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教师成长手册——备课篇》(1):中小学备课低水平重复及其成因分析

 leeechen64 2024-05-26 发布于重庆

让智慧导航,点亮备课之旅

随着黎明的曙光悄然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在宁静的教室之中,教师是否已准备好迎接全新的一日,开启其教学征程?备课,作为教学旅程的起始点,其意义远超过单纯教案的编纂,而是教师深思熟虑、智慧凝练的体现,是学生知识探索之路上的明灯指引。
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成长手册——备课》专题中,我们诚挚邀请各位教师共同踏上备课之旅的探索。本专题将摒弃枯燥的理论堆砌,转而以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为载体,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备课的魅力;同时,我们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是提供了深入浅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法,旨在帮助教师轻松掌握备课的核心要义。
我们深知备课是每位教师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备课过程中,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来设计精准的教学方案?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成效的达成?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些关键问题,正是本手册将要深入探讨的核心内容。
通过本手册的学习,教师将学会:

1.精准理解课程标准的深刻内涵,明确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关键要求,为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明确的方向。

2.加工处理教材,整合教育资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标准又具有实际操作性。

3.细心观察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所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4.提炼单元大概念,梳理单元主题,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5.科学编制学业质量标准,确保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准确的评估依据。同时,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6.掌握备课的基本步骤和有效技巧,使教案更加贴合实际教学场景,富有创新性和实用性。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提升备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

同时,我们也致力于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乐趣。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日常教学充满新鲜感与活力,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成长手册——备课篇》的指引下,不断提升备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教师的智慧与力量。因为备课不仅承载着教师的责任,更是其使命所在,是我们作为教师职业尊严与荣耀的体现。
第一章 中小学备课低水平重复及其成因分析
笔者按照下面这个黄金思维圈模型来分析当前中小学的备课现状。即what备课的现状究竟是怎么样的;why弄清备课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how就是怎么改进备课,这是本专题的重点部分。
一、中小学教师备课的真实情况
近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每年都有机会深入中小学进行教学常规的调研工作。在备课这一关键环节上,我观察到各种“创新”和“尝试”层出不穷,真可谓“千姿百态,各显神通”。具体表现在:
(一)备课=从网上下载教案或课件。近年来,科技的进步让学校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或平板电脑,极大地方便了教学资源的搜集与整合。然而,这也让教师产生了过度依赖网上教案和课件的倾向。
一些教师在备课时,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或课件,很少再深入研究教材和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这种做法看似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实则背离了备课的真正意义。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但过度依赖网上资源,往往导致教师缺乏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枯燥。
此外,这种依赖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备课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过度依赖网络资源,会让教师失去反思和提升的机会,教学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备课=城区优质学科教师编写的教案。近年来,一些区(县)实行集团化办学,大力开展了片区教研,即以城区某所优质学校引领数个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城区优质学校组织名师、骨干编写了每个年级的学科教案,以供农村学校参考借鉴,但是农村学校直接将它们作为上课的教案。这如同用别人的处方治疗自己的病,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三)备课=教学步骤。有些教师的教案仅仅包含了一堂课的基本教学步骤,这种“万能教案”看似适用于任何学科和课堂,但实际上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备课应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设计出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

(四)备课=页码+例题+练习

部分教师过于简化备课过程,认为只需在教案上标注页码、例题和练习即可。这种“页码+例题+练习”的方式远非备课的真谛,更无法满足有效教学的需求。
这种备课方式忽视了几个关键要素:一是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方向模糊;二是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解读和重组,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三是缺乏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此外,这种方式还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风格和基础来调整教学,导致课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使课堂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备课=罗列课本知识点
有些教师错误地将备课等同于简单罗列课本知识点,认为只要把课本内容搬到教案或课件上就算完成。但这种做法片面,并不利于有效教学。
首先,简单罗列知识点无法让教师深入解读教材,也不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调整内容。
其次,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思考和探索机会,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者,单纯罗列知识点会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六)备课=练习+核对答案
有些教师误以为备课就是准备大量练习题和答案,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备课远不止于此。
首先,备课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练习和答案上。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内容丰富、有深度。
其次,过度依赖“练习+核对答案”的备课方式,容易让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仅凭练习和答案来评估。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多方面都应该纳入考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备课=习题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将备课简化为“习题”的堆砌,认为只要为学生准备足够的习题,就能满足备课的需求。然而,这种对备课的片面理解,不仅忽略了备课的真正含义,而且可能阻碍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

此外还有,备课=试卷(学案、习题单、学习指要等)。也有不少老师错误地认为,备课就是准备一堆试卷、学案、习题单或者学习指要等资料。
从当前中小学备课的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几个核心问题:

