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34条 葛根芩连汤

 昊晟堂 2024-05-27 发布于山东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2-26 18:01 广东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经曰: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桂枝证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裹则见阴脉。下利脉微迟,邪在里也。促爲阳盛,虽下利而脉促者,知表未解也。病有汗出而喘者,为自汗出而喘也,即邪气外甚所致。喘而汗出者,为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热气逆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里热。《内经》曰:甘发散为阳。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坚里,气弱者,坚以黄芩、黄连之苦。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脉促者,效里阴之失守,状表阳之扬越。喘而汗出者,盛满之形也。固有表,复有里,第病业反本,已远寒严,得标之病矣。葛根析肌理之固结,起阴气之下陨;黄芩承岭寒之空,待协热之肠澼;黄连禀凌冬之水化,济反本之得标;甘草爰稼穑之作甘,建黄中之厚载。方以偶,剂以通,陨越咸调,表里并叶矣!

柯琴《伤寒论注》:桂枝症上复冠太阳,见诸经皆有桂枝症,是桂枝不独为太阳设矣,葛根岂独为阳明药乎?桂枝症脉本弱,误下后而反促者,阳气重故也。邪束于表,阳援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与脉弱而协热下利不同。此微热在表,大热入里,固非桂枝芍药所能和,厚朴杏仁所宜加矣。故君葛根之轻清以解肌,佐连芩之苦寒以清里,甘草之甘平以和中,喘自除而利自止,脉自舒而表自解,与补中逐邪之法迥别。

尤怡《伤寒贯珠集》: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脉则促,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法。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而古法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故葛根之表,则数多而独行。苓、连之里,则数少而并须。仲景矩镬,秩然不紊如此。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桂枝证,即太阳伤风之正病也。医反下之大误。利遂不止。那下陷则利无止时。脉促者,表未解也;促有数意,邪犹在外,尚未陷人三阴而见沉微等象,故不用理中等法。喘而汗出者此汤主之。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汗而利,故用芩、连之苦,以泄之、坚之。芩、连、甘草,为治痢之主药。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太阳病,头项强痛,自汗,恶风,为桂枝证,病在肌也。医反下之,致太阳之邪由肌而内陷,利遂不止。然邪虽内陷而气仍欲外出,其脉急数中时见一止而无定数,其名促。脉促者,表邪未能迳出而解也。邪欲出而未能迳出则喘,喘则皮毛开发而汗出者,此桂枝证误治之变。既变则宜从变以救之,不可再用桂枝汤,而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一节,言太阳证虽已陷邪,亦可以乘机而施升发,使内者外之、陷者举之之妙也。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太阳桂枝证而反下之,邪由肌腠而内陷于中土,故下利不止;脉促与喘汗者,内陷之邪欲从肌腠外出而不能出,涌于脉道,如疾行而蹶为脉促;涌于华盖,肺主气而上喘;肺主皮毛而汗出。方主葛根从里以达于表,从下以腾于上,辅以芩连之苦,苦以坚之,坚毛窍而止汗,坚肠胃以止泻,又辅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与人参同味而同功,所以补中土而调脉道,真神方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阳病,桂枝证,有表邪而无里邪,医反下之,败其中气,利遂不止,此当温里。若脉促者,是表未解也,盖病在经络,不解表而攻里、表阳乘里虚而内陷,为里阴所拒,不得下达,表里束迫,故见促象(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曰促)。若喘而汗出者,是胃气上逆,肺阻而为喘,肺郁生热,气蒸而为汗也。虽内有四逆证,外有桂枝证,而热在胸膈,二方俱不能受,宜葛根连芩汤主之。葛根达阳明之郁,芩、连清君相之火,胸膈肃清,然后中下之寒,徐可议温也。

桂枝证,解表而用葛根,以喘而汗出,胸郁蒸,宜葛根之辛凉不宜桂枝之辛温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高子曰:”上三节乃太阳经脉之从上而下者,复可从下而上;此言太阳肌腠之从外而内者,亦可从内而外也。”太阳病桂枝证者,病太阳之气而涉于肌腠也。医反下之,则妄伤其中土,以致利遂不止。脉促者,太阳阳气外呈,不与里阴相接,故曰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乃肌腠之邪欲出于表,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甘草从中土而宣达太阳之气于肌表,黄芩、黄连清里热而达肺气于皮毛。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此与上条因同而变异。利遂不止以上,与上条上节,两相更互发明之词;脉促以下,言变殊,故治异也。促为阳邪上盛,阳主表故为表未解之诊。喘汗者,里虚阴弱而表阳不为之固护也。夫表未解而利则属胃,有阳明之分也。故肌之当解者,从葛根以解之。以喘汗不独表实而有里虚也,故但从中治而用甘草以和之。然利与上条同,而上条用理中者,以痞硬也。此用苓连者,以喘汗属热为多也。然则四物之为用,其名虽与上条殊,其实两解表里则一耳。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桂枝为表证,促脉为阳脉,虽下利不止,却无前条心下痞硬之证,阴邪未胜,则知表阳未陷,仍属表未解也。夫桂枝证误下,而桂枝证不罢者,仍从桂枝例治表,表解而利自止,此有表有里,只宜解表之一法也。若脉促加以喘而汗出,热壅于膈,心肺受伤,胃气不清可知,虽未成痞,而客气微欲动膈矣。则无取桂枝之和营卫,仿泻心汤例用芩连,而加葛根鼓舞胃气,以清澈其邪,此有表有里,只宜清里之又一法也。

