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走近历史深处,寻访你所不知道的义庄

 吴越尽说 2024-05-27 发布于浙江

走近历史深处

寻访你所不知道的义庄


“义庄”一个略显遥远的历史名词,一个淹没于浩渺长河中的宗族慈善组织。

所谓义庄,是指一家族内由为官者或者富裕者所捐赠或买置的义田,用于族内赈济贫急孤寡婚丧嫁娶和支持族内子弟读书等,是古代的一项慈善举措。



义庄最早出现在北宋。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归乡里,取平时之积蓄购买良田千亩,捐赠给范氏宗族,作为族人公产,用以周济族人,谓之“义田”。皇祐二年,范仲淹定下有关义田收益支出的规矩,凡十三条,称义庄规矩。皇祐中,范仲淹过姑苏,与亲族会,稽族续谱,当时登记在册的族人数量为90口,族谱齐备。范仲淹将苏州故居灵芝坊扩大重建,令族人聚居于此,作为义宅。范仲淹又于义宅内兴办私塾,教育族中子弟,是为义学。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义庄便诞生了。



“范氏义庄”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苏州也成了义庄的策源地。义庄之建在于取义而非取利。义庄之设立成为宗族慈善救济的典范,此后历代乡绅宗族纷纷效仿,在清末民初达到顶峰,尤以江南为盛。

苏州经济发达,人文蔚兴,科第昌盛,乡宦富豪云集,有良好的民间社会救济传统。据《吴县志》记载,清末苏州府所属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共有“义庄”62家,“义田”7万多亩,直到1949年,苏州还有“义庄”23家。

义庄建筑散落在苏州老城区,是苏州的代表符号,是城市古老文明的载体。如今,延续千年的有关义庄的一切早已随雨打风吹去,唯有那些遗迹残存,还在诉说着一个家族曾经的过往……


让我们一起徜徉在

苏州古街、古巷、古宅之中

去寻访这些义庄建筑古迹吧!


范氏义庄

位于人民路范庄前32号,立有一座石碑,名曰“范义庄”。东首有一处石库门,残缺不全,上有砖额“有唐故址”四字,亦为范氏义庄遗迹。旧址现在是景范中学所在地。



范氏义庄除救济族内贫困者,资助婚嫁丧葬、奖励读书仕进外,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祭祀祖先,维修坟墓。





潘氏松麟义庄

位于悬桥巷46号,原为嘉庆时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藏书楼“百宋一廛”故址。义庄坐北朝南,原为两路六进,如今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仅存一花厅和东侧小院。花厅装饰较精,还有咸丰三年(1853年)《松麟义庄记》碑一方。



潘氏松麟义庄是清代苏州义庄中比较有影响的一所,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翰林院编修潘遵祁奉其祖潘奕隽遗命,携弟潘希甫创建,捐田千亩。





丁氏济阳义庄

位于悬桥巷41号。现存庄舍三进,头门三间五檩,前有“丁氏义庄”砖额,古朴沧桑,后有清咸丰七年(1857年)门楼,额题“遗泽流长”。祠堂面阔四间,进深六檩,前有鹤胫椽翻轩。后堂三间,第一、二进以两庑连接,天井中植有丛竹。第二、三进以单间穿堂相通。



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丁锦心遵其父丁肯堂遗志置田两千亩创建。咸丰四年(1854年),丁士良等又奉其父丁锦涛遗命于义庄旁建塾屋十二楹,积书三万余卷,供族中弟子所用。





吴氏继志义庄

位于滚绣坊41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吴氏五世吴之良置田六百亩创设继志义庄,因是继其祖、父两代未竟之志,故名。宗族义田采用诸房轮流管理的办法,三年一轮,一直持续到民国以后。



义庄建筑于清宣统三年购置,为清中期建筑。继志义庄收租处原设在府城齐门小栈。清宣统三年(1911年)因战乱影响,其裔孙将庄房移置滚绣巷。现存坐北朝南头门、享堂和东庑。享堂三间面阔12.8米,进深七檩13米。旧址一度改建沧浪区少年宫,现为台湾慈济慈善志业基金会在大陆创办的一家“静思书院”。


吴氏继志义庄 现为静思书院

董氏义庄

位于大郎桥巷65号。现存建筑朝南,两落三进。道光五年(1825年)“执帖”石刻两方。清道光四年(1824),茶商董秉玣经商致富后,以私蓄18293两白银购田1003亩,捐为义田,并建义庄。


改造完成时的董氏义庄


后经江苏督、抚两宪把董氏事迹上报朝廷,道光皇帝给予嘉奖,并赐九品登仕郎,礼部给银30两,建“乐善好施”牌坊,状元吴廷琛曾为此作记。作为平江历史街区的一部分,董氏义庄现被重新修缮。


改造完成时的董氏义庄


汪氏诵芬义庄

位于平江路254号。又名汪家祠堂。义庄为东花桥巷徽商汪朝后裔汪景纯与从子汪廷柟承其父翼铭遗志,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创办,置田1008亩,巡抚梁章钜题请建坊,潘世恩为之题写义庄记。



义庄原为两路五进,由六扇门出入,宅前有河埠码头,宅后有花园池塘。义庄所立的功德坊,位于河边,木石结构的牌楼成为诵芬义庄的标志。





蒋氏淞荫义庄

在胡厢使巷35号。清光绪九年(1883),监生蒋兆烈等,奉其曾祖蒋镐遗志创建。义庄坐北朝南两落六进。东落大门三间,前后檐有桁间斗拱,享堂面阔三间10.6米,进深九檩9.8米,圆作梁,前船棚轩,青石墩柱础。



堂后有厅、楼各一进。西路六进,后三进为楼。西次间壁面嵌光绪九年(1883),潘遵祁撰《蒋氏义田碑记》。



苏州义庄建筑还有:吴江区黎里镇的周氏义庄、南石子街10号的徐氏春晖义庄、东北街222号张氏义庄、混堂巷8号的杨氏宏农义庄、山塘街815号李氏祗遹义庄等。



义庄的历史早已消失远去,如今散落在古城小巷中的这些义庄建筑,仍在无声地讲述着从宗族到乡邻的故事。徜徉其中的我们,又怎能想象出当初一个家族创设义庄的不易和艰辛,只有走近它,了解它之后,或许我们才能慢慢触及义庄的繁盛与兴衰,才能渐渐知晓义庄所承载过的社会使命,所凝结起的家族温情。



拟稿:弯弯

来源:《方志苏州》公众号

2024-05-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