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诗的平仄功在哪儿

 中诗报 2024-05-25 发布于河南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写诗的平仄功在哪儿

作者 | 弘瀚

诗是文人的生命,是情感的载体,是心灵的倾诉,而平仄功则是她通过文学这个舞台展现给世人魅力的源泉。

平仄在整首诗中的运用,首先体现在整体的音韵节奏上。比如整首诗共有四句,每句五个字,其中平仄相间,使得诗句在朗读时富有节奏感,如同音乐的旋律般起伏跌宕。平仄的交替变化,不仅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也使得诗人的情感得以更加细腻地表达。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他的诗是这样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首先从它的平仄结构来看,王之涣遵循了古诗的平仄规则,使得诗句在诵读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

例如,首句“白日依山尽”中,“白”字为平声,“日”字为仄声,“依”字又转为平声,“山”字再转为仄声,“尽”字又回归平声。这种平仄相间的排列方式,使得诗句在诵读时既有起伏,又不失和谐。

其次,平仄的运用在《登鹳雀楼》中还体现在对仗和韵律的营造上。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不仅意思相对,而且在平仄上也形成了完美的对应。这种对仗使得诗句在形式上更加美观,也增强了诗句的表达力。同时,整首诗在押韵上也做得相当出色,使得诗句在诵读时更加流畅,易于记忆。

最后,平仄功的运用还体现在对诗意的深化和拓展上。通过平仄的巧妙运用,王之涣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使得读者在诵读这首诗时能够感受到诗人那种胸怀壮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平仄功的运用既能增强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诗意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那么,写诗的平仄功究竟体现在何处呢?

在我从事写诗的八年里,积攒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一步一步来看。我的经验,就是十个锦宝囊:

1.学习平仄规则

首先,你要购买两本《平水韵》和《笠翁对韵》,还有《我爱学写诗》,掌握住基本的平仄规律,了解平仄规则的定义和作用,然后再去区分“平”声韵和“仄”声韵。

现代汉语中,声调主要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在诗词创作中,我们通常将阴平和阳平归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归为“仄声”。因此,要学好平仄,这首要是先学会区分现代汉语中的阴阳平。

在写手练习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平仄和对仗,根据诗词的体裁和写作风格进行有机调整,保持一种灵活状态,并始终在追求韵律和谐与意境深远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选择合适的平仄和对仗是提升诗词质量的基础步骤。平仄的运用能够赋予诗词以独特的音乐性,使诗句在诵读时更加流畅悦耳;而对仗的巧妙安排则能够增强诗词的对称美,使诗句在视觉上更加和谐统一。

选择合适的平仄和对仗并不意味着刻板地遵循固定的规则。相反,我们应该根据诗词的不同体裁和多家风格进行有机调整。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对平仄和对仗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的要求严格对仗,有的则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灵活运用好平仄和对仗的规则。

要将平仄规则真正运用到诗词创作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我们可以从模仿名家作品开始,逐渐尝试自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所学的平仄知识来调整诗词的韵律和结构。

2.多读多背,滚瓜烂熟

多去学习一些名人经典,比如《二十四诗品》和《文心雕龙》等,深入钻研其中的精髓。更要反复熟读,将格韵平仄的规则铭记于心,烂熟于手。当我们提起笔来,便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诗词对仗的技巧,将文字锤炼得既合韵律又富意境。如此,我们的诗词创作方能更上一层楼,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名人经典,我诚挚地推荐你们从唐宋时期的开始练手学习。这一时期被誉为诗的王国,不仅因为诗词作品繁多、诗人辈出,更因为这些经典之作奠定了诗词基本功的坚实基础。

通过深入研读唐宋时期的诗歌,你们可以领略到诗人们精湛的艺术造诣,学习到他们在格律、对仗、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特技巧。这些经典作品将引导你们逐步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要素,为你们在诗词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提供有力的支持。

3.构建音韵美感

首先,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是构建音韵美感的基础。比如在音阶、音调、节奏等概念,我们需要掌握的这不仅是音乐的骨架,同样也属于文学创作表达的丰富手段。在诵读时,音阶的升降、音调的变换以及节奏的把控,都能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我们可以自己当回读者在阅读时,反复去感受到这音乐般的韵律之美。

其次,合理使用押韵与节奏是提高音韵美感的关键。押韵能使诗句更加流畅,增强文字的和谐感;而节奏的把控则能使诗句抑扬顿挫,更具节奏感。例如,在古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句子,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最初开始的练习,首先就要悉心揣摩,逐字逐句地品味诗词的音韵之美。每一字的发音,每一句的韵律,皆需细细琢磨,方能得其神韵。犹如古人抚琴弄曲,需得指间流转,方能奏出天籁之音。