吴谦《医宗金鉴》:此承上条又言协热利之脉促者,以别其治也。太阳病桂枝证,宜以桂枝解肌,而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者,是误下,遂协表热陷入而利不止也。若表未解,而脉缓无力,即有下利而喘之里证,法当从桂枝人参汤以治利,或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以治喘矣。今下利不止,脉促有力,汗出而喘,表虽未解,而不恶寒,是热已陷阳明,即有桂枝之表,亦当从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也。方中四倍葛根以为君,芩、连、甘草为之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里热,此清解中兼解表里法也。

喻嘉言《尚论篇》:太阳病,原无里证,但当用桂枝解外。若当用不用而反下之,利遂不止,则热邪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经,已入阳明之府。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气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又太阳两解表里之变法也。不解肌,反误下,宜辨阳实阳虚,加减桂枝汤一法。

吴人驹《医宗承启》:不从表解误为之下,乃令风邪入裹,利下不止者,风热搏激,肠胃不能秘固也。喘而汗出者,风邪入舍,肺之不得宁也。其脉必促,促为阳盛,表未得解也。芩连以清内热;甘草以和中;葛根以达表,自表而入者,须自表而出。既已成热,不得复以桂枝为用,葛根,桂枝之凉者也。

钱潢《伤寒溯源集》:桂枝证,风伤卫也。反下之,不汗解而反误下之也。利遂不止,因误下之故,热邪随之而内犯也。脉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促为阳盛,下利则脉不应促,以阳邪炽盛,故脉加急促,是以知其邪尚在表而未解也。然未若协热下利之表裹俱不解,及阳虚下陷,阴邪上结而心下痞硬,故但言表而不言里也。喘也汗出者,《经脉别论》云,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盖邪热上盛,故脉促而气喘也。汗出,汗自出也,若阴脉弱而汗自出,犹是桂枝证也。今脉促汗出而表未解,则知为误下之变,邪气已误越阳明之境矣。喻氏所谓太阳热邪,未传阳明之经,已入阳明之府矣。所谓桂枝汤不中与也,故以葛根解阳明之表,芩黄清邪热之盛,而和之以甘草者,所以抚定中州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太阳病桂枝症,病在肌也,医反下之,由肌而内陷于中土矣,无故而殒,所以利遂不止也;脉促者,邪虽内陷而气仍欲外出,此表尚未解也;喘作汗出者,邪欲从肌腠而外出于表,一时不能外达,故作喘;肺主皮毛,喘则皮毛开发,故汗出。葛根黄芩达太阳之气于外,黄连清陷里之邪热,甘草所以补中也。
愚按:下后发喘汗出,乃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之危症,宜用人参四逆辈,仲师用葛根黄芩黄连者,专在“表未解”一句。虽然,仲师之书,岂可以形迹求之耶?总以见太阳之气出入于外内,由外而入者,亦可由内而出,此立症立方之意也。

邵仙根《伤寒指掌》本太阳桂枝症,法宜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阳重热利,表里俱热,症似虚而脉实,勿蹈盛盛之咎,用葛根之轻清以解肌,芩连苦寒以清里,甘草和中,喘除利止,表里俱解矣。
脉促者,数而时一止也,前条胸满脉促,是阳虚寒入,用桂枝去芍药,甚则加附子,辛温药扶阳散寒;此条脉促,喘而汗也,是阳盛热入,用葛根芩连,辛寒药解肌清热。同见促脉,辨其阳虚阳盛,寒邪热邪,全在有力无力中分出,用药之寒温,如同冰炭,学者可不细心辨乎?

章楠《伤寒论本旨》:误下而利不止,脉促者,表邪郁而化热,内迫水谷之气下溜,肺逆不能调水道,故又喘而汗出,以葛根升泄阳明,芩连苦寒清热,阳明气升,下利可止,热清邪解,喘汗自愈,此为协热下利也。
桂枝证者,风伤卫也。风为阳邪,本易化热。误下而邪入阳明,风热疏泄,水液下溜,利遂不止;其脉促者,邪热未离营卫,闭于肺卫之间,故又喘而汗出;以肌肉爲阳明之表,营卫在肉中,故曰表未解,非言太阳之表也。故以葛根之走肌肉者为君,先煎缓其轻扬之性。使与芩连甘草和合,同解肌表之郁热,义与前之麻杏甘膏汤相同。彼由寒伤营之变证,此由风伤卫之变证也。若是表寒,必当用生姜桂枝,不应用葛根之辛凉矣。至于泻心汤治痞,其邪在胃府之表也;承气汤,泻胃府之邪也;白虎汤,清胃经之热也;此方治邪在胃经之表也。故凡六经,各有表裹浅深之异,仲景皆从脉证分辨。故读仲景书,愈读则愈见其精微,而立法之细密周至,尤为万世之范围,学者可不尽心体究哉!

