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其实还有一条路可走,若从此过或将改写历史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4-05-26 发布于日本

1856年,太平天国爆发内讧,石达开决定率兵出走,他带走了10万精兵,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

石达开率领的军队英勇善战,一路过关斩将,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然而,当他们抵达四川大渡河时,却遭遇了前 所 未有的困境。他们选择在安顺场渡河,但由于种种原因,渡河行动失败了,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的悲剧。

然而,与石达开不同的是,72年后,红军长征途中同样面临大渡河的阻挡,但是红军却成功渡过了大渡河,并夺取了夺泸定桥,为后续的行动开辟了道路。

因此,我们不仅要问:泸定桥作为大渡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地理位置优越,渡河条件也比安顺场要好,在关键的抉择时刻,石达开是否曾有过其他的选择?石达开是否也曾站在泸定桥前,犹豫过是否应该选择这条看似更便捷的道路?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偶然,每一个选择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原因。石达开之所以选择在安顺场渡河,或许是因为他对当地地形和敌我态势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或许,他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安顺场是更为合适的选择。但无论如何,历史的真相已经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留下的史料中探寻其中的蛛丝马迹。

石达开在大渡河面临的艰难选择

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二十七日,石达开统帅着三四万大军,如同一只庞大的猛兽,蓄势待发,抵达了大渡河之滨的紫打地,意图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举攻下成都。然而,夜幕降临,河水如同狂暴的巨兽,猛然间汹涌澎湃,使得大军无法渡河。石达开原想待水势消退后,再率部强行渡河,却不料清军得知消息后,火速赶来,与当地的土司联手,将他的军队如铁壁般团团围住。

北面,大渡河波涛滚滚,对岸清军总兵唐友耕严阵以待,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虎;西面,松林河之畔,土司王应元如磐石般坚守;东面,马鞍山上,土司承恩岭据险而守,如同一只狡猾的狐狸;南面,山高路险,千年古树被承恩岭砍倒,堵塞去路,清军参将杨应刚则如同山鹰般据险而守。石达开四面楚歌,身处绝境,仿佛一只陷入困境的雄狮,无处可逃。

在面临绝境之前,石达开有三个选择:一是走大路,往富林方向进发,那里水流平缓,渡河相对容易;二是走小路,即安顺场渡河,虽然水流湍急,但清军力量薄弱;三是迅速北上泸定,从铁索桥过。泸定桥在安顺场的上游,顺河而上大约91公里。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石达开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走小路。他指挥军队制造船只和小筏子,试图抢渡大渡河。然而,几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石达开屡战屡败,伤亡惨重,已陷入绝境。

四月十七日,全军突围再次以失败告终,石达开的命运悬于一线。弹尽粮绝之际,将士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将战马宰杀充饥。当战马也被杀光后,他们只能以桑叶为食,艰难地维持生命。四月二十三日,清军攻破了紫打地石部大本营,石达开率领着残余的七八千人逃往老鸦漩,却再次被清军堵住了去路。武器和物资全部丧失,他们陷入了绝境。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石达开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牺牲自己一人,以保存残余部队。然而,他的愿望却未能实现,最终遭致全军覆没。

石达开选择在安顺场渡河原因

石达开为何选择在安顺场渡河?背后蕴藏着深层的缘由。

对于地理环境的陌生,是石达开选择安顺场的重要因素。身为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的客家人,石达开对四川的地形并不熟悉。他的部队在紧迫的作战节奏中匆忙抵达安顺场,对大渡河的地理布局所知有限。或许在那时,他并未意识到距离安顺场仅91公里之遥,还有一座名为泸定桥的交通枢纽。若当年他能获悉这一信息,泸定桥或许会成为他决策的一部分。

清军的阻击,是石达开选择安顺场的另一大考量。石达开的前锋部队选择了大路行进,这一策略不慎引起了四川总督骆秉章的警觉,从而调动了大量清军进行拦截。而相较之下,小路虽然崎岖难行,但清军布防相对薄弱,渡河的机会更大。更重要的是,石达开已经通过贿赂手段,赢得了小路附近土司们的支持,这些土司们承诺将全力协助他的渡河行动。然而,骆秉章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以更高的金钱诱惑这些土司,最终使得他们背弃石达开,转而效忠清廷。

战略决策的失误,也是导致石达开渡河失败的原因之一。石达开来到紫打地后,由于找不到渡船,又天降洪水,他不得不在此地停军三天。这个决定使得他的部队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三天后河水暴涨,清军来到了对岸。石达开几次抢渡,因为洪水不降,对岸的清军又开炮射击,所以抢渡都失败了。这一战略上的失误,让石达开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石达开要到达泸定桥并非容易。石达开若欲从紫打地踏向泸定,得先跨越一条名为松林河的的蜿蜒水流。这条河,宛如一条优雅的银链,在山谷间婉转流淌。河的对岸,便是土司王应元的领地——松林地。若石达开能如后来的红军般,巧妙地穿越这片林地,泸定便指日可待。

在正常情况下,横渡松林河并非难事。与湍急的大渡河相比,松林河宛如一位温婉的少女,河面上还横卧着一座铁索桥,仿佛是天地间的一道彩虹,连接着两岸的世界。然而,历史的进程常常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

石达开在初到紫打地时,大渡河尚未发水,铁索桥也安然无恙。他派出一小队精兵过桥探路,却不料被对岸的土司军队用劈山炮猛烈射击。这一突如其来的攻击,让石达开不得不下令收兵,暂停了对对岸的进攻。

若石达开能在此刻果断发起强攻,或许能够顺利占领松林地。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和假设,就在那个夜晚,大渡河突然发起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犹如愤怒的巨兽般吞噬着一切。土司王应元也趁机拆除了松林河上的铁索桥,将石达开困在了紫打地。

石达开既不能跨越汹涌的大渡河,也无法通过松林河。他的命运似乎被这两条河流牢牢束缚,无法挣脱。泸定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石达开若选择在泸定桥渡河,成功的概率如何?

石达开在大渡河的兵败,成为了历史的遗憾。如今,我们不禁思考:假如当年他选择了从泸定桥渡河,是否能够成功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一同探讨。

首先,我们来深入探究泸定桥的地理环境。泸定桥,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雄踞在大渡河之上,是川藏两地间不可或缺的交通枢纽。站在桥上,你可以感受到河水奔腾的壮阔,也可以远眺到两岸秀丽的山川风光。这座桥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希望与梦想。

其次,当我们谈及泸定桥的重要性时,不得不提其战略地位。相较于其他渡河点,泸定桥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渡河条件也相对便利。当然,这里也是清军防守的重点区域。然而,相较于在安顺场炮火交织中的艰难渡河,泸定桥的渡河难度相对较小。

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夺取泸定桥的策略显得尤为明智。若能成功夺取泸定桥,不仅能为部队提供一条相对安全的渡河通道,还能在战略上占据有利地位。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和如果,除了渡河地点的选择外,还要考虑众多因素,比如自身的兵力和士气、渡河的时间和条件、敌人的防守等。

结语

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偶然与未知。我们无法确定,如果石达开选择了泸定桥,历史的走向是否会有所不同。但这一假设无疑引发了我们对于决策的思考。在面对困境时,我们是否应该果断地选择看似容易的道路?还是应该更加审慎地权衡各种因素,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石达开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面对艰难抉择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果断,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被短暂的便利所迷惑。

最后,让我们以石达开的故事为鉴,珍惜每一个决策的机会,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无论选择哪条道路,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未来的可能性,我们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