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砂印痕——印坛奇人张鲁庵

 lj0279 2024-05-27 发布于安徽
图片

钤印,是书画创作的最后环节。对一幅书画作品而言,钤印有点睛之妙。一幅好的书画作品,所用印章的精致自不用说,但印章再好,总是要用印泥来表现的,因此书画家对印泥颇为讲究。好的印泥色要正,不走油,附着性强,有立体感,久不褪色。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自清乾隆年间起,福建漳州老魏丽华斋所产印泥,在书画届独树一帜,极为珍贵。魏家印泥纯手工制作,用料讲究,用蓖麻油、朱磦、朱砂、漳州特产艾绒,配比自有秘方。魏家制泥世代相传,只传长房子、媳,次子、女儿均不与传。可惜的是,抗战中,魏氏老店毁于日寇轰炸,魏氏全家罹难,魏氏印泥也自此绝迹。
民国初年,杭州有一家很有名的老字号——张同泰药行。张同泰药行与当时胡雪岩的胡庆余堂齐名,实力很大。张同泰第五代传人张鲁庵,一个妥妥的富二代,坐拥丰裕家产,却对经商不感兴趣,而是醉心于收藏、篆刻。张鲁庵拜书画篆刻家赵叔儒为师,专攻篆刻。他在治印上天资平平,却痴迷于制作印泥。

图片

印泥,人人都要用,但好印泥的制作全靠手工、经验、秘方,过程极为繁琐,非一般人所能为。制作印泥,既要有兴趣,有耐心,还需要有相当的财力。好在这些条件,张鲁庵都具备了。为了制出理想的印泥,张鲁庵曾耗时十年之久,耗资两三千银元,收获的却是一堆废品。到上海后,他接触到漳州魏氏印泥,试用之后,即视为至宝,决心复刻。为了分析魏氏印泥,他以每两十六块银元的高价,购得漳州魏氏印泥二十四两,又斥巨资从国外进口先进仪器,聘请当时复旦大学的两位化学、物理专家陈灵生、余雪杨教授,取四两分析其油分,四两分析其颜料,四两分析其艾绒,四两分析其加药成分,八两自存。在1930年至1948年的十八年里,张鲁庵进行了数百次的试验,他把其中 53 次比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作了详尽的记录,经过一次次完善,终于制成了鲁庵印泥,分三个品种:朱砂印泥、朱膘印泥、和合印泥。张鲁庵印泥以朱砂、蓖麻油、艾绒、冰片为原料,由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方式制作而成,配方原料严格把关,工艺流程复杂严密。张鲁庵印泥的特点是“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黏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虽然张鲁庵自言仍然做不到如魏氏印泥之薄润,但在上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已是独树一帜,很受用印者喜爱。张鲁庵印泥从研究到制出成品,花费高达两万银元。
张鲁庵本来生活优裕,制作印泥,纯以兴趣始,非为谋利。因此他做出的印泥很长时间是 “只送不卖”。当然他的印泥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送,因为他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当时的书画篆刻界名家,如张大千、吴湖帆、丰子恺、陈巨来等人,用的都是张鲁庵印泥。虽然是送,这些人用得多了,自然也为张鲁庵印泥作免费宣传。当时北京有个从皇宫里出来的制造印泥高手叫做徐正庵,他做的印泥堪称天下第一。张鲁庵的印泥出来后,与徐正庵印泥南北呼应,有“南张北徐”之说。后来,张鲁庵的印泥存得多了,遂开始售卖,在当时卖到12元一两(以对大米购买为标准,当时一块大洋相当于今300-500元,以现在价值算一两印泥在5000元左右。)经过市场炒作,价格又高出数倍,故有“一两印泥一两金”之称,其实其价值已远超黄金。

图片

张鲁庵除了制作印泥,还不惜巨资收藏印谱、印章,仅《十钟山房印举》,就花去1000银元。张鲁庵所藏印谱多达400余部,历代印章达1500余方,极为珍贵。1962年4月,张鲁庵患肝癌不治,临终遗言,把所有收藏印谱、印章全部捐给西泠印社。他的捐赠是西泠印社成立以来私人捐赠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
可惜的是,张鲁庵印泥制作方法也随之失传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