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传承,百年谬误——子午流注图

 衆妙之門 2024-05-27

“子午流注”,是中医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根据这种规律,可选择适当时间治疗疾病,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其中,“子午”指时辰;“流”是流动的意思;“注”是灌注的意思。因此,子午流注就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归经入藏进行结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盛衰开合有时间节奏。

所谓“治学先治史”。子午流注理论,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如果再继续追溯,则可以在几千年前华夏大地先民智慧的结晶——《河图》《洛书》中找到这一根源。

据考古学家推测,《河图》《洛书》的体系形成,前后大约相差了六千年左右;而就在这一缓慢发展的过程中,先民逐渐摸索出了用十二地支数言简意赅地解释了天地间能量、方位、性质、时间与空间的运作规律。

可惜的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伴随民族融合的演化、战火硝烟的纷起等,中医甚至中华文明的传承几乎断迭,从而让子午流注虽在明朝时期确立了根基,但却早已悄然埋下了谬误的根底

时过境迁,作为“伤寒派”田曾流曾荣修大师关门弟子的解渤中医学博士,在花费了十几年考证《河图》《洛书》的基础上,一改明以降“子午流注图”代代相传的版本,重新修订成《子午流注十二地支配经络脏腑图》

《黄帝内经》云:“胆经一动,全身方动。”在重新修订的“子午流注图”中,将历来认为“胆为子时”的谬误进行了订正:

千年传承,百年谬误——子午流注图

即胆经为寅时,即主3~5点;之后是肝经,主5~ 7点;之后是胃经,主7~9点;之后是心经,主9~11点;之后是心包经,主11~ 13点;之后是脾经,主13~15点;之后是三焦经,主15~17点;之后是肺经,主17~ 19点;之后是小肠经,主19~21点;之后是肾经,主21~23点;之后是膀胱经,主23~ 1点;之后是大肠经,主1~3点。

为什么这样排列呢?古人的地支数按《河图》《洛书》之数所设,其中地支数(即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又有阴阳五行之分,具体来说:

从五行、方位、季节、时间而言:

寅卯属木,为东方,为春,为3~7点,为胆、肝。

巳午属火,为南方,为夏,为9~13点,为心、心包。

申酉属金,为西方,为秋,为15~21点,为三焦、肺。

亥子属水,为北方,为冬,为21~1点,为肾、膀胱。

辰、戌、丑、未属土,为中央,不主时,各寄时18日,为胃、小肠、大肠、脾。

另外,从阴阳而言:

阳为腑,寅、午、申、子为腑,为胆、心包、三焦、膀胱。

阴为脏,卯、巳、酉、亥为脏,为肝、心、肺、肾。

辰、戌、丑、未,为中央土,于四季各寄时 18 日之所在,为收存四季之墓库,为四库之地。

辰为水库,胃为大海,以灌四旁,辰在土中之四库,主藏水,早上胃先受物,胃气先动,故辰为胃。

戌为火库,小肠与心互为表里,为火府,主热,全身小肠温度最高,戌为火库,故戌为小肠之时辰。

丑为金库,大肠与肺互为表里,为金府,秉金气,大肠秉下降之气,主排泄。金气主降,主肃杀,大肠是在人体深睡时工作的器官,早上排便,实为大肠深夜工作之成绩,故丑为大肠之时辰。

未为木库,为长夏,长夏主脾,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气机方顺通。木主升,脾秉木气,也主升,故未时为脾之时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