王丙《伤寒论注》:桂枝证因脾约而妄下之,下后风邪入里,挟素蕴之内风内火而鼓于中,下奔则利,上奔则喘,因其汗出,脉促,不至结胸,尚有可解之机耳。然非辛温可任,故以葛根之甘凉者君之,以熄其内外之风,而仍领邪以达于皮毛;佐以芩连,苦能泄肺之逆;又能止利也;使以甘草,甘以缓中也。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太阳病桂枝证,宜发肌表之汗。医反下之,内虚协热,遂利不止。脉促者,为表邪未解,不当下而下之所致也。喘而汗出者,即里热气逆所致。故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降火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和调诸药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太阳误下,脉促未解,何为不用桂枝而用葛根?利不止,热邪因下而入阳明府矣。但有未尽之表,恐其尽入,则以本经之药提出之太阳。误下而喘,又何不用杏子厚朴而改用芩连?利而脉促,热邪因下而停阳明府矣。既有内滞之热,未必下走,故以芩连之寒荡涤之。然后知下利脉促喘汗,皆因热入也。不去甘草,和其中也。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是方即泻心汤之变,治表寒里热,其义重在芩连肃清里热,虽以葛根为君,再为先煎,无非取其通阳明之津,佐以甘草缓阳明之气,使之鼓舞胃气,而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则喘定,清下则利止,里热解,而邪亦不能留恋于表矣。

陆九芝:阳明之有葛根芩连汤也,犹太阳之有大青龙,少阳之有小柴胡也。太阳以麻黄解表,石膏清里,少阳以柴胡解表,黄芩清里,阳明以葛根解表,芩连清里,表里各不同,而解表清里之法则一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本条太阳阳明尚合病否乎?不合病之合病,不分病之分病,邪则分而正则合。一邪分作两邪,两阳合为一阳,皆下药为之厉也。书太阳病,明明阳明不病矣。书桂枝证,阳明宜桂仅两见,太阳主桂则屡矣。奈何医反下之?劈分桂枝证为两面病,一面干动阳明署之里,反逼阳明合太阳。一面占据太阳署之表,反逼太阳合阳明。两阳相参错,岂独合而不离已哉?直藏阳明于太阳病形之里,桂枝证又从而掩之,非掩以初得病时之外证也。下后不得复有外证,己翻作太阳病在表,阳明病在里矣。则可见而不可见者,半为热邪薄于表,不可见而可见者,半为热邪薄于里也。书利遂不止,非里证乎哉?看似阳明较为吃亏,不知两阳皆桎梏于热邪交迫之夹缝,欲合任其病而不得,欲分任其病而不能,其为无开阖之余地则一也,殆葛根证之变者欤?再征诸脉,若两阳之阳,不甘逼处而现数状,不能不受逼处而时或不数状。两阳之阴,愈受逼处而现止状,不尽逼处而时或一止状,是谓促脉,在桂枝证度亦外未解焉已。曰表未解也,里未解不待言。如欲以解外法解表,乌能以解外法解里乎?况喘而汗出,与桂枝加厚朴杏子证显有异同乎?勿见其汗出不恶寒,认为表已解也。乃表热牵其里,里热牵其表,正惟未欲解而后迫为汗,故不出太阳受病之汗,转出阳明似病非病之汗也不然,却发热汗出而解矣何至喘而汗出,不喘便无汗岀乎?且凡太阳病欲解时,曷尝以喘得汗乎?假令汗出而喘又何若?彼证之汗,非不足以却邪,特梗阻其汗者喘。本证之汗,实不足以却邪,徒发动其喘者汗。彼证汗而喘,不可更行桂枝汤。本证喘而汗,误在不先行桂枝汤也。虽然,初不过错过一桂枝证耳,变端何至若是?误下者尚有辞以解嘲也。惟与医者约,许其追认桂枝证以易方,开阖两阳,肃清表里,彼将托故而去矣,盖恐其宜服四逆辈也。曰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何其闲视利遂不止乎?方旨详注于后。本汤又君葛矣,易方不易葛,何需葛之殷乎?前路器重葛,犹乎后路器重柴。葛根打入太阴作用,柴胡打入少阳作用,皆足匡麻桂之不逮,要以葛根为功首。盖有柴在,能令太少不相失。有葛在,愈见阴阳相互根也。且柴胡无加连之例,葛根则并芩连而左右之,宜乎桂枝证以加葛为前提,本证则特立葛为中坚也。方内鼎足其药者三,而先煮一味如奇偶。葛根固让功于芩连,芩连实效力于葛根。芩解表,连解里,表热里热不得逞,葛根遂起阴气以开阖其两阳,再服则三味之能事已毕,非斤斤于止利止喘止汗为也。独是命方曰葛曰芩曰连而不曰草,岂以其无足轻重而漏之耶?是又一味让功于三味,甘草非用以和药气,盖用以和病形。病形以不治治之,甘草不必有其德也。何以利不止亦热耶?得毋作协热利耶?非也。并于阳则热,形下不热形上热。促脉其明征,喘汗其明征也。其所以利不止者,以利滑之药力犹存在,药尽利遂止,未尽遂不止。止不止操在庸医之手,非因下利之故遂如是,亦非自利之故遂如是。谓为下利不得,谓为自利不得,但利而已。所具各证,乃下药造成有形之病,掩却无形之证。本方是针对无形之桂枝证,非针对有形之太阳病也。不以桂枝汤治桂枝证,而代桂以葛。总结上文一路变通桂枝汤,自加葛始也。葛根此后不再见,葛与桂相终始,又起下桂与麻若离合也。

