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用百练:词语理解运用专项指导

 一中大语文 2024-05-26 发布于福建

近两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出现的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涉及汉语中多个层面的语言现象,例如,助动词、疑问代词的使用,重叠等词法操作,某些特定句式的意义等。

1.对词语使用的考查【例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3年语文全国乙卷第17题)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本题涉及助动词的分类问题,助动词在很多语言的研究中都备受关注,它们的表现有很多跨语言的普遍性,也有各语言的个性特点。同一个助动词常常具有多样的句法分布和语义,作为助动词的“能”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a.动态助动词,表示有能力完成某种事件,例如,“我们能克服现在的困难。”

b.道义助动词,道义上的许可,表明某种行为符合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等,例如,“你不能在公共场所吸烟。”

c.认识助动词,表示具有某种可能性,例如,“现在天气这么好,怎么能下雨呢。”

d.表示“擅长”,例如,“我们这些人里,数他最能写。”

试题材料中加点的“能”所在的句子为“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这里的“能”属于d类,表示“擅长”,“郭老头能吃饭”表示郭老头在吃饭上有过人之处,饭量很大。此处的“能”可以被“很”“非常”等程度副词修饰[1],例如,“郭老头很能吃饭”,而其他三类“能”不可以,这是d类“能”在形式上区别于其他三种“能”的地方。

四个选项中的“能”可分为三类,A项和D项的“能”属于a类①,表示有能力做某件事,例如,A项中的“她”希望车厢里的人有能力看到自己。B项中的“能”属于d类,句子中的“数他能说”以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表明“他”十分善于表达。C项中的“能”属于b类,其中绝大多数公共场所不能吸烟的禁令基于控烟条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因而可以判断其中的“能”属于道义许可的类别。

这道题通过给“能”分类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常用助动词的理解,学生无须精确分辨每个选项的“能”属于哪一类,只需要调动自己的语言能力,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子一一比较,找出同类即可作答。题目的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对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有所思考和分析,呼应课程标准中“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的课程目标。

【例2】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3年全国语文新课标Ⅱ卷第20题)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本题涉及疑问代词的用法,在汉语中,疑问代词所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别[2]。

a.疑问,例如,“张三请了谁。”

b.虚指(存在量化),例如,“张三肯定请了谁。”

c.任指(全称量化),例如,“张三谁都请了。”

d.承指,例如,“张三请谁,李四就请谁。”

本题中的A、D两个选项都属于a类。B项属于c类,意为“生活中所有人都需要表达和交流”,具有全称量化的意义。C项显然不属于b、c、d类,从形式上来看,它是疑问句,询问的是知道“他”生气的人是谁;但与疑问句不同,它不要求回答,也不指称命题的集合,整个句子表达的意义是“谁也没料到他会生气”,可以视为一个反问句,也有学者认为“谁知道”可以视为一个整体的习用语[3]。

本题以疑问代词为考查内容,有望引起学生对相关语言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学生在日常语言生活中对疑问代词的认识可能主要限于a类,但本题要求他们分析、思考疑问代词的其他用法。对于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学生可能无法给出准确的分类,但其中除了答案选项,其他三个选项都可以认为是疑问句或反问句,“谁”的用法与题干给出的“耳机一戴,谁也不爱”有明显的差别,题目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与原句属于同一类型的是哪个选项。

2.对词法的考查

【例4】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与“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023年全国语文新课标Ⅰ卷第20题)

本题涉及汉语中很有特点的重叠现象,题干中给出的三个语素“处、早、微”所指称的内容各不相同,它们重叠后发生的变化也不相同。“处”指称地点,重叠后具有全称量化的含义,即表示“每一处”,而“微”与“早”的重叠则表示程度加大。学生理解原本的三个语素以及重叠后词语的意义,通过比较即可得出答案。这道题并不要求学生回答指称不同带来的重叠意义的区别,也不要求学生回答出“周遍义”“全称量化”等专业术语,因此题目难度得到了控制,考查范围没有超出课程标准的规定,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指称、词性与重叠的关系,进而对汉语的语言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3.对句式的考查

