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蛋的故事

 夏天杂志 2024-05-26 发布于福建

      皮蛋,是指用壳灰为主要原料腌制的一种蛋品,莆仙民间以其加工特征,俗称为“灰蛋”。

     腌熟后的皮蛋蛋壳呈褐色,去壳之后,蛋体表面常见一种状如松柏花束的美丽图案,所以被文人学士们雅称为“松花蛋”。

     皮蛋是中国特有的蛋品加工方法,历史悠久。按民间说法,有源于三国时期、源于唐代、源于明代等多种说法。

     而皮蛋加工方法见于文献记述的,目前查到最早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由农学家鲁明善编写的《农桑衣食撮要》一书,记载了皮蛋的加工技法,并记述在当时被列为皇家贡品的情况。

      皮蛋从民间进入宫廷,经历的历史或许很漫长。

      相传,莆田民间皮蛋加工起源于唐代。

      唐代时,莆田黄石已经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小村镇。黄石江东濒临海边,沟渠交错,水系发达,交通便利,于是,烧灰和牧鸭成为当地百姓的谋生之业。

      烧灰是指用海边大量的贝壳经烧制粉碎成末之后,成为一种抹墙的白灰,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材料。至今,莆田民间仍然采用白灰抹墙的建筑古法。

      黄石沟渠纵横,有九十九沟之称。水沟中多鱼虾螺蟹,是天然的最佳牧鸭场。

      黄石江东有个名医江仲逊,他的爱女名采萍,天生丽质,知书达理,十五岁时帮母亲牧鸭,被人称为“牧鸭西施”。

      江采萍有一天发现,几只母鸭因为天气冷,寻在一堆白壳灰上下蛋。她突发奇想,也许白壳灰有温度,能够孵出小鸭子吧。

      三七二十一天过后,江采萍去翻看鸭蛋,大失所望,雪白的蛋壳都变成褐黑色了。她打碎了一个蛋壳,只见鸭蛋变成了一个黑玉蛋,仔细一闻,有淡淡的清香之味,用嘴一尝,其味可口。

      她把一堆灰制鸭蛋带回家中,父亲也觉得是件稀奇事,品尝了两个灰蛋,哎,他以医生的职业敏感,发现了灰蛋有降火生津之功效。原来江郎中这几天忙于出诊,没休息好,自己感到烦热口燥,不料吃了灰蛋,立马见效。于是,他交代女儿如法炮制,让乡亲们都能够吃上养生的灰蛋。

      时间仅过一年,宫廷太监高力士派人到各地选美,江采萍在牧鸭时被钦差选中,送入大唐宫中,江采萍因才华出众,被唐明皇封为才女,后来封为梅妃。唐天宝十五年(756),因安禄山叛乱,江梅妃投井尽节,传为一段忠贞佳话。

      从那时起,莆田民间就流传开江采萍发现的灰蛋制法,一直传承至今。

      在莆田灰蛋制作技艺千年传承过程中,如今更是弘扬光大。特别是仙游有家专门以古法生产皮蛋的厂家,公司名叫福建大老古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牧童牌松花皮蛋脍炙人口,四方扬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