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篇》此节只言合病,而不指出见证。陈修园云太阳之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与阳明之热渴、目疼、鼻干等证,同时并发,名为合病。合病则两经之热邪并盛,不待内陷,而胃中津液为所逼而不能守,故必自下利。下利,而邪犹在表,未可责之于里,仍当以表证为急,故以葛根汤主之。
愚按:此注近是,但仍有未尽了了者。太阳证之头痛、发热、恶寒是矣,项强不常见也;阳明则以胃家实为提纲,而汗自出、大渴为阳明必有之证;目疼、鼻干,《内经》有载,而本论无之,据两经,热逼至下利、热渴必矣。方中麻、桂、生姜,取发表主义,特难解,于热渴时用此,保无更耗真津乎?葛根虽陷者举之,终难敌麻、桂、生姜之辛散。要之,此节文疑义颇多。方中有麻黄,则太阳之发热无汗可知;阳明以胃家实为提纲,自下利则与之相反,且下一“必”字,有一定不易之病机,而下节即云“不下利但呕”,是明明有不下利者,则此“必”字为无着矣。况此下利显系热利,乌有竟用姜、桂者?柯韵伯云“读书无目,则病人无命”,是以,读书总要不受古人欺也。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人体之热,与血俱行,血之所至,热亦至焉。太阳病桂枝证,本是肌表充血,热在于表,用发表解肌,则病毒减而热亦散。今反用下剂,引起腹腔内之充血,则表热随血入里,而作热利,利遂不止也。利虽不止,若脉促者,知正气犹欲上冲(参看二十二条之解释),即表证未解,是当于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诸方中,择其证候相对者用之。若下利而脉不促,喘而汗出者,则为热陷于里,表证已解,故主葛根芩连汤,清其里热。凡用黄芩、黄连之证,病人必自觉心下痞满:泻心诸汤可见也。心下何以痞满?因胸腔充血之故。胸腔何以充血?因误下而表热内陷之故。盖人体对于疾病及有害物,本有抵抗消弭之本能,不当下而误下之,则下药为有害之物,于是正气驱气血向里,以为抵抗。里既充血,则肌表之充血自平,于是表热内陷,表解而里热炽盛。热在腹,则下利愈益不止。热在胸,则心下痞满,喘而汗出。

曹颖甫《伤寒发微》:此节”医反下之”至”表未解也”为一证,”喘而汗出者”为又一证。太阳魄汗未尽,误下者利不止,此与内陷之自利,略无差别。但仲师于此节郑重分明,历来为注释家所误。未能分析,致仲师立言本旨,如堕五里雾中。今特为分析言之。仲师曰:脉促者,表未解也。表属皮毛,皮毛未解,固不宜专用解肌之桂枝汤。脉促,即浮紧之变文,曰”表未解”,则仍为葛根汤证,与上”自下利”证同法,不言可知。惟喘而汗出,则阳热内盛,里阴外泄,乃为葛根芩连汤证。其作用正在清热而升陷,注家含糊读过,妄谓喘而汗出,即上所谓表未解,夫岂有表未解而汗出者乎?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脉浮、发热、汗出、恶风之太阳中风桂枝证,医者不明,反而下之,致表邪下陷,肠中发炎,遂为下利不止,当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之。脉见浮而急促,症见喘而汗出者,则其表邪尚未解也,仍宜解表。
本条分作二节看。“利遂不止”为一节。以桂枝证误下之,下剂刺激其肠蠕动,于是奔集于肌表之血即向下趋,表分之热亦随之而入,遂引起肠中发炎而为利下不止。方书所谓:“表热下陷,协热下利。”此时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之。以葛根升发下趋于肠之水液,以芩、连苦寒消肠中之发炎,则热清而利自已。“脉促”至“表未解也”又为一节。言误下之后,脉见浮数急促,则因血向下趋,心脏则努力加强搏动,鼓血外行,血压亦增高,助血与热向外奔放,于是症见喘而汗出,此时宜以桂枝加葛根汤助正气之向外抗拒以解之。观“表未解也”一句,即知应与解表。葛根黄芩黄连汤非解表之剂,治表热下陷而利之剂,应置于“利遂不止”之下解乃合。
本条原文“喘而汗出者”在“表未解也”之下。按脉促为表未解之脉,喘为表未解之证,可以改为“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明显通顺。
