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成都树德中学:以德润心,以心育德,探索德心融合教育模式 | 封面主题

 听月思雨001 2024-05-26 发布于安徽

民小编说

德心融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生动性,也使心育更加“有根有魂”接地气。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坚持把心育融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工作中,确立了“树德务滋”的德育工作主张,系统建构学校“润心”心育,在创新课程实施、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起来看——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政府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1995年,近30年来在“树德树人干家桢国”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坚持把心育融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工作中,指向师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以德润心,以心育德,有效推动了学校德育和心育工作的开展。

一、“树德务滋”德心融合的内涵

树德中学的德育工作主张“树德务滋”,意在指教育的温暖务必力求普遍,教育的方法务必讲究润物无声、滋养心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系统建构学校“润心”心育,形成了以促进健全人格、助推学生整全发展为目的的德心融合教育模式。

强调目标相融。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要切入点,不断实现学生美德力量的发掘、个体潜能的开发,并促进学生能围绕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去实现自我,“个体我”与“社会我”递进发展。强调内容相融。基于学生个人特质的发展路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不同方面培养内容的有机整合。重在方法相融。注重构建“感受”(再现情境并代入体验)—“感动”(产生情感体验)—“感悟”(交流思辨中明理)的实施路径,在具身感知中唤起积极情感。

“润心”心育具有如下特点:情境化,以生活为源,贴近学生成长的真实情境和真实需求,观照成长的真实需求;主体性,以学生为本,发挥主动性,催生内在动力;融合性,以融通“五育”为要,多维度设计,让育人生动形象;发展性,以发展为根,突出过程性评价,彰显实效性。“润心”心育坚持“三适三全”原则。“三适”即适性、适时、适度;“三全”即全员、全程、全域,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基于“树德务滋”的“润心”心育实践

(一)多样态创新课程实施

相对独立的心育课程。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之中,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覆盖初高中全学段、螺旋式进阶的心育课程体系,并以每周0.5课时在全学段常态化开展课堂教学。课程以“社会我”为目标取向,注重形式创新与学术突破,彰显时代性、实时性与实效性。课程以70%的通识性课程(以心理健康课常规授课模式为主)、20%的选修课程(以学校园艺心理辅导技术及自主心育为重要载体)、10%的灵活性课程(以突发事件应对为切点)构成,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自主心育能力。

因时因地的园艺心理系列实践课程。学校于2007年率先将园艺疗法运用于心育实践,园艺活动心理课程化,开发出“箱庭园艺”“四季课程”“五感课程”“树德OTO微公益课程”等15个系列课程。

不断深化的校本化生涯规划课程。2013年在省内率先实践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建构起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并以每周0.5课时进入课表常态化实施,为进入新高考作出相应准备。

(二)多渠道丰富实施路径

依托个辅与团辅的结合推动心育全覆盖。坚持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已近十年,建立起基于本校的数据常模,数据定期进行横向、纵向分析,依据数据结果开展针对性辅助心育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开展。针对特殊年级、班级建设需求,常态化开展团体辅导,实现一生一案、一班一策。

依托学生社团建设推动自主自助。组建校园“心协”社团,鼓励学生间开展朋辈帮扶。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幸福获得能力。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课代表),开展专项培训,初步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应对措施,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月心理状态进行报告。

依托跨学科融合推动心育贯通“五育”。开展心育融合课程实践,以心理原理和技术为指导,打破学科壁垒,以主题式、项目化方式开展情境式学习,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葵花心语”“柚见”等融合课程涵盖生物、地理、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五感花园”融合科学和艺术,实现学科与学科的整合、学科与生活的结合。

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推动认知内化。以德育为引领,以心育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学校整体设计、立体打造系列主题活动。比如围绕妇女节“尊重女性”的主题,设计有“女生悄悄话”“绅士的品格”等专题讲座,针对青春期成长的特殊性为女生、男生和家长作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女性的慈爱、坚韧、奉献等品质,强化尊重、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

(三)多层次加强队伍建设

建强专职心育队伍。学校设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配有10名专职心育教师,生师比为700∶1,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成立学校心育教研组,鼓励心育团队业务学习进修。学校先后承接了多项市级专项培训任务,在成都市继续教育菜单课程中开设园艺课程与学术探讨,持续开展对心理薄弱学校的送教与支持工作,心理课程资源常态化通过四川云教平台向县域高中、三州民族地区学校开放,辐射云教联盟学校14所、70余个班级,超3000名学生受益其中。

提升全员心育能力。注重强化全校教师“树德务滋”“润心”心育理解,定期贴合教职工所在岗位形成体系化培训课程,细化育心能力提升目标,分层分类别开展培训活动,培训形式包含讲座、沙龙、案例推演等,形式多样。

关怀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把好教师入职关,借助心理测评了解拟入职教师心理状态。细致关怀教师在自我成长与发展上的需求、自身心理素养的现状与提升,形成校本化教师关护课程。如支持性心理团辅活动、“教师亲子沙龙”“正念减压”等各类活动,关注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和幸福力提升。

协同家校合力。搭建三级家委会家校心意相通的桥梁,开展“校长与家长面对面”活动。共建课程资源,搭建互助互帮的分享平台。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建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讲座,以创新的形式、专业的支撑、经验的实例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校内外众多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家庭教育指导。

(四)多维度强化机制保障

工作体系完备。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下设心理关爱中心、生涯发展指导中心、综合实践指导中心、家校协作中心,配置分管中层干部。中心在行政上由学校德育处管理,在专业上以独立教研组形式开展校本研究。因此,心育教师团队是德育工作团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既相互融合又保持相对独立。

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建立了心理普查制度、危机预警制度、三级干预制度等心育专项工作制度。坚持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已近十年,建立数据常模,依据数据结果开展针对性辅助心育工作,实现一生一案、一班一策。实施“OTO”(Online To Offline)的心育教研模式,Online(线上)集体备课实行“三备九流”模式,跨校区统筹协调完成集体备课任务。Offline(线下)课程落地,各校区根据本校区学情特色、实际情况进行二度创作并将课程落地,实现了线上集体备课、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无缝转接。

资金投入充分。学校持续加大心育课程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硬件提档升级。2021年至今三校区同步升级打造了约5100平米的学生发展中心,包含室内空间1600平米,室外园艺空间3500平米,设置有心理咨询室、生涯发展室、沙盘游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等。

“树德务滋”视域下的“润心”心育,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德心融合有助于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生动性,也使心育更加“有根有魂”接地气。我们要防止“德育问题心育化、心育问题德育化”的误区,尊重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有效推进德心融合共育新人。

(作者单位均系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9期,原标题为《树德务滋 润心育德——德心融合教育模式初探》
文章作者|李红鸣、庄凌云
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 通讯员 徐宏星 摄
责任编辑|谭希
微信编辑|贾舒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