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锦:我的父亲

 作家荟 2024-05-27 发布于四川

作者:安锦

半个世纪以前,我出生在华东地区的一个小村子里,家里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也过得其乐融融。

我的父亲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便在乡间行医,这段工作经历让他看清这个角色,救死扶伤的医生,是一份伟大的职业,于是他坚定信念,决心在医学事业上更上一层楼。在乡间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也不忘购买医学书籍继续自学,挑灯夜战成为常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80年代初,他顺利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来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后来又到了传染病医院工作,再后来他成为医院里的一把好手、业务骨干,最后他在心爱的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休。

自我幼年时,父亲便时常教育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曾经给我们讲过他上学时的故事:那个时候学生的家庭条件都一般化,有一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郊外割野菜,把割好的野菜剁碎,然后混上红薯淀粉,团成一个一个的小球,一顿美味而又健康的“野外大餐”就这样做好了。

父亲是以玩笑的口吻讲给我们兄弟姐妹听,但我听在耳边、记在心里,父亲是想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成长环境,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父亲年轻时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他的作息表里仿佛没有什么空闲时间,甚至有时候我觉得他仅仅把自己的人生角色定义为医生和儿子,平时除了回家看望下我的奶奶,其余时间都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他既要行医治病,又要做单位的管理工作,实在抽不开身照顾我们兄妹几个。

平时,我们家的大门晚上都是开着的,因为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人来找我父亲看病。而我父亲也是风雨无阻,都会耐心细心地帮患者解决问题。遇到那些年龄大行动不便的长辈,父亲还会跟着来人一同去老人家里问诊,为此本村的村民们对父亲的评价一直很高。

有一年,父亲被抽调到去省城培训,好几个月没有回家。那时候母亲既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又要去农田里干活准备我哥哥上学的学费。为了帮母亲分担一下压力,我和妹妹做了分工:因为我力气大,所以我就负责照顾奶奶的起居,有时也背着奶奶出去走走;妹妹年纪小,但是她是做饭的一把好手。于是她就负责给出门干活的母亲做饭。

平心而论,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伟大的妻子,她为父亲能够安心工作,一个人操持着家里的一切,默默地付出。后来我长大了,父亲从乡镇调到了县城工作,母亲因为要帮哥哥看孩子,便不再干农活了,但父亲的工作却更加繁忙了。当然,这与他作为一名医生的一丝不苟和认真仔细有很大关系。他始终秉持着患者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这样的观念,并且他还说过作为一名医生,并不是简简单单地问诊开药,我们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

父亲还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他经常教育我们兄妹三人:人生在世,要学本领,要学会一技之长,要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用技能武装自己的手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人能够放下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就会越来越富有,他的心态也会越来越健康,而努力和辛勤的付出也会让人越来越欣赏你。

父亲一生为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忽略了自己的爱好,也忽略了对家庭的责任。但母亲对此却没有任何怨言,对父亲工作的支持,她义无反顾;家中的老人,母亲照顾的也很好;对我们兄妹三人,母亲常说:“你们都要好好念书,努力考个好成绩,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三个上学读书!”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年轻时没有享过几天福。天还蒙蒙亮,母亲就从床上爬起来编草席,一天下来能编两张席。母亲还在家里养了几头小猪和一群鸡,那时候的猪还是那种小黑猪,把它们养的肥肥大大之后,再运到集上去卖,贴补家用。

现在,退休后的父亲依然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时常的读书,还教育自己的孙子辈人要多读书,杜甫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常挂在他嘴边。

回首看去,父亲的一生是精彩的、有价值的,一辈子忙忙碌碌地工作,让他收获他自己本身最大的“情绪价值”,作为儿女能看到他和母亲身体健康,幸福快乐,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最后,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健康、幸福、快乐!感谢所有医护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