【例4】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023年语文全国乙卷第18题)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水。

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汉语中的“A是A,B是B……”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结构,它一般可以表达两种意义。第一种表示区别,即A、B等属于不同事物,毫无关联,例如下面的a句;第二种表示A、B等事物均具有符合自身要求的良好特质,例如下面的b句。

a.诸位放心,从此她是她,我是我,再也不吵嘴。(老舍《骆驼祥子》)

b.二妹妹你大概也看见过,太仆寺街齐家的大姑娘,模样是模样,活计是活计,又识文断字,又不疯野……(老舍《离婚》)

a中“她是她,我是我”表示“她”与“我”不再有任何关系。b中“模样是模样,活计是活计”表示这位姑娘相貌端正,心灵手巧,模样和活计都很好,并不强调二者之间的区别。

本题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为“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这里“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表示袖子和领子打理得干净整洁,属于第二类用法。选项中A、B、C均属于第一类,表达的含义是二者没有关系。

本题采用“A是A,B是B”作为考查内容,学生在日常的语言生活中可能对此缺乏关注,初看题时可能会有困惑。但题目中的选项只表达两种意义,且每个选项中“A是A,B是B”句式的用法都十分典型,语境也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可供判断,因此题目难度并不大。

【必备知识】

01词语的辨析角度

1.词义轻重不同。例如:“称道”和“称奇”,前者是称述、称赞,后者是称赞奇妙。可见“称奇”比“称道”语义重。

2.范围大小不同。例如:“目前”和“日前”,前者指说话的时候,后者指几天前。由此可见“日前”的时间范围更大。

3.搭配的习惯不同。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配合,后者常和“性格、意志”等词语配合。

4.语体色彩不同。例如:“该”和“本”,前者是指示词,多用于公文,后者是指自己方面的,多用于口语。

5.感情色彩不同。例如:“臆造”和“编造”,前者指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后者的意思:①把资料组织排列起来(多指报表等);②凭想象创造(故事);③捏造。“臆造”是贬义词,“编造”是中性词。

6.具体与概括的不同。例如:“衣服”和“衬衫”,“衣服”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

02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1.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分,词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要注意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的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现象。

2.按词语的语体色彩分,词语有口语、书面语、文学语言、科学术语之分。口语,通俗易懂,适合谈话时用;书面语,庄重、文雅,适用于书面表达或正规、庄重的场合;文学语言,讲究生动形象;科学术语,讲究简明、准确、严密。

03常见的关联词

1.并列关系:句子中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各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相关的情况,或表示一件事的几个方面。常用关联词语有:“既……又……”“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有的……有的”“那么……那么”。

2.承接关系:句与句之间表示几个连续动作,或先后发生的几种情况,它们前后承接,不能颠倒。例:“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支缝衣针,烧红了,弯成鱼钩。”这种句子一般不用关联词语,有时会用上“于是”“先……再……最后……”。

3.递进关系: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常用关联词语有:“不但……而且……”“不光……还……”“不仅……也……”“不仅……而且……”“不但……还……”“何况”“而且”“况且”“尤其”“甚至”。

4.转折关系:前一个分句说了一个意思,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来,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的意思和前一个分句完全相反或相对。常用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还……”“可是”“但是”“却”。

5.选择关系: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需要从中选择一件。常用关联词语有:“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还是……”“要么……要么……”。

6.因果关系:句子的前一部分表示原因或结果,后一部分表示结果或原因。常用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此……”。

7.假设关系:句子前面一部分介绍一种假设情况,后面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要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哪怕……也……”“要是……就……”“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

8.条件关系:句子前面提出条件,后面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会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除非……才……”“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04成语误用的类型

1.褒贬不分。

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或贬义,或褒义,或中性,在平时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意义的需要,选择色彩鲜明的成语,不能混淆其色彩界限,否则,就会犯感情色彩不当的错误。

例: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处心积虑”,意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