上条治二阳合病之下利,为解表邪未陷、里热未盛之下利。此条为表邪已陷、肠热甚重之下利。表邪未陷者,重于解表;已陷而成为里热者,重于清里;此不易之法也。
本条桂枝证,因下之而利遂不止;如为内部因下法而成为虚寒下利不止则不得用本方,应用四逆汤以温里。若成为阴阳两脱之下利、喘而汗出者,则应用四逆加人参汤救之。故同为桂枝证之误下,其虚实寒热,大有不同。所以成为虚实寒热之不同者,则视其人之抵抗力何如,所谓正气足与不足之关系。其辨法,为脉搏之有力无力及舌苔之淡白与黄厚及下利之热与不热,色之黄赤与黄淡。虚寒者为脉微无力,实热者为脉数有力;虚寒者舌苔淡白,实热者舌红苔黄;虚寒者下利不热,色黄淡;实热者下利热灼,色黄赤而热臭。此不可不知也。
本条之脉证、舌证:脉为数而有力;舌为舌红,苔淡黄;如为表未解者,其苔不黄,虽黄亦淡而薄。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太阳病发于标阳之桂枝证,应用桂枝汤,乃医反下之,标阳之热飞陷,利遂不止。桂枝证应当脉缓,今脉不缓,而为数中一止之脉促者,是标阳为下药所持,仍欲翻腾外达而不得,影响脉道,发生障碍所致。标阳既陷,吸收皮毛之开力,变为阖力,有汗变为无汗是表未解也。宜葛根汤治之。若下后利遂不止,脉数而不促,此太阳之标热与阳明之标热,两热相合,热势益炽,更增出热壅于上而作喘;热蒸于外而汗出者,是其表已解,不得再用葛根汤,宜葛根黄芩黄连汤升其下陷,清其内热主之。
葛根甘辛性平,气凉色白,禀秋金之微寒,人阳明以清肠热,轻扬升发,又能起本阴之水气,使津液从胃上腾,所谓陷者举之,而利自止。更佐芩连之苦寒,以坚肠清热,加炙草之甘温,以和胃调中。苦甘合化,利止而阴液即复,不治喘汗,而喘汗自无,此所以为妙也。
按小孩发热不去,大泻不止,大渴欲饮,小便不利,烦躁不宁,不得卧寐,舌黄脉数,津液下注,嚏涕皆无,证甚危急,俗名惊风,即以葛根芩连汤治之。若脉细数而弱,舌淡黄而大渴,即以猪苓汤治之,或两方合剂,运用随宜。每年救回小孩甚多。凡投药后,病有转机,渴泻渐减,即能熟睡。有睡至一日一夜仍不自醒者,父母以为昏迷,大为惊惧,而不知此为卫气行阴,阴液回复,睡足则霍然矣,不可不知。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此节是麻黄证误下而利不止,与上文自下利之二阳合病不同也。麻黄证无汗,此言汗出者,大约但头汗出而已。利不止,则热邪太旺,仅葛根升提,其力太轻,故加芩、连,使苦以坚之,寒以凝之也。注意在“表未解”一句,因表未解,故仍不去麻黄、桂枝。夫脉微弱者为表解,则此节之不微弱而促者,正尚有太阳经之表邪在也。故用葛根汤加黄连、黄芩,否则葛、芩、连、甘四味乃治表已解也,何得言表未解乎?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此节脉证本自一贯,而山田氏谓喘而汗出,与脉促表未解是两病。因言汗出不及其他表症,是汗非因表不解而出,乃因喘而出云云,未敢赞同。唐天彭言此节提出桂枝证,以别于上节麻黄证之太阳病也。上二节是伤寒,此一节是伤风。风在肌肉,阳明所司之界,本能翕翕发热。若误下之,邪热内陷,为协热下利,与上节因寒必自利者不同,寒脉不数。今邪热内郁,横恣无常,缓急失次,趋行而蹶,与正气之从容有度者迥殊。数而歇止,名之为促。所以促者,热内陷而表未解,邪欲出而不得出,是以促急。热气逆于肺则喘,热蒸肌腠则汗出,此太阳阳明协热下利之证。且促有数象,表为太阳,外邪尚未陷人三阴,所以浮而不沉,数而不迟。不用理中诸方,法宜葛根黄芩黄连汤,与上节用葛根汤以治寒者不同。葛根升陷以解表,芩、连清热以坚肠,热清表解则汗喘息,肠坚陷升则下利止。甘草与芩、连甘苦化合,清中有补,为良方焉。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表症误下后,其气陷于半表里之间,欲出不能,欲入不可,则脉促。脉促其气犹欲外出之象,故云表未尽解也。邪陷于半表里之间,属少阳之地位,邪从火化,故汗出而喘也。
此言表上风邪下陷于半表里之治法也。按半表里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然虽名用葛根,而方中之麻、桂、姜枣已不能用矣,故此方药只四味也。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正误:本条非葛根芩连汤证,为与第163条错简之误。

