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三0四)第三十二篇.刺热篇

 火帝养生_WSH 2024-05-27 发布于云南

【原文】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原文解释】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头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倪师解读】所有的热病,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也就是在下针之前,让病人喝大量的冷水,喝完以后下针,然后,衣服还要穿得薄一点,住的地方要凉快一点,不要太热,这就是治热病的方式,就是让身体冷下来病就好了。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脚躁动不安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刺足少阳胆经,还要补足太阴脾经,病重的患者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来治疗,关于五十九刺,在后面有一篇是《黄帝内经》第六十一篇,篇名叫水热穴论,讲的就是五十九刺,学到的时候,我们再具体的学习。

刚开始热病如果是从手臂开始,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其实我们用推理也可以知道,胸胁痛,就是肝与胆的地方,马上就想到了。如果是热痛始于头顶,头顶是太阳,就刺足太阳膀胱经的颈项上找穴位。如果是热病始于足胫的,足阳明胃经是沿着足胫走,所以,刺足阳明胃经。

如果热病刚开始是身重骨痛,或者是耳聋好瞑,这个时候,我们刺足少阴肾经,身重的话我们会刺足太阴脾经,后面的骨痛,耳聋,眼睛会发黑,这些都肾有关,所以,刺足少阴肾经。

热病太严重了,就要五十九刺,这个五十九刺,后面会具体的学什么叫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