2.轻重不分。

有些成语词义较重,有些成语词义较轻,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全厂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位“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可歌可泣”是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这里明显大词小用。)

3.望文生义。

成语往往是由典故总结引申而来,当我们不知道这些典故或者由来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望文生义,直接通过字面意思来解读成语。

如:“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句中成语“叹为观止”使用不恰当,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叹为观止”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而句中是感叹、惊讶的意思。

4.用错对象。

每个成语的使用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如果在使用时不分对象,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如:“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车水马龙”是说人车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用在这里与人们争着购买鲜花这个对象不合。有些成语有固定的使用范围,如果不顾成语的使用对象和范围乱用成语,就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

5.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中就会产生错误。

如:“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谦敬色彩不当。

6.自相矛盾。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

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的语义,就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

7.不合语境。

成语有其特定的含义,成语的使用恰当与否,关键是看其是否符合语句表意的需要。如果与所在的语境不能协调,使用就是不恰当的。

如:“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相濡以沫”用于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而句中所给的环境却洋溢着幸福的气氛,所以“相濡以沫”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相吻合。

8.表意重复。

每个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意思,如果不理解很容易犯语义重复的错误。

如:那感人的场面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印象非常深刻。句中的“记忆犹新”本就是还记得非常清楚,印象很深刻的意思,与后面的“印象非常深刻”一词在意思上有重复,可将“印象非常深刻”删去。

05关联词语误用

1.关联词语错用。

关联词语错用,是指根据句子的意思,本来该用某一个关联词语,却错用了另一个关联词语,造成了关联词语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关联词语,一般都是成对搭配使用,不能随意改换,否则就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一般情况下,关联词语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果摆得不对,就会使句子不通顺,意思不清楚。

4.关联词语残缺或赘余。

有时,关联词语不必用却滥用,就会使句子显得啰唆生硬,甚至不能准确地表达语意。

06词语的辨析方法

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

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4.从语体色彩上辨析

一般地说,口语表达比较亲切、和谐,书面语表达则严肃、庄重。如“妈妈——母亲”,前者是口语表达较亲切,后者是书面语表达比较庄重,又如“惦记——思念”,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语。

5.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在辨析过程中根据搭配的对象来判断,如“颁布——颁发”两词,“颁布”通常和法律、法规、条例等词相搭配,而“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通常是证书、奖品等。还可根据造句的习惯来判断。如“就义——献身”,可以说“英勇就义”,也可以说“英勇献身”,而“献身革命”就不能说成“就义革命”。

【方法点拨】

易错点1

有些词语虽然意义相近,但适用对象不同,要注意辨析。如“交流”与“交换”,“交流”一般是思想、经验等抽象的事物;“交换”可以是意见,也可以是物品。再如“敲诈勒索”“巧取豪夺”都有“强力抢占财物”的意思,但“敲诈勒索”指依仗势力或用威胁、欺骗手段,其对象是钱物;“巧取豪夺”指用欺诈的手段取得或凭强力夺取,其对象可以是钱财、物品,也可以是权力、职位等。

易错点拨:近义词语辨析,考生可以通过分析语义侧重点或借助语境展开:

(1)同中辨异,看语素辨别词语的语义侧重点。比较两个词语的差别,若两个词语本身存在相同的语素,可以抓住不同语素来区分两个词语。例如“遐想”和“联想”,不同的语素是“遐”和“联”,这两个语素的不同意思就是两个词语意思的侧重点。

(2)分析语境,进行比对。将语义侧重点与语境隐含的信息进行比对,做出判断。如中“比肩”和“媲美”,两者的语义侧重点有差异,前者多用于人,也能用于物,而后者多用于物,结合语境“店铺里的裁缝”,便可得到答案。此外,也可以利用语境反推,快速排除错误选项。语境中如果不含有某个词语的语义侧重点,便可将其排除。

1.近义词语的适用主体不同

[惨绝人寰/惨无人道] 前者用于物,不能用来形容人;后者常用来形容人。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前者用于人,后者用于人或物。