“太阳病,桂枝证”,说明本证起初为表虚寒之桂枝汤证。若误下之,产生利遂不止、脉促变证,方不对证,表证未解,又合太阴里虚寒的利遂不止少阴虚寒的脉促证。葛根芩连汤为大苦大寒之品,以寒治寒,大法不通。桂枝证表未解当以桂枝解肌,而用葛根解表,自相矛盾。

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本条“协热而利”为热邪内陷而成热利,治当苦寒清热,而方却用大温大补之桂枝人参汤,以热治热,大法不通。

34条、163条两条合参,寒热之误,全在错简。如不条文合参,而以讹传讹,贻误后人。根据临床事实,两条分别改为:

34条: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喘而汗出者,表里不解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条桂枝汤证,由于误下之后出现“脉促”,故方去芍药,参21条桂枝去芍药汤证。本方加人参,以方测证,应有“心悸,短气”见症;加白术干姜温中燥湿,以治太阴病利遂不止,心下痞硬。

163条把34条“喘而汗出”补入,为外证未解的见症,此为162条之麻杏石甘汤证。应先解表,表解已,下利不止者,用葛根芩连汤主之。

163条初病为麻杏石甘汤证,本条提示:太阳病不可攻下,外解已,乃可攻里。协热下利,为太阳病误下变证之一,另一变证则为结胸证。《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治变证很多,这与当时对太阳病的认识水平是分不开的。当时多以麻桂辛温发汗以解表,仲景虽创麻杏石甘汤辛凉解表法,但由于对表证的认识局限于中风、伤寒,而对温病重视不够,因此造成了后世对《伤寒论》的偏见——只治伤寒,不治温病。直到清代温病学派的兴起才将辛凉解表法提到一定高度,发展和完善了《伤寒论》对温病的治疗。但勿庸置疑,仲景对温病的治疗大法已具,只是后世未能认识和正确应用而已。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太阳病原本是桂枝汤证,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大夫没有用桂枝汤,反而用下法。里边本没有病,一吃泻药,里边就虚,外邪乘虚而入里,就发生利遂不止。外邪性质为热,热邪协同下药入里而泄利不止,古人称此为“协热利”。误治造成协热利,同时表证未解,脉促,寸脉浮,脉浮在前,其病在表,促又有迫近在外、迫近在表之意,现在脉促说明表邪未解,表里俱热,热雍于上,故而作喘。汗出有两种原因:内热可致汗出;桂枝汤证未解也可汗出。以葛根芩连汤治之:葛根有治下利的作用,大量使用也有解表解肌的作用,芩、连味苦有收敛作用,也可治利,葛根配合芩、连,一方面祛热,一方面治利。苦寒药可以治疗热利,但不是所有苦寒药都有这一特性,如黄芩、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均可治利,子、大黄之类则无此作用。炙甘草常说用于“调百味”,其实在此处更有缓急迫之功,此病“下利不止,汗出而喘”乃陷于急迫之中,故以甘草缓急。
临床小儿痢疾见此方证者较多。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太阳病,桂枝汤证是热在表,理宜微汗而解,医反误用下剂,表热内陷,因而下利不止。幸其人正气尚充,表邪不因误下而尽陷,脉不迟微而急促。以脉印证,知表证未解更兼下利,乃太阳阳明合病,用上条葛根汤治之可也。今更见喘而汗出,是内热外迫之象,由肺上行而作喘,蒸水外出而成汗。水热之毒仍有由汗腺排出之意,故用葛根轻轻因势利导。其表即解,不必用麻、桂之协力也。内热充于上下,清热较解表为重,故加芩、连以清之,且葛根兼能缓和,芩、连兼以消腹部之炎,尤重在消肠之充血,协葛根以止利也。
本条因误下而利,故上条日必自下利。表里证同时并见者名太阳阳明合病,本条乃表证转里证者,故不曰合病也。
误用下药,气血内入以图营救,热亦随入而充于肠,内外不达,水分不能吸收,直下而作利,故名曰协热利。本条之证即协热利之类也(协热利者,热陷于肠也)。喘者,热陷于胸也。
本条之两“者”字,一是照应下条,一是回应上条,非自分二段也。前贤多以喘而汗出为表证已解,系由分两段看法而来。上段云表未解,下段必系表已解。夫下后表证骤除而见喘,是里气已虚,正气将脱之危象。肺气垂绝,法在不治,《内经》所谓“下之息高"是也,急用人参四逆辈或可挽其暴脱。
本条用葛根芩连,足证其表未解。盖表未解之喘并非危候,解表自愈。此麻黄、杏仁之所以治喘,本证之所以不用人参四逆辈也。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原本有桂枝表证,被医生攻下,或不小心吃坏肚子造成下利,结果利下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末解也,也就是病人被攻下,血都往下跑,血往下力量很强,脉会跳得很快稍微停一下,这时葛根汤没用,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有表证,误下,造成表邪,就是表面的病毒渗透
到汗腺里,进入肠子,血往下走,病毒跟着下来,像阿米巴痢疾,可以用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黄连是非常寒凉的药,所以它能去热,热就是炎,所以也是消炎的药,黄芩黄连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敷,如果皮肤破,可用黄芩黄连。如果化脓,可以加去湿的药,黄芩杀菌的力量很强,阿米巴痢疾的时候,大肠的壁都破洞了,下利都是血,下利久了人会脱水,所以用葛根升水,用炙甘草,把肠子的津液补足,用黄芩、黄连解毒,黄芩、黄连等量,小儿之痢疾炽热难用下剂之证多效。
表邪未陷者,重于解表,已陷而成为里热者,重于清里,本来是桂枝汤证,结果下利,这时候要重于清里,改成葛芩连汤,虚寒者为脉微无力,实热者为脉数有力,为什么摸到脉数?就是里面有东西堵到了,发炎了,病人会发烧。虚寒者舌苔淡白,实热者为舌红苔黄,实热者为舌苔黄的,黄的再进就红,再进就黑了,就是壮热了。虚寒者为下利不热,色黄淡,实热者下利热灼,色黄赤而臭热,肛门没有灼热的感觉,就是不热,实热的大便很臭,而且肛门有灼热的感觉。
阿米巴痢疾的时候,大剂的用,葛根可以用到六七钱,如果不大量的用葛根,病人下利不止会脱水,如果没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寒利可以灸肚脐,热利的时候针曲池、合谷、天枢、关元、三阴交。有临床上的案例西医所谓的肠病毒的案例,其实就是表邪下陷,到了肠子变成热利,所以有葛芩连汤证的时候,结果病人喝到葛芩连汤,病人觉得不苦,反而觉得很甜很好喝。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论述里热夹表邪下利的证治。病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医误用下法,而使表邪内陷入里,出现腹泻不止的症状。”医反下之”,是病在表不当下而下,故加一”反”字,此应看做是病机转折的一个条件,临证切不可拘泥。表邪入里以致”利遂不止”,究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应凭脉辨证以作出诊断。”脉促者”,即脉数而促迫,非为数而中止之促脉。脉数为里有热,且反映人体阳气为盛。阳气盛,有抗邪外达之势,则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故曰”表未解也”。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故可称之为里热夹表邪而下利,或称”协热利”。表邪束肺,里热迫肺,肺气不利故喘。里热逼迫津液外越故汗出。表里皆热,而发热一证也自在言外。既为热利,其大便黏秽,暴注下迫,下利肛热等证则在所不免。治疗采取解表清里,表里两解的方法,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伤寒论》中以葛根为主药的方剂之一,然葛根用至半斤,则是罕见的。葛根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胃肠津气。先煎是取其解肌清肠为主。黄芩、黄连苦寒专清里热,坚阴以止利,加甘草扶中护正,调补下利之虚,助正以祛邪,如此表解里清则利止喘平。从本方用药来看,知此证中表邪少而里热多,可以说仅有三分表证,而七分则是里证。

