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81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可是,《道德经》第77章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那天道究竟是“利”万物,还是“损”万物?苦苦思索中,“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这八个字闯进了我的脑海里。 人活于世,无论一个人行事,还是与人交往,都得遵守一定的道德和规则。某条规则对某个具体的人可能是“利”,也可能是“损”,但对维护公序良俗和社会运转,一定是“利而不害”。 天道喜好“掐尖”,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人生最无明,莫过于走极端。凡事,多求“中”,善择“中”,能守“中”,才是大智慧。 ![]() 1. “中”,说文解字 甲骨文中,“中”是一面旗,正中竖立着,上下有随风飘扬的旗旒。古人有事要集合商议,都是先“建中”(竖起一面旗帜),人们看到旗帜就奔赴而来,插旗的地方就成为了“中心”。 “中”字的精髓,还可以从太极图的变形想象中得到启发。我们将太极图的外形从圆形变为方形,再把阴阳鱼分界线拉直并适当延长到方形框外,一个“中”字就形成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64卦就是在阴阳动态平衡变化中而形成的,吉凶悔吝也都是相互转化的。因此,“中”并不一定是指地理位置或时间上的中间,而更多是指不偏不倚,阴阳平衡之意。 《道德经》第2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第42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儒家《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对儒道释的表述,有句话说得特别好,“红莲白藕青荷叶,三家原本是一家”。 我们传统文化最宝贵的一点,就在于不走极端,弱化二元对立,儒道释思想体系都求一个“中”字,兼蓄包容,求同存异。 2. 求“中”,处逆境勿忘自强 《道德经》第33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动”。《易经》说,“无平不跛,无往不复”。 当我们面临中年危机,事业挫败,婚姻混乱,健康亮红灯,千万别灰心丧气。当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理清思路,分析现实情况,然后跟自己说,一切都会慢慢好的。 然而,我们一定要明白,挫败越大,导致这种挫败的因素就越复杂,不良状态持续的时间就越久,这种挫败带来的颓势惯性越大。正如牛顿提出的惯性定律:任何物质都有惯性,且惯性和质量成正比。 因此,改变颓势,不会立竿见影,甚至在刚开始的时候,尽管你已经非常努力,颓势可能还是继续往下走。但你只要坚持,后面就一定会越来越好。正如冬至是一年中至阴时刻,但是随后的小寒大寒,才是真正的三九寒冬。而寒冬中,其实已经“一阳来复”,接着“二阳莅临”,待到立春,就会“三阳开泰”。 再厚的雪也有化的时候。雪化了,是水,更是春天! 3. 求“中”,要避免走极端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长久保持极端状态,更何况人呢。 人行事容易走极端,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本能,一种来自于生命自私的本能。这种本能,达尔文称之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老子称之为“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西方某经典称之为“马太效应”,用现代白话说叫“赢家通吃”。 现代社会,女人当家很普遍。按理说,女人更在乎家庭和子女的幸福,将经济大权掌握在手里,既能一定程度上防止“男人有钱就变坏”,也能给自己带来踏实感,存下的钱财还能给子女的教育和将来的事业起步提供经济保障。 但,凡事过犹不及。女人整天疑神疑鬼男人藏私房钱,跟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永远不许自己先生买单,嚷嚷着“今天谁买单我不管,反正我男人钱包归我管”,必然会失了分寸。人情是要有来有往的,男人是要面子的。 女人如此,男人亦如此,抽烟,喝酒,工作狂,外遇,大男子主义,家 暴……女人再在乎家庭,再能承载包容,也有崩溃的一天。 夫妻相处,贵在相互尊重,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不委屈自己,不压制对方,矛盾发生时多内观自己,少揪着对方不放。话不说满,事不做绝,才是大智慧。 4. 求“中”,要避免完美主义 《道德经》第9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45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天道规律。我们做任何事,也不要追求太盈满。 追求盈满,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 虐。这种心理本质上是逼迫自己达到完美的结果,事情一旦出现瑕疵,自己就接受不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世上的事,哪有刚开始就完美的。你看到的“完美”,都是别人多次练习后的结果。先有刻意练习,才有无意击发。据说乔布斯在为苹果新产品开发布会前准备的PPT,说的每句话,包括讲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事前设计好的,最后让你觉得“完美”,只是他会“演”罢了。 正如《易经·乾》九四说,“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说,龙在腾飞前,也要经历无数次尝试,才能顺利“飞龙在天”。龙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凡夫俗子! 因此,我们人生千万不能追求完美,要明白“最好不过刚刚好”。 面对万千事情,要做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要明白“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凡事一步步来;要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 5. 求“中”,要懂得功成身退 《道德经》第9章说,“功成身退,天之道”。 自然界中,花开的时候,总是芬芳灿烂。可无论一树梨花多绚丽,梨子开始结果,花就会慢慢凋谢。累累硕果,一朝成熟,也会脱落枝头。 西汉创业三杰之一的“兵仙”韩信,在刘邦和项羽打得难解难分时,逼着刘邦将其封为“齐王”。更有甚者,某日君臣二人谈论带兵打仗,韩信说刘邦最多能指挥十万军队,而自己则是人越多越好,遂而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说法。而最致命的是,西汉王朝建立后,韩信依然不懂得收敛,留恋地位,居功自傲,不思归隐,最终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留下“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历史谈资。 历史上,在功成身退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有“再造大唐”之功的郭子仪。他是大唐中兴名将,是“五福俱全”之大福报者。郭子仪善于化解敌意,从不居功自傲,每每功成总想着辞任。司马光对其评价道,“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功成身退既是豁达大度的胸怀,也是明哲保身的智慧,更是天道循环的规律。 后记:“王”字解读 “王”,四笔画,三横一竖。其中,三横代表天、地、人“三才”,中间的横线代表人,活在天(上横)地(下横)之间。求“中”,守“中”,就能将那那一竖立起来,成为一个王。 王是王者,《易经》里称为君子。君子行天之道,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地之道,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把乾坤之道跟自身情况(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健康,家庭,地域。。。)结合,随时都处在每时每刻的最佳平衡点,就做到了“天人合一”。 求“中”,守“中”,在天地间找到最合适的位置,然后把那个“1”竖起来,你就是人生的王者,无往而不利! 本文作者:括囊无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