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兴寺

 哲齐66 2024-05-27 发布于山西

​法兴寺始建于后魏神鼎(后凉吕隆的年号)元年(公元401年)。据说,当年有一高僧云游至慈林山,十分欣赏这里的佛地风光,便在山上修了这座慈林寺。唐高宗上元元年,李治皇帝从开封去太原,途中曾游览慈林寺、改寺为“广胜寺” 并送给寺院两株牡丹花。宋英宗治平年间,赵曙皇帝又把广胜寺改为“法兴寺”。

法兴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加之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要采掘区域,七十年代后期出现地面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经文物部门反复勘察研究,确认这座北魏建筑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确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

法兴寺依山随势,坐北朝南,石阶、山门、舍利塔、圆觉殿、毗卢殿层层升高。总体保留了北朝出现的塔前殿后的布局。寺内汇聚的北魏以来的石雕、建筑、彩塑等珍稀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

穿过山门中轴线上的便是舍利塔。此塔在法兴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史传唐咸亨四年( 673年)高祖李渊第十三子元懿任潞州刺史,赠法兴寺舍利子并建石塔于高台之上。现有方形石塔,形制为国内罕见,外形如殿,一层重檐,通体以砂条石垒砌。正南辟拱形石板门,塔心室装饰莲花藻井。

舍利塔后,前殿之前有一座燃灯塔,全部为石雕,形制美观,雕工精细。燃灯塔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之句,所以人们又叫它石雕长明灯。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塔仅有三个,法兴寺这盏石灯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细,保存最完整,被誉为古石雕的珍品。

法兴寺现存唐石塔5座,元石塔1座。上三图分别为院内东西的唐石塔,及寺院外西北角的元代石塔。下图为前院中舍利塔及舍利塔前方的两座唐塔。

前殿,又叫圆觉殿,是寺内最大的建筑,建于宋元丰三年(公元1066年)。殿高约8米,石门框,格扇窗、骨架全为石柱、木柱支撑,斗拱肥硕、飞檐腾空,气势非凡,雄浑庄重。顶为六架椽悬山顶,五脊六兽。

前殿殿内的18簿佛像多为宋代泥塑。殿中石砌一“凹”字佛台,中尊释迦佛像高约3米,端坐方形莲台上。左为文殊、普贤菩萨列座。台前分站两位护法金刚。南海观音则与释迦佛像背向而坐。两边靠墙塑着12尊圆觉像,或裸露上身,或披衣帛,面庞圆润,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富有韵律感。特别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状的圆觉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眼角,造型优美逼真。

据宋碑记载,殿内主要佛像均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塑成,900年间历代多次维修装饰,多数已有三层彩绘饰面,但大多数佛像主体造型与整体美感仍保留了宋塑的原韵。佛坛上造像以佛陀为核心,庄严、祥和而稳定。

宝相庄严的金身主佛两翼,拱卫着温顺恭谨的弟子,左为老成特重的迦叶,右为聪敏灵秀的阿难。佛祖与弟子的姿势、神态、尺度均形成明显对比。其中迦叶尊者目光前视,双手抱拳,瘦削骨感的面庞和悲苦内敛的表情,以及干直挺括的衣纹垂线,均象征着这位首席弟子刚毅稳定的性格和持戒谨严的实力,实为难得的彩塑佳作。

佛祖两侧胁侍的文殊和普贤两尊菩萨,端坐莲台之上,矜持典丽,亦具各性,但据碑记及实证,此二像均在后代大修时已“伤筋动骨”。对比未经大修的十二大菩萨,高下顿显。

天王像是宋碑中提到的“善神”,即武土像。天王为佛国护法军团(天龙八部)之首,因身份尊贵,常着甲胄。现国内存世的唐宋胁侍天王多数未执武器,圆觉殿内的原塑天王即如此,2002 年修复时可能误认为金刚而加上了金刚杵。其中东侧护法天王胸挺腰拧,腿倾肩仰,怒目张鼻,手掌宽厚,处处阳刚,充满劲力,神威生动。

圆觉殿中十二位菩萨,一般认为是《圆觉经》中当机的菩萨。在《圆觉经》中,释迦牟尼佛“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在此,十万大菩萨摩诃萨以12位菩萨引领,并且由这12位菩萨一一提问, 释迦牟尼佛一一作答。另有说法认为,十二位菩萨代表菩萨修行的十二个次第,即十地加等觉、妙觉二地。

圆觉殿内的十二圆觉彩塑像分列圆觉殿东西两侧,各六尊,面丰体腴,雍容大度,是现存比较少见的宋代寺庙佛塑精品。各尊菩萨均为坐姿,有结跏趺坐、单腿趺坐、双盘入定,或是轻松自在的如意坐姿,还有双腿交脚下垂双脚自然下垂等坐姿。手的姿态有合十有结印,整体配合自然,神完气足。莲台基座或为四角(正方或长方)六角八角束腰,或为圆形各个不同。目前,十二尊中较为完好的为八尊(东西各四尊) 。东面第五尊,虽然破损严重,整个表层脱落,手肘全无,而神情犹在,依然姣好,并仍可分辨出其美丽矜持的少女容颜,或许正是她使得众多专家艺术家产生“东方维纳斯”的联想。

法兴寺圆觉殿彩塑,具有比较明显的唐代遗风,被称为“宋塑第一”,确实当之无愧。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十二圆觉像,风格统一,塑造表现手法一致,应是宋代佛塑大家冯宗本(在《慈林山法兴寺新修圣像记》中,在众多人姓名之中,有“塑匠人冯宗本”几个字)的杰出创作。冯宗本的彩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宋代彩塑的最高水平。他继承了唐代彩塑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对空间体积的认识方面对衣纹的理解与塑造方面,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艺术造诣。

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曾经说道:“山西法兴寺宋塑所表象出来的情感,完全是一种非常端庄、非常关心人,非常大度,但是又体现慈悲为怀的,这种情感体现的非常充分,所以这点上,法兴寺在我们中国的彩塑史上是有特殊的地位的。”

圆觉殿中心间扇面墙北侧为倒座观自在菩萨及其胁侍,与正面佛祖释迦等像形成明显对比。正面七像肃穆庄严,具庙堂之气,体现阳刚至尊。倒座三像表现出亲切温和的家庭之气及阴柔轻松的女神形象。

法兴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401年),唐时先后建“舍利塔”和“燃灯塔”各一座,宋重建“十二圆觉菩萨殿”,元、明、清又屡有修葺。

像永乐宫一样,法兴寺也是搬过家的。因地处煤矿采掘区域,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法兴寺出现地面塌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的情况,专家认为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把他搬到了现在的地方。

法兴寺有三绝,分别是:舍利塔、燃灯塔和十二圆觉泥塑。

第一绝:舍利塔

进入法兴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座奇特的舍利塔。唐朝时,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懿到法兴寺,赐给法兴寺37颗释迦牟尼佛的骨舍利,并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1300年过去,舍利已不见踪影,只有这座塔仍然矗立。

这座塔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集合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在我国现存古塔中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绝:燃灯塔

再往里走,舍利塔后,大殿之前有一座燃灯塔,上面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之句。国内