[不一而足/不能自已] 前者用于物,后者用于人。

[声名鹊起/风生水起] 前者指人的名声,后者用于事情的发展。

2.近义词语同用于物,但形容的对象不同

[爱憎分明/泾渭分明] 前者用于形容思想感情的界限,后者用于形容是非的界限。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前者用于形容消息,后者多用于形容消息、言论或东西等。

[独辟蹊径/推陈出新] 前者用于形容风格、方法,后者多用于形容产品的新。

[相激相荡/相辅相庇] 前者多用于形容战争,后者用于形容相互配合的两个事物。

[肆无忌惮/汪洋恣肆] 前者多指人的行事,后者用于形容文笔、言谈等。

易错点2

有些近义词语基本意义相近,但是词义的轻重有所不同。如:违反,用于法则、规程、政策、纪律,词义较轻;违犯,用于法规等,词义较重。有些近义词语适用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范围大小合适的成语。如边界、边境、边疆,范围逐一扩大。

易错点拨:语义轻重问题主要包括小词大用、大词小用、语义过轻、语义过重等。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用词语。

(1)积累常见的在语义上存在轻重差异的词。如(前轻后重):惩罚-制裁,放任-放纵,批评-批判,特别-尤其,声名鹊起-大名鼎鼎,名列前茅-独占鳌头,称斤掂两-斤斤计较,自惭形秽-无地自容,等等。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词语的辨析不能只考虑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特点,一定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考虑,比对语义的轻重,然后选择与语境相符合的词语。

成语选用如何避免轻重不当

考生可以采取如下策略:一是准确把握语境描述的轻重程度;二是准确把握成语语意的轻重程度;三是归类整理常见易错的、轻重有别的成语,并经常温习。

常见的轻重不当的成语有(前轻后重):

求之不得—梦寐以求 拭目以待—翘首以待 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声名鹊起—大名鼎鼎 交口称赞—拍手称快 初露锋芒—脱颖而出 首屈一指—独占鳌头

易错点3

词语的色彩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分褒、贬、中三种。语体色彩分书面语和口头语。熟悉词语的不同色彩,便于我们准确使用词语。如鼓舞、鼓动、煽动,分别是褒义、中性、贬义。再如“跃跃欲试”“蠢蠢欲动”都指准备有所行动,“跃跃欲试”指心里急切地想试试,是中性词;而“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破坏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是贬义词。

易错点拨:有褒义色彩的成语,通常表达肯定、赞扬的情感态度;而含贬义色彩的成语,则表达否定与批判的情感态度;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是中性色彩的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清褒贬,否则就容易犯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积累速记

易褒词贬用的成语有:惨淡经营、侃侃而谈、洋洋大观、盛极一时、目无全牛、不刊之论等。

易贬词褒用的成语有:推波助澜、沐猴而冠、越俎代庖、瓦釜雷鸣、孤芳自赏、溢美之词、舞文弄墨、巧言令色、一哄而上、昭然若揭等。

常见的语意重复:涉及到、付诸于、来自于、实属是、并非是、约……左右、过分……溢美之词、非常悬殊、差距悬殊、您的令爱、再次复发、第一部处女作、独自孑然一身、更加弥足珍贵、人为地蓄意破坏、被人贻笑大方、各自分道扬镳、破天荒第一次、真知灼见的意见、正方兴未艾、人民生灵涂炭、看得眼花缭乱、目前的当务之急、共同协商、特殊嗜好、越来越历久弥新、—天天日臻完善、责无旁贷的责任、还记忆犹新、各种形形色色的、三令五申地强调、没料到会受到不虞之誉、一览无余地看到等。

判断不合语法的角度

1.词性误用。现代汉语中,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有些词语不能加宾语,有的则可以;副词,只能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等,不能修饰名词。

2.否定误用。有些词语只能用于否定句、疑问句、反问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则属于误用。

3.功能混乱。词语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往往还受其意义、使用对象、结构构成方式等的影响。考生要结合句子实际情况及上述各要素展开分析,看是否存在语法功能混乱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