综上所述,葛根汤既可用于风寒在表,太阳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之证,也可用于太阳、阳明合病,正气抗邪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里气不和,升降失常,下利呕吐等证。而葛根芩连汤则用于表里皆热、协热下利之证。以葛根为主药的这两个方子,为临床所常用,且疗效也好,应掌握其脉证。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太阳病的桂枝证,即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之中风证,本当用桂枝汤解肌,而医老误用下法,以致表邪内陷而下利不止。但由于体质不同,虽然下利,却有两种不同情况:其一是正气犹有余力鼓邪外出,脉促正是正气抗邪于表的反应,所以说脉促者表未解也,仍当助其抗邪外出之势而治以发汗解表;如果在下利的同时,又发生喘而汗出,则表明里热偏盛,热逆于肺则气喘,热蒸津液外泄则汗出,热迫于肠而下利,治疗则当清泄肠热为主,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肠热一除,则下利与喘汗均愈。本证下利与二阳合病的下利的病机迥别,必须明辨。
关于促脉,多数注家根据《脉经》数时一止复来解释,固然持之有故,但是与表未解实在联系不起来,难免脱离实际。程氏提出“邪欲陷而未陷,势觉跼蹐,故见促脉”,钱氏主张“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较符实际。葛根芩连汤究竟两解表里,还是专清里热,各家看法尽管不同,主治热利是肯定的,问题焦点是表的概念,是否指太阳表证?如果说太阳风寒表证尚在,葛根芩连汤是不适用的。汪氏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解阳明表邪,清胃府里热。所谓阳明之表,乃指病势向外,与阳明里实相对而言,并非真正和太阳病一样恶寒发热同见的表证。周注以有无喘汗为辨表里的根据,脉促不兼喘促为邪仍在表,脉促与喘汗同见,为邪陷于里,这样的分析,符合脉证合参原则。不过仍与桂枝汤则略欠确切,应该说以桂枝汤为主而随证加药,如气喘加厚朴、杏仁,汗漏不止加附子,项背强几几加葛根等,那么,本条表未解而下利,加用葛根以治利,是完全需要的。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本证成因:太阳病的桂枝汤证,医生误用下法,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主症和病机:下利不止为表邪人里化热,热邪下迫肠道所致。既为热利则当具备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热证特征。脉促为脉数而急促,并有间歇的脉象。数为有热,故促脉反映人体阳热亢盛,正邪激烈相争。表未解也提示表邪尚在。既有表证之发热,又有里热之下利,故本证在后世称为“协热下利”。

副症和病机:喘而汗出,喘为肠热上攻,肺气不利而致;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特征。证属热利兼表,治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鉴别:喘而汗出并不是本方证的主症,也就是说在没有热利的情况下,本方并不治疗喘证。但因原文涉及“喘而汗出”,所以有的教科书上要求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进行鉴别。本证以下利为主,症见下利不止,喘息较轻,是因肠热追肺所致;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皆以喘为主,并无下利。
黄芩、黄连苦寒,清里热、厚肠胃、坚阴止利;葛根辛凉,既可解散肌表邪热,又能升津液、起阴气而止利。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四药相配,既能清里热而止利,又能散表邪而退热,为表里双解之剂,但以清里热为其主要作用。本方用于急性肠道感染性疾患效果较好。如肠炎、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内有郁热,外有风寒,宜本方加马齿苋、白头翁等清热解毒祛湿;若有宿食,酌加枳实、厚朴、焦三仙之类行气导滞。若兼腹痛,酌加炒白芍、木香等缓急止痛;若兼呕吐,酌加半夏、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若热邪上攻于心,以致神识昏迷,酌配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丸清热解毒、芳香逐秽、开窍醒神。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论述协热下利的证治。太阳病桂枝证,应当发汗,误用下法,所以称之为“反下”。误下导致部分表热内陷大肠,形成了肠热下利。肠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喘促;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而汗出。所以下利、喘促、汗出,是里热的表现,而脉促就另当别论了,脉促说明表证还有残留;所以此证属于里热下利兼表热不罢,这也是称之为协热热利的原因所在。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燥湿止利。

本方是治疗胃肠湿热下利的代表方,葛根排在首位,因为既可以解散表邪,又可以升津止利,表里兼治,是方中的主药。黄芩、黄连,清热湿,厚肠止利;甘草调药和中。四药配伍,外散内清,属于表里双解之剂。

