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霞客没骗我!这才是真正被严重低估的宝藏古城!

 浮生偷闲 2024-05-27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所有游学均支持私人定制:17367061482

夏天,又到了看海的时候!

辽阔无际的东海,海浪翻滚,涛声依然。即使你已经在太多的地方看过了海,却也很少会想起,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还有两颗明珠宁静依偎角落。它们的名字,是宁海象山

图片

图源:象山发布

少有人知道,宁海自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忠义拒降,血溅街市,这里,是他读书的家乡;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西门启程,这里,奇绝的游记开篇。宁海,有幸在一个庞大王朝的一头一尾,盖下了最鲜明的印戳。

这里,曾十里红妆相送,闺阁小姐远嫁;那边戏台之上,或忠肝义胆,或缠绵悱恻的传奇故事,也开演了。

图片

大蔡村胡氏宗祠戏台 图源:宁海文旅

看古戏台,可不能忘记宁海!宁海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也是目前国内古戏台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现存的一百多座古戏台,繁复的藻井、绚丽的额枋、隽永的柱联,这一席方寸之地,时至今日,依然叫人眼花缭乱,由衷震撼!

图片

崇兴庙戏台 图源:筱溪听泉

锣鼓一响,胡琴咿呀,耳畔又可听见,那刀枪劈砍的金属之声?在这片土地上,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们,也曾奋勇搏杀,捷报频传。

象山西连瓯闽,东接扶桑,海道之要冲,前沿之屏障。唐裘甫起义,宋元海上角逐、明抗击倭寇、清鸦片战争,这里,不可避免地,一次又一次成为海上硝烟弥漫的战场。

图片

今天,咸湿的海风扑过耳畔,金革之声荡然无存。象山,仍是国内保留古代海防军事遗存极为丰富的少数区域之一石浦、爵溪、东门岛,留存着旧日金戈铁马的痕迹。听闻无数次的历史风云,近在眼前,竟是这般触手可及。

图片

石浦老街 图源:文旅象山
宁海与象山,东海之滨,渐被淡忘的两座小城,历史回声却久久不散。拂去尘埃,这里到底还藏有多少往昔秘密?又有多少未被留意的宝藏古迹正待发现?

六月的一个周末,让我们跟随沧浪老师的脚步,在秀美的浙东海岸,一次巡礼宁海古老戏台探寻象山各处散落的海防遗迹从历史、人文、艺术、地理等多重角度,聆听两座小城的璀璨故事吧!

01

游 学 讲 师


图片
沧浪
长居南京的青年讲师、专业古城格局复原研究人
新浪微博知名古建博主,科普公众号“无用研究社”撰稿人
《何以南京?寻迹金陵往事》系列人文走读主讲人
个人公众号“小恶魔的城市图书馆”发布多篇古城古建分析文章
绘制全国上百幅古城复原地图,对于城市格局和历史演变分析有着独到认识
专注于发掘城市记忆和中国古城格局复原工作

02

游 学 亮 点


■ 巡礼宁海古戏台之旅
宁海是我国唯一的“古戏台文化之乡”,不仅数量多,而且建筑风格独特,更令人叫绝的是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两个不同形式的相连藻井,雕龙画凤、极尽奢华,为国内所罕见。用一天的时间解锁多座国保古戏台,学习“劈作做”手法的独特,感受余音绕梁的韵味。

■ 探秘《徐霞客游记》第一城
艺旅特约青年讲师、专业古城格局复原研究人沧浪全程讲解,以城市发展脉络出发,行走在宁海古城中,寻找遗留下来的古城门旧址西门,看精美绝伦的“十里红妆”,听明大儒方孝孺的悲壮故事。将历史、人文、地理糅杂一起,走进这座徐霞客游记开篇第一城。

■ 海防巢营,一片山海可慰心
自古有海的地方,就有海防。据史书记载,象山境内卫、所、烽火台、炮台等军事设施占整个浙江省的三分之二,曾是全国四大名卫之一昌国卫。走进元代浙洋中路重镇石浦所城,明清屯兵抗倭的千户之所爵溪所城,以及存有象山第一兵营的东门岛,在海防遗址上,遥想当年官兵守卫海防、英勇抗倭的情景。

■ 独特的两座塔
藏在小村里的紫金岩塔,是难得一见的“螺蛳塔”,盘旋而上层层相叠,独特的形状令人印象深刻。另一座则是稚骨的坟冢孩儿塔,藏着一段沉重的历史故事。

图片

特别提示:
1.行程内需要大量行走学习,有时需要爬山,请穿着舒适的运动鞋或休闲鞋;
2.如遇临时交通管制、景区开放或天气等情况影响,将对行程顺序或内容作一定调整。

