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伯克段于鄢

 文火0 2021-07-06

《左传》里这一篇文章,读书时学过的。大致讲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原本是略同情庄公的,不被母亲爱的小孩不容易;再看却觉得这一出大戏里,庄公奸猾,武姜偏私,共叔段骄纵,颍考叔套路满满,都是丑角,谁也没好到哪儿去。

尤其觉得其中两段很有意思,也不知是当时没学好,还是记性不好忘记了,以前竟不大有印象。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一段在共叔段败逃之后,说《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只说“段”;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短短几句,把春秋记述此事的精华说得清清楚楚。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颖考叔明明是“闻之,有献于公”,听说了庄公和其母的故事以及后悔,专门跑来献策的。讲的故事完完全全是引出庄公感慨进而献策的套路啊,君子们怎么看出纯孝的?莫不是此处省略了颖考叔孝子实录若干字吧。

《谷梁传》有专门解释这一篇的同名文章,全文如下: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以为。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杀掉共叔段的,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结合这篇再看原文“遂为母子如初”,似乎意味深长起来:母子初始关系就不怎么样,一番你死我活的争斗之后,恢复如初,也就是回到不怎么样的关系吧。

作者简介

文火,意淡息微,火力小而缓,即将成为波动影响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中心影响力,可能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这些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