【疑难解析】

脉促——脉法特殊性的问题:《伤寒论》在四段条文中阐述了促脉,前面的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促胸满是第一条,本条就是第二条。尽管桂枝去芍药汤证属于心阳虚,本证属于湿热利,但是促脉的机理和主病却是一样的,这就是脉搏上壅两寸,属于浮脉的变脉,主表邪未解。我们必须认识到《伤寒论》脉法的这种特殊性,如果按照后世脉法,直接讲成脉来有歇止,与仲师的“脉促者,表未解也”的主病说法是相矛盾的。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述里热夹表邪下利的证治。“太阳病,桂枝证”指太阳中风邪在表,在表当汗不当下,如误下,故曰“反”以致邪气内陷而下利不止。若脉象由原来的浮缓而变为急促,说明其人之正气尚有抗邪外达之势,则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故曰“表未解也”。表邪化热入里,内迫大肠故利遂不止,既然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故也称此证为“协热利”。里热上蒸于肺,肺气不降故作喘,热邪逼迫津液外越,故汗出;里热盛,故此可见发热一症;既为热利,其大便臭秽,暴注下迫等症在所难免。其病机为外邪化热入里,上蒸于肺下迫大肠,治以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止利平喘。方中葛根解肌清热,升津止利;黄芩、黄连苦寒,清肠热而止利,肠热清则喘自平,黄芩尚可清肺热;甘草调和诸药和中安胃。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虽可为太阳误下所致,但误下后之见证为里热上蒸于肺,下迫大肠所致,病已涉阳明,出现阳明热证的表现,故此不是太阳变证,而是阳明热证。
此证正好与承气汤证形成对峙,阳明肠热若有燥屎与之互结,则是大便秘结的腑实证;若无燥屎与之互结,则是肠热下利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性质属热,特征是喘利并作。下利的特征是:初为暴注下迫,利下烫热之黄色臭秽稀水,肛门灼热。
临床还可见:发热汗出,恶寒或不恶寒,头痛肢楚,胸中烦热,午后高热,干呕口苦而渴,腹痛或满,小便短赤,舌苔由白腻转黄厚,舌边尖红绛,脉滑数有力。本方虽为表里双解之剂,但临床运用只以肠热下利为准,有无表证皆可运用。
后世对此方证有诸多发挥,陆九芝认为“疹之原出于胃,治疗者,当治胃,以清凉为主,而少佐以升达;痧之原出于肺,治者,当治肺,以升达为主,而稍佐以清凉。痧于当主表散时,不可早用寒泻;于当主苦泻时,不可更以辛散。大旨外达主升,柴、葛之属;清凉主降,芩、栀、桑、丹之属。惟宗仲景葛根芩连一法出入增减,此治痧疹之要道焉。”陆氏还认为,本方为阳明病主方,治温病之辛凉轻剂,不专为下利而设。张锡纯亦认为,本方证不必须有下利。吴鞠通认为:“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连、芩、郁金、香豆豉)。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受其启发,后人用本方治疗湿温(肠伤寒)及温(乙脑)获效。《经方实验录》用治口疮唇裂、赤眼、麻疹疹发不畅、协热下利等。铁樵认为:“用此方主治病甚多,治疗肠炎下利作首选方剂;加白头翁、秦皮治急性热利;加象贝、橘红、枇杷叶之类治急性肺炎,并广泛地用于治疗四时温病,效验极佳。”
本方为治下利的常用方,但还有治喘的作用,其病机是肺热下迫大肠,或肠热上蒸于肺,而见喘利并作,这是其经典的适应证。现代临床中,肺炎而见下利的病人是其最佳的适应证。
临床多用于诸如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急慢性痢疾、急慢性胃炎、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中毒性肠炎、婴幼儿夏季腹泻、食物中毒、消化不良、伤寒及副伤寒以及其他胃肠道感染性疾病,辨证属于肠热下利者。另外,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脱肛、带下等,属于肠热上蒸或肺热下迫者,亦可用本方。
具体运用时可加减化裁:

急性肠炎:症见发热口渴,泻下臭秽,肛门灼热,尿短而赤,黄腻,脉滑数笔加金银花、马齿苋、白芍、蒲公英等。

痢疾:下痢,便脓血,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加白头翁、秦皮、黄柏、白芍等。

小儿腹泻:便稀日行数次,口干,尿赤,舌红苔黄腻,指纹紫等,加苓、白术、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若夹食积,可加鸡内金、焦三仙等消食导滞之品。

慢性结肠炎:属于湿热下注者,加金银花、茯苓、白芍、苡仁、秦皮、车前子等清热利湿之品。腹痛,里急后重甚者,加白芍、槟榔、木香;呕吐者,加半夏、竹茹、陈皮等;热甚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

肺炎:发热汗出,咳嗽气喘,下利黄色稀水臭秽,肛门灼热,现在的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以及2003年流行的SARS都可运用,喘甚者可合用麻杏甘石汤。


吕英《伤寒一元解》

1.无论一日还是一年天地一气的运行降至地下水阴中均对应终之气太阳寒水之气。立足凡病皆为本气自病,《伤寒论》所论述的是坎卦元气即终之气太阳、寒、水为一气的运行失常。这个太阳病了就如同回了家的太阳病了。普遍规律对治方药为四逆汤。

而太阳病的表达又为人之生机初之气厥阴风木和缓有序升发的失常。这个主表的太阳病了就如同保家卫国的太阳病了,因为厥阴之上风气治之,故太阳病无论伤寒还是中风,病机均涉及风、寒、水、太阳四个要素组合的变化。立足《伤寒论》排序本气越来越少,太阳为人身第一道防线,阳明为人身第二道防线。

2.桂枝汤证乃太阳风寒表虚证,为东方甲乙木阴阳营卫、表里、寒热、虚实不和,土气虚用生姜、大枣、炙甘草。第34条乃因本证误下后发生土中热、湿、火三邪壅滞之证,已进入阳明界面。表邪内陷于土,发生热化出现的“喘、汗”属阳明之热向上、向外熏蒸。脉促对应热,此条属表未解,但此表相对桂枝证之表为里,又为阳明里之表。故用葛根清解湿热、解肌中之热使其外达,黄芩、黄连清解肺胃大肠阳明的邪火湿热,炙甘草护中缓急,并加强人身第二道阳明防线的功能,防邪入三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