03

费用及报名事项


时       间:6月21日-6月23日
集  合  地:浙江宁海
解  散  地:浙江宁海
适合人群:人文历史爱好者/艺术文化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摄影爱好者
原       价:2180元/人
组  团  价:2080元/人(2人及以上同报可享)
早  鸟  价:1980元/人(立减200元!6月1日24:00前报名可享)
*大小同价,参团年龄建议10-70岁之间;
*10人成行,20人封团(如有单房差或向上浮动1人,如果未成团将全额退款
*报名人数达到上限将停止招募,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
*报名需二次确认。请不要购买高铁/机票大交通,待客服通知成行后再安排购买。


点击下面小程序购买👇
详情咨询客服小艺:15068806613
 
费用包含
1.交通:行程内空调旅游巴士
2.住宿:2晚高标准酒店住宿(默认标间,如需单房请联系客服小艺补单房差)
3.餐饮:2顿自助早餐+3顿特色正餐+全程矿泉水
4.导服:专业讲师随行讲课+文化领队贴心服务+专职司机
5.门票:行程内所涉及景点门票费用
6.备:无线蓝牙讲解器
7.保险:高额旅行出行保险

费用不含
1. 各地往返游学地的大交通费用
2. 因个人原因产生的其他消费
3. 单房差费用
*单房差说明:
默认标间(1间房2个人),如需单独一间房,联系客服补单房差即可。

04

行 程 重 点


PART1 古县一日

自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至今,宁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嘉靖年间,倭寇连年骚扰,愈发猖獗。今宁海县址上新筑城墙,清又扩建,形成一个东西长、南北狭的椭圆形县城。

图片

宁海西门旧址 图源:ZZJ思由跋

400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壮行天下,其游记开篇:“癸丑之三月晦(1613年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徐霞客出发之日,即5月19日,后被设立为中国旅游日,宁海便也成为了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而宁海西门旧址,因此被誉为“天下旅游第一门”。我们此行,便从这叩开游记的第一门出发吧!

图片

图源:ZZJ思由跋

西门以东,为跃龙山,西峰有方孝孺读书处,乃清乾隆年间县人为纪念方孝孺随姑母在此读书而建。

山顶又有文峰塔,为六面九层楼阁式空心砖塔。明万历十年(1582)县令黄醇思及方孝孺忠义赴死,株连本地,文人学士颓然,遂建塔“文峰”,意在重振文风。此塔矗立至今,已成为县城标志,供古今凭吊。


图片

图源:宁海发布

跃龙山脚,是十里红妆博物馆。这是一家展示古代女子生活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省内规模最大的民间民俗博物馆。馆内共展出2000多件与明清江南富家小姐生活习俗有关的家具、器物。

代表展品如万工桥、千工床等,使用朱金木雕、泥金彩漆、螺钿镶嵌等多种工艺,金碧辉煌,奢华夺目。

图片
图片

图源:ZZJ思由跋

宁海县城文庙,建于清光绪年间,内泮池,初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明正统十三年(1448),池上建三孔拱桥,即圜桥。桥边围以精美栏板,间以莲头望柱,保存至今。

PART2 戏中一日

宁海,全国唯一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也是目前国内古戏台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之一现存古戏台约125座,其中10座以“宁海古戏台”之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浙地古戏台之代表。

宁海的古戏台,大都依附祠堂存在,一般位于宗祠的中轴线上,面朝正殿,意为做戏表演,娱神敬祖。

图片

崇兴庙戏台 图源:筱溪听泉

宁海古戏台的设计装饰,多依江南传统营造风格,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贴金、拷作等多种民间工艺于一体,呈现出独有的地方特色,也往往是建筑群中最华丽的存在。

双枝庙始建于明,后代扩修,因其宏大的建筑体,有“缑北第一庙”之称。典型的歇山顶戏台,额枋则装饰有戏曲与花鸟彩绘,色彩艳丽,洋溢着本地工匠天然活泼、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

图片

双枝庙戏台 图源:浙江省人民政府

看宁海古戏台,最值得看的当然是藻井这堪称是戏台的核心,亦是最显匠心之处。

藻井,宁海本地俗称“鸡笼顶”,最初有镇火之意,又具吸音和共鸣的特性,自然被大量运用到戏台建筑中。

图片

岙胡胡氏宗祠戏台 图源:筱溪听泉

马岙村俞氏宗祠戏台,始建于明,藻井为螺旋式藻井的代表,异形拱昂组合,16旋涡螺旋上升,汇合于井顶明镜,极富动感。

图片

马岙村俞氏宗祠戏台 图源:宁海文旅

龙宫村陈氏宗祠,建于明末清初,极为规整的宗祠布局。其戏台藻井,为聚拢式藻井代表。藻井竖向汇合于中心,造型具有强烈的向心性。顶部明镜上彩绘阴阳太极图。

图片

龙宫村陈氏宗祠戏台 图源:宁海文旅

宁海古戏台最与众不同处,在于其罕见的“双连贯”、“三连贯”的藻井做法

所谓“双连贯式”,即戏台沿庭院中央纵向延长,呈纵向二间,每间上均有藻井。此类结构可见于大蔡村胡氏宗祠戏台,主台藻井呈圆形,而第二个藻井则呈八角形。工艺上粗中见精,保留了清前期的风格。

