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而且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的发生时间也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不同。婴儿断乳后开始发生,有的20岁左右才开始出现,我国多于7-8岁时发生。

为什么要普及牛奶?因为牛奶中除了乳糖,还有优质蛋白质、容易吸收的钙、各种维生素等。总之一句话,牛奶的性价比和营养价值极高,是最佳补钙食品之一。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发现营养价值能替代牛奶,同时比牛奶更经济实惠的食物。

如果由于乳糖酶缺乏而完全拒绝牛奶或奶制品,相当于因噎废食,在我看来相当不划算。何况前面说了,大部分中国人的乳糖酶缺乏都发生在7-8岁,也就是说7-8岁之前的孩子,大概率还可以顺利消化乳糖,而儿童成长发育中对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需求非常重要。

那么成年人呢?成年人喝奶重要吗?中国营养学会官方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对于普通成年人奶及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是每人每日300g。注意,是奶及奶制品,不局限于纯牛奶,指南对此的解释是——相当于300g液态奶的奶制品。

可是,居民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很低,远远没有达标。与其对应的,是中国居民同样极低的钙摄入量:同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钙摄入量为366mg,离推荐钙摄入量800mg相差甚远。

乳糖不耐受如何健康饮奶?

乳糖不耐受人群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乳制品,如无乳糖奶和酸奶、奶酪等;开始需要控制量,一下子不要喝太多,比如可以先从100毫升开始逐步加量;不要空腹喝牛奶;也可以将奶制品与其它食物一起食用,并适当将奶加热到40℃左右,有助于减少相关症状。

对于婴儿而言,一是可添加乳糖酶,二是可视情况用氨基酸奶粉(轻度水解、深度水解)。此外,适当补充益生菌、益生元等也可以缓解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

参考文献:

1.《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1999年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3.《警惕新生儿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周兰兰等,20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