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端午是“忌日”,记得:1不去,2不做,3要避,别忘老传统

 简食记 2024-05-27 发布于山东
端午节,也被称为“重五节”、“重午节”。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自然天象崇拜。据《易经·乾卦》记载,“飞龙在天”象征着龙星(苍龙七宿)在仲夏时节达到一年之中最为中正的位置,即正南中央,这一时刻被认为是极富吉祥寓意的“飞龙在天”之日。古人相信这一天进行祭祀可以得到龙神的庇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端午节最初是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相关的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与几位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相结合,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屈原忠诚爱国却遭贬谪,最终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传说当地民众为了不让鱼虾侵扰他的遗体,便划船至江中抛撒粽子,这种行为演变成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以此纪念屈原的高尚情操与忠贞不渝。
除了屈原,端午节还与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人物的纪念有关。例如,伍子胥被吴王赐死并沉尸钱塘江,据说也是在五月初五,苏州地区的人民为纪念他而有端午节的习俗。曹娥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女,因父溺亡而投江寻父,数日后抱父尸而返,后人感其孝行,在某些地区也将端午节与她的事迹相联系。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随着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主要习俗包括。
1. 吃粽子:粽子作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古代祭祀食品的延续,现已发展出各种口味和样式。
2. 赛龙舟:从最初的祭祀仪式演变为一项集竞技与娱乐于一体的活动,体现了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的精神。
3. 挂艾草和菖蒲:人们相信这些植物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常悬挂于门框或窗边。
4. 佩戴五彩丝线:儿童手腕、脚踝上系五色彩线,寓意避邪保平安。
5. 点雄黄酒:涂抹于身体各部位,以驱赶蛇虫,预防疾病。
6. 戴香囊:香囊内装有草药,佩戴于身,既美观又能防病。
端午节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各地文化元素,形成了今天多元化的庆祝形式。它不仅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节日。今年端午节是“忌日”,记得:1不去,2不做,3要避,别忘老传统!
先讲讲什么是“忌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也被认为是杨公忌日。杨公忌日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说,特别与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相关。根据这一传统,一年中有十三个特定的日子被视为“杨公忌日”,在这几天里,人们应避免进行重要的活动或者大事,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不吉利或者带有凶险的日子。
端午节作为杨公忌日,并不妨碍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被庆祝,只是在某些地区或按照某些风俗,人们可能会在庆祝的同时遵循一些禁忌,比如避免婚嫁、搬家、远行或开展新的业务等。这些禁忌反映的是古人对于时日吉凶的信仰与规避风险的心理,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可能不再严格遵守这些习俗,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按照老祖宗的说法,这天要记得:1不去,2不做,3要避,别忘老传统!
1. 不去。避免前往被认为不吉利的地方,比如墓地、荒废的老宅等,以免招惹不祥之气。在端午这样的日子,更倾向于家庭团聚和参与积极向上的活动。
2. 不做。在某些传统观念中,避免进行大兴土木、开业庆典、嫁娶等重大事项,认为这些活动在此类日子里可能不够吉利。不过,现代生活中,大多数人并不严格遵守这类限制,端午节依然是进行家庭聚会、享受美食和传统活动的好时机。
3. 要避。要避免言语冲突,保持和谐,同时注意身体健康,避免过度劳累或食用不洁食物,以防疾病。此外,佩戴香囊、挂艾草等习俗也是为了避开邪气,保持家宅和个人的清洁与健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