而音律的搭配与平衡也是构建音韵美感的重要一环。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声母、韵母和声调之间的搭配,避免出现拗口或生硬的表达。同时,还要注重整体的协调性,使文字在听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情感表达与声音表现力同样不可忽视。通过控制声音的长短、强弱、高低,我们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状态,使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价值。例如,在描述悲伤的场景时,我们可以运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节奏来营造一种哀伤的氛围;而在表达欢快的情绪时,则可以采用高昂的语调、快速的节奏来传递喜悦之情。

构建音韵的过程,我们还需注重个人风格与创作技巧的培养。每个人的发音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在保持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音韵美感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运用。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广告宣传,通过巧妙地运用音韵美感,我们都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共鸣。例如,在广告语中运用押韵和节奏,可以使口号更加易于记忆和传播;在小说或散文中,通过精心的音律搭配和情感表达,可以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深入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掌握押韵与节奏的运用技巧、注重音律搭配与平衡以及情感表达与声音表现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创作出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作品。

4.增强意象的表现力

首先,深入了解所使用的选题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选题具有不同的质感和表现力,通过熟悉它们的特性和运用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主题的潜力质量,使意象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学会运用光线和阴影也是增强意象表现力的关键。光线和阴影的巧妙运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使意象更加立体、生动。诗人通常需要掌握光线和阴影的变化规律,善于运用它们来突出意象的特点和表达情感。

最后,把握故事具体情节的描绘同样不可忽视。细节是构成意象的重要元素,通过精细入微的描绘,可以使意象更加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诗人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描绘技巧,以捕捉和呈现意象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5.遵循与创新格律

遵循与创新,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遵循传统格律,意味着对经典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能够使作品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而创新则是诗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效果发展的动力,是创作者个性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写诗,要适当遵循与创新达到这种动态的平衡,既保持诗歌的基本规律,又能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

遵循传统格律,可以保证诗歌的规范性和传播性;而发挥个人的创新能力,则可以使诗的意境更具这所处时代的特色和他自己的风格。

优秀的诗人总能在遵循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创作出既符合格律要求又充满个性魔力的作品。

6.对标学习前辈们的写作经验与技巧

对标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与行业内优秀的前辈们进行对照,学习他们的优点和经验,以及硬本领。

对标学习意味着我们要深入研究古代诗词大家的作品,领悟他们在平仄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并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运用。

前辈们在诗词写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深知平仄的交替使用能够营造出优美的韵律,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他们会根据诗句的内容和情感,精心安排平仄的分布。同时,他们也注意避免“三平尾”、“三仄尾”等音韵上的瑕疵,以确保诗句的和谐与流畅。

平仄的交替使用是形成韵律美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学习前辈们的这种做法,在诗句中遵循“平仄平”或“仄平仄”的交替规律,使诗句读起来更加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对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前辈们往往能够巧妙地运用对仗,使诗句在结构上更加工整、在意义上更加深刻。我们可以学习他们每一个采用上下联式的对句来增强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做好这些时,情感的融入和引发哲学的深邃思考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这首诗在平仄运用上堪称典范。整首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又展示了诗词的韵律之美。我们可以对标学习这首诗,分析其平仄运用的特点,并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运用。

学习前辈们的写作经验与技巧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技巧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创作需求,灵活调整平仄的运用,使之更符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趣味。

写作过程中,与他人进行友谊的互动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加入诗词爱好者的社群或论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探讨诗词的平仄运用等技巧问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7.要彰显整首诗的诗性与匠心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诗性与匠心的内涵。诗性,即诗词所展现出的独特美感与韵味,它来源于诗人的情感、观察与思考。匠心,则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创意与精湛技艺,是诗人对语言的驾驭与对结构的安排。

我们可以去学习一些前辈们在“诗性”上所展现的一种特殊手法与写作经验,重要的是先学习他们品格,再去深度研发一首诗。诸如大家杜甫、李白、苏东坡、白居易和裴行俭、王维、王昌龄等,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其深厚的诗性与匠心。

他们注重在平仄、对仗、韵脚等方面都有着精湛的技艺,能够巧妙地将情感与哲理融入诗句之中,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首先,在构思阶段,我们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其转化为诗意的表达。同时,我们还要深入思考人生哲理,将个人的感悟融入诗句之中。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在内容上丰富而深刻。

其次,在行文方面,我们要注重语言的精炼与优美。诗词的语言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能够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内涵。

