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说 | 王明旨:设计如何为人服务?

 顺其自然h 2024-05-2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王明旨,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主持并见证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加盟清华大学的全过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求学岁月用设计改变生活

“因为获取信息不像今天这样便利,没有照相机,他就用速写记录所见的优秀作品,由此获得了对作品的深层次领悟。”
时代的变迁贯穿着王明旨的成长和思想成熟的历程。王明旨曾经亲眼目睹了威武雄壮的解放军北平入城式,那一年,他只有5岁。那时他住在鼓楼东边的宝钞胡同,在路口恰巧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这让他终生难忘。王明旨出生于1944年,他的童年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历史的洪流促使他迅速成长,更让他深感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1962年,王明旨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师从雷圭元和郑可,正式踏上了工业品美术设计的探索之路。1978年,他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美术系的研究生。1982年赴海外留学,他深刻地体会到当时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差距。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兴起,他立志要用设计改变中国人民的生活。
王明旨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物质极为有限,条件异常艰苦,但学习却非常深入”,这为他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基础。因为获取信息不像今天这样便利,没有照相机,他就用速写记录所见的优秀作品,由此获得了对作品的深层次领悟。他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直非常重视脑、眼、手的配合训练。美术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以动脑为主,对于美术学习来说,不能脑勤手懒,看会、听会不等于对所学内容真正的理解和吸收,单纯的文字记录,并不适用美术学习。他认为只有勤动手,才能够对所学融会贯通,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

图片

● 王明旨设计手稿

王明旨说:“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让我们更快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但信息化不能解决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设计师还是要打牢基本功,时代引发变化的只是题材和创作的切入点。”他强调,设计师要学会驾驭艺术的语言,“要让作品说话”。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王明旨不禁感慨今天学习环境的优越。他希望美术学院的学生,珍惜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充分利用时间,加大对专业研究和创新的投入。


图片

图片

图片

● 设计的初心:艺术与社会的桥梁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说,非常重要的是功能,即设计如何为人服务?

王明旨认为:“今天的设计必须服务今人的生活、适应新的时代。”王明旨坚信,艺术设计的核心在于功能定位。他强调,设计必须服务于人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变迁。他提到,中国传统设计在建筑、服装、器具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在大工业生产时代,我们确实落后了一步。王明旨以包豪斯为例,指出其将新材料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创举,如钢管和皮革组合的座椅,既舒适又简洁,降低了成本,让更多人受益。

王明旨认为,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凾需建立现代工业设计的体系。

图片

● 王明旨老师设计作品

另一方面,王明旨也强调,设计师不能忘记传统。但学习传统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模仿,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应用,形成自己的文化修养、习惯和判断力。他说:“艺术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根基,否则难以为继。但学习传统不能只学皮毛,要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形成文化的修养、习惯和判断力,在传承中创新。” 王明旨认为,民族传统的“符号化”倾向不可取,即所谓的“民族形式”不能违反功能,传统设计资源需要结合时代审美、新的科技,进行现代转化。


图片

● 王明旨老师设计图稿


王明旨主张设计师应具备全局视野,进行“整体设计”。他回忆起在雷圭元图案班学习的经历,曾深受雷圭元先生“整体设计”思维的影响。那时雷圭元先生编写的《图案基础》刚刚出版。图案作为当时的基础课程,打破了专业门类的限制,给王明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识到,“图案”并非“花样”,而是“设计图之方案”,蕴含着“整体设计”思维。雷圭元先生在当时主张培养规划设计师,实际上是希望设计师用设计的理念来宏观调控规划方案,进行整体调度,这种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是设计师努力的方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 美育新视角:立德树人,修养身心

“美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而不仅仅是艺术教育。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需要渗透美育的思想。对于设计教育来说,要配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还要通过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更科学地生活。”

1980年,王明旨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学院任教。他觉得做教师是“光荣的任务”且“育人工作责任很重”。多年的执教经历让他对艺术教育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思考。他坚信,艺术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创新,更在于“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和使命。

王明旨强调,应当从教育的全局出发,培养能够为全体社会服务的人才。在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中,应以育人为前提,避免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确保健康的价值导向。他认为,真正的“学院派”并非封闭、僵化或自我,而是积极考虑如何育人,创造出既受欢迎又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
图片

● 王明旨老师美育讲座


如今,美育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王明旨强调,要提倡俭朴,反对浪费,传达可持续发展思想;也要用直观的、充满感染力的细节让人们体会到感动、愉快,产生思考,从而实现美术作品和设计作品所应具有的美育功能……王明旨认为,美术院校的美育不是美术技艺的学习,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怎么看待集体、正确和错误、利益和损失、幸福还是痛苦……诸如此类。”而这些思考最终也会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王明旨还特别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作用,希望能够形成积极的交流氛围,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将各种声音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承与展望:学院长青之路

“一个学院是要永久办下去的,希望它永远能够绿树长青。这是一个接力赛,要有马拉松精神,要坚持,要努力。”
王明旨站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窗口,目光如炬,穿越了时间的隧道,回顾学院的光辉历程,眺望无可限量的未来。他曾深情地说:“清华美院不仅是一个艺术的殿堂,更是一个精神的家园。”这句话,凝聚了他对学院的深厚情感与殷切期望。
王明旨认为,向传统学习是学院的特点,也是立院的根本。在王明旨看来,传统不只是形态的传统,还有精神的传统。他指出,在艰难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通过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立起全面的工业体系,这是极大的成就,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态度,是美院人奋进历程中的精神支撑。而集体主义和实干精神则成为学院优秀的传统,这体现在美院人始终积极为国家项目做贡献的过程中。老师们不争个人名利,以集体为先,体现出“行胜于言”的品质。
展望未来,王明旨满怀信心。他期望学院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融合,建立“生态机制”,实现资源的互通与共享。他认为这种开放的生态系统,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同时,他也鼓励广大师生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虚心学习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长处,促进学院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图片


图片

出品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融媒体分中心

采访 | 陈博贤、柴鑫萌

撰稿 | 陈博贤

编辑 | 罗雪辉 牛彤彤 汪茗

审核 | 吴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