“三连贯式”,即戏台沿庭院中央,呈纵向三间,每间上均有藻井,这种戏台藻井亦主要见于宁海,如岙胡胡氏宗祠戏台崇兴庙戏台

图片

崇兴庙戏台 图源:筱溪听泉

岙胡胡氏宗祠戏台主台藻井为螺旋式,以十六个龙头状坐斗向上重叠,龙尾归汇于井顶明镜。井壁连拱板上雕刻水草花纹,体现了藻由水生,水能灭火的寓意。

中间的藻井呈圆形,以八龙、八凤形坐斗,逐层升起,明镜中彩绘一条盘龙,意指一龙生九子。靠近中厅的藻井,亦呈圆形,外沿绘有如意花鸟图案,非常细腻。

图片

岙胡胡氏宗祠戏台 图源:筱溪听泉

宁海戏台也常采用“劈作做”的施工方法引入竞争机制,特邀两组工匠沿中轴线分头施工,以“斗巧”达到工艺的极致精湛。

明清以来各时期的宁海古戏台遗存,结构完美,自成体系,可以说呈现了一部完整的舞台史。一路纵览,华丽炫目,好不痛快!

PART3 望海一日

明朝开国,朱元璋对历代军事建制与边防屯守进行革新,创立“卫所”制度,以分屯设兵,寓兵于民。军卫以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这也成为了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

图片
图源:象山发布
《浙江通志》载:“昌国卫领爵溪,钱仓,石浦前、后诸所。”昌国卫城,即在象山。象山现存明代海防遗存众多,占宁波海防遗存总量的三分之二,是国内保留了古代海防军事设施、军事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少数地区之一

象山的海防遗址不但分布密集,而且种类全面、设置完整、层次分明,并且遗迹保存较好,绝大部分仍保留着明代建造形制为研究明代抗倭史和古代海防体系提供了典型实物资料。

东门岛昌国卫城遗址,现存部分城墙,尤其南城墙东段基本保持原貌。岛上有城隍庙,为原卫署旧址,建于明,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依山面海。建筑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其木作雕刻工艺也十分精美。

另有天后宫,又名妈祖庙,被称为“宁波妈祖第一庙”,是宁波市现存最完好、整修最精美的妈祖文化旧址。东门灯塔,建于民国,浙东沿海第一座由民间出资建造的近代灯塔,也是浙东灯塔群中唯一由中国人建造的灯塔。

图片

天后宫 图源:象山发布

石浦所城,与东门岛隔海相望,依山势居高控港,作为海洋渔业的发祥地之一,见证了古代象山海上贸易的兴盛历史。

老街始建于明代,至今保存较好,坐落有石浦巡司衙门旧址、石浦所城东门瓮城遗址、关帝庙等众多古建筑。其中所城东门瓮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今下半部分仍为原城门遗迹。

黄埠古村,处石浦之西,明清建筑遗存丰富,为宁波市首批、浙江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作为福州武将后代隐居之地,这里保留有清早期的闽南建筑特色。

此地还有神秘的坟冢孩儿塔,英国知名作家毛姆在其作《在中国的屏风上》就对此留下过详细描写。

图片

图源:山海万象

爵溪所城,在今爵溪镇,又名“小蓬莱山”,明清屯兵抗倭的千户之所,拱卫丹城的前沿重镇。城墙为明代建造,距今已五百八十多年。清末撤兵防,城墙毁损,现存东北段及南段部分,长约千米,气势如故。

图片

鉴池公祠 图源:象山发布

爵溪镇不远,有鉴池公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格局参照天童寺、国清寺诸建筑样式设计,规模宏大,用材考究,雕饰华丽,是象山最高规格的百年祠堂,也是县内祠、庙、寺、庵类古建筑中规格最高者。

图片

图源:宁海县图书馆

再往西行,有西岙古村,距今千余年历史。此地有三座古桥,惠德桥、祠前桥、寺前桥三桥跨一溪,均为保留原貌状态的南宋石拱桥,在宁波极为罕见。

其中,惠德桥宁波现存最早、且未作整体大修的四座宋代古桥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