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塞诗中的巅峰之作,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被誉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

 长风文史 2024-05-27 发布于广东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先说一个小故事。

据史料记载,在大唐开元年间一个天色微寒的冬天,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相约来到旗亭饮酒。

这几位也是爽快之人,一听到有酒喝就忙咧咧的过来了,喝着喝着才发现都没带钱。

那今天这顿谁买单呢?把谁的马留在这里抵账呢?

就在几人相互推脱之时,恰巧京师来的一帮梨园伶官和歌妓也在此聚会。

王昌龄看着有说有唱的戏班子,于是计上心头,提议说打个赌,看她们都会唱谁的诗。若是谁的诗被唱得最多,谁就是大哥,唱的最少的,那不好意思,这顿就要买单了!

高适和王之涣也点头同意。

转轴拨弦三两声,很快歌女就咿咿呀呀开始唱了。首先唱的是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开心的在墙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以计数。

又有歌女唱了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得意的在墙上画道道。

一连几首下来,墙上都有道道的王昌龄和高适,调侃的对着王之涣说:“季凌,你可一首都没有喔,今天这顿你请定了,哈哈哈!”

只见王之涣畅饮一杯说:前面这几位歌女都很普通,唱的都是'下里巴人’不入流的歌曲;要是那当中最出色漂亮的歌妓唱的不是我的诗,那我就甘拜下风,这辈子都不再与二位争高下了。

不一会,最漂亮的歌女开始唱诗,那黄莺般歌喉唱的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顿时眉飞色舞、得意只极,凭此诗击败高适、王昌龄。

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还是文人编纂的,我们无从的确定,但可以确定一点。

那就是王之涣的这首七绝《凉州词》是真的很经典,在当时已经是广为流传的佳作了。而且也受到后人高度推崇,甚至还被人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今日我们就再一次来赏读这首经典作品。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是唐朝流行的一种曲调名,类似词的“词牌名”,因其特定的风格,所以此类诗歌大多是描绘边塞风土人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诗的开头两句,就先给出了一个全景镜头,勾勒出了边塞的广阔无垠、波澜壮阔地理环境。

纵目望去那渐行渐远的黄河,一路延申到了天边,仿佛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奔流;在那绵延不绝、地势险要的万仞高山之下,一座孤城玉门关静静的耸峙着,显得孤峭冷寂。

诗的首句描写黄河,但有别于他另外一首作品中“黄河入海流”的感觉。这里就好像有人拿着相机从黄河下游往上游拍,镜头焦点由近而远慢慢延申,直到看到这条河仿佛连接到了天空,在白云间流淌。

这样写很好的突出了黄河的静态美,表现出了其闲远仪态,不愧为千古奇句。

刚眺望完源远流长的黄河,次句就将人镜头又往回拉,焦点对准了其近处的背景,巍峨的高山,孤独的城池。
仞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一仞大概是成年人两手平伸之间那段距离。这里用万仞来形容高山,可见其山之高之险。

而和这么险要的高山相比的是那“一片”孤城。山是自然地理,城是将士们建造,这样一对比,更能显示环境的恶劣,反衬出戍边将士们的伟大。

不是很伟大的人,才不会远离家乡,来这种地方风餐露宿,和自然与敌人做斗争。

而这也为接下来的两句做好了铺垫,毕竟铁汉还有柔情,戍边的将士们他们也是人,也会思亲念乡,这是人之常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人用羌笛吹起了哀怨的杨柳曲,传到将士们耳中让他们更添愁绪,只是又有什么用呢?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

既然是春光不来,玉门关外杨柳不会青,自己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的哀怨,这里反而说羌笛在诉说着哀怨,这是典型的用意象代替了情绪。

“何须”二字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更能体现出心中那份“怨”,倍加凄凉苦楚。

最后一句既是客观的边塞特征,也是有主观代指,表示朝廷不太关心戍边将士的生活。

但即便如此,这些将士们仍然无怨无悔的卫国戍边。

这样也使得这首诗呈现出哀而不伤、怨而悲壮的效果,是盛唐强音的典型代表,成了传唱千古的不朽之作。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哦!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