此外,修改也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反复修改,我们可以不断优化诗句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安排,使其更加符合诗性与匠心的要求。在修改过程中,我们要敢于割舍不必要的文字,保留最精华的部分,使整首诗更加精炼而有力。

当然,彰显诗性与匠心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长期积累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最后,我们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在对标学习前辈们的写作经验与技巧时,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8.诗的结构与对仗要富有逻辑性

诗,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其结构与对仗的巧妙运用,不仅能使诗篇音韵和谐,更能体现诗人的逻辑思维。

首先,诗的结构是诗歌的骨架,它决定了诗歌的整体布局和层次。一个好的诗歌结构应该具有清晰的开头、发展和结尾,使读者能够轻松跟随诗人的思绪,感受到诗意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化。

同时,结构的逻辑性也是体现诗歌内涵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事件的合理安排和叙述,诗人可以引导读者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在学习写诗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诗歌结构,如起承转合、总分总等,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需要来安排结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结构的僵化和单一,要在保证逻辑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造新的结构和叙述方式,使诗歌更具新意和吸引力。

对仗作为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体现逻辑性的重要手段。对仗通过对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句子进行对比和呼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更凸显了诗人的匠心独运。

在对仗中,诗人常常运用反义词、近义词或同义词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呼应,使诗歌的意义更加突出和深刻。

然而,对仗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词语堆砌,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首先,对仗的双方应该在意义或情感上具有对应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对比和呼应。其次,对仗的运用应该与诗歌的整体风格和主题相协调,避免过分追求对仗而忽视了诗歌的内在逻辑。

创作诗歌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运用对仗技巧,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选择合适的对仗形式。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对仗的过度使用,以免使诗歌显得过于刻意和生硬。只有在恰当的地方使用对仗,才能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9.多读他人的诗歌,品出自己的故事

每一首诗都是一座独特的桥梁,连接着作者与读者,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鸿沟,深入彼此的内心世界。

多品读他人的诗歌,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更能让我们在品味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首先,通过品读他人的诗歌有助于我们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每一首诗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它们或喜或悲,或激昂或沉郁,都是对人类情感的深入挖掘与展现。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感场景时,便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激发出自己潜在的创作灵感。

其次,多品读他人的诗歌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拓展我们的思想深度。诗歌往往是作者对人生、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深入思考,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智慧。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比较与对照中,逐渐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

再者,多品读他人的诗歌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其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都充满了艺术魅力。

通过阅读他人的诗歌,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当我们品味一首优秀的诗歌时,不仅能够欣赏到其形式上的美,更能感受到其内在的情感与思想力量。

最后,多品读他人的诗歌,能够让我们在品味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它们或许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有所不同,但其中的情感与思想却往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诠释。这些解读与诠释不仅是对诗歌的延伸与拓展,更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与总结。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故事,理解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读他人的诗也是一种有益的精神活动,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这种阅读体验,让诗歌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10.诗的落脚处,不容忽视

常言:“功夫在诗外”,我们要勤于事上练习,抓住诗的归宿。诗的归宿在哪儿?诗的归宿,就在韵脚处。一个字的落脚点,就像下棋一样,错一步棋就会影响整个棋盘。而错一处韵,不但影响整首诗的美感,也让这首诗从此失去了她的生机和活力。

写诗,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心。诗的眼,在意象和它的音律美。诗的心就是它的归宿与平仄对仗做好后,这首诗的情感和哲思要想读者带来一种怎样的阅读体验和情绪价值。

为什么要写诗?如何把诗通过我的这种文字表达怎样赋予它一种生命力,用利他的爱去实现它的价值。

这是我新手在初学诗的过程,首先要考虑好的。因为你写首诗不可能是完全自娱自乐,也会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认同,除非是你一首也不发表出去,永远保存在日记本或备忘录中。只要你发表作品,希望它能够有更深刻的东西,传播的更广,写诗的出发点与落脚归宿是必须要做好的。

一首诗,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写照。如何让诗有生机活力,而不是死气沉沉,病殃殃的?我们下次再做深入探讨。

本文作者链接

格律诗在创作时最需要注意哪些点?

如何在文学写作中展现乡土味

小白学近体诗的基础三要素:平仄、对仗、意象

如何在元夕晚会上写出精彩的诗篇?

传统诗歌的三大本质特征

一首好诗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九个锦囊,教你如何写好一首诗

本栏编辑||海底月

声明||非商业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为创作者提供参考和交流  新诗与诗词探讨原创投稿邮箱:zgsgb2@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