一是教师的独立思考在备课过程中严重缺失。我们鲜少见到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及仔细解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考试要求。更为遗憾的是,我们几乎看不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带来的实质性改进和创新。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是备课缺乏系统的统筹规划。首先,备课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往往只关注某一堂课或某个知识点,忽视了课堂之间的连贯性和对整个学段、学期、单元的统筹安排。其次,备课内容也显得不完整。从教案中可以看出,教师主要聚焦于每堂课的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学期、单元(章)的整体规划。第三,缺乏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对教材的细致分析、对学生的学情评估以及对考试要求的明确说明。这种缺乏系统规划的备课方式,难以达到高效、连贯的教学效果。

三是目标定位存在偏差。首先,教学目标设定模糊不清,缺乏明确性。教学目标如同航海的指南针,若方向不明,即便付出再多努力,也难以抵达目的地。其次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陈旧,未能与时俱进。许多教师仍沿用过去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这种表述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第三,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不够精确,缺乏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和可评估性。这导致教师难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也难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其具体、明确、可操作、可量化和可评估。

四是对学生的关照严重不足。首先,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自己“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如何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次教师往往过分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无法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第三,在课堂提问和练习环节,教师缺乏对不同学生能力和需求的考量,问题和练习的设置缺乏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导致学生无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是教师缺乏有效加工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遵循教材的既定编排顺序来设计教学,而忽视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教学的规律,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整合与重构。这种做法限制了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力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六是部分教师备课时间投入明显不足。从一些教案中,我们难以清晰地了解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无法洞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虽然有些教师可能自诩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胸,因此不愿花费时间在备课和教案编写上,但深入课堂后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缺乏精心的备课准备,往往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条理和深度,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是备课随意,缺乏规范性。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对所需的关键要素模糊不清,这导致了备课过程缺乏明确的方向和计划。

备课不应仅仅是随意的教案撰写,而应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 学生在哪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以便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 这节课要到哪里去(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紧密相关,能够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

▪ 怎么去那里(即“过程与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是否达到那里(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的程度如何。

▪ 没有达成目标怎么办(未达标的补救措施)。对于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教师应制定补救措施,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不留下知识漏洞。

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不解决上述五个问题,那么所谓的备课将是毫无意义的。一个规范的备课过程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划过程,它能够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
二、中小学备课低水平重复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小学教师备课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不容忽视,其背后原因复杂多样。以下笔者仅从教师自身、学校管理和备课工作三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一)教师因素

1.敬业精神不足。随着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由于学校内部各利益群体之间矛盾重重,为平衡各方,学校采取平均主义策略,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因长期工作感到疲惫,缺乏职业发展的新追求,备课工作往往应付了事。

2.专业能力欠缺。新老教师在专业能力上均存在不足。老教师因长期形成的固定教学模式,缺乏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意愿;而年轻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背景的新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备课时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尽管近年来教师培训力度加大,但培训内容往往脱离实际,无法真正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3.负担过重。中小学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和非教学任务,如学校检查、会议、文件处理、培训、活动组织等,这些任务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难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备课工作。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学习和使用各种APP平台,进一步加重了负担。

4.过度依赖网络资源。网络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为备课提供了便利,但也使部分教师陷入“搬运工”的困境。他们过度依赖网络资源,简单复制粘贴,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导致备课内容低水平重复。

(二)管理因素

1.备课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制定了备课管理制度,但制度内容往往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明确的备课要求和标准,导致教师在备课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制度中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无法有效激发教师备课的积极性。

2.备课检查形式化。学校备课检查往往只关注形式而非实质内容。检查重点主要放在“有没有”上,如是否有教学目标、是否超周备课等,而忽视了备课内容的质量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此外,由于教务主任等管理人员面临的人际压力较大,导致检查结果往往不够客观公正。

3.备课评价机制单一。学校对教师的备课评价往往只依据教案检查的结果,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评价,如课堂表现、学生反馈等。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备课水平。同时,由于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和具体,导致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较强,难以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备课因素
备课是一项高度复杂、系统的脑力劳动,其过程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备课涉及学段备课、学年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以及课时备课等不同的时间跨度,每个阶段都需要教师精心规划,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从微观角度来看,备课则包括了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分析(学情分析)、对教材内容的精心加工与处理(包括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的优选与组合、教学目标的明确设定、教学过程的细致设计、教学评价的合理实施与反馈收集,以及课堂教学后的深刻反思等多个环节。
无论是宏观规划还是微观操作,备课都是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厘清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深度的思考和精细的设计。这些海量的脑力劳动对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且专业水准参差不齐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正是因为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特别是备课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对教师的高度要求,导致中小学备课成为了许多学校难以有效应对的难题。我可以严肃地指出,在大多数学校中,教师备课的情况往往呈现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糊涂账”。备课检查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实质性的评估;而教师的备课过程也常常陷入低效的重复,将原本需要高度脑力投入的工作简化为了机械性的体力劳动。
这并非对教师辛勤付出的否定,而是对当前备课现状的一种客观反思。我们深知,学校工作的核心是脑力劳动,而备课作为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升级、思维进化的关键环节,更是脑力劳动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为了提升备课质量,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这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备课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备课流程,减轻教师的负担;引入先进的备课工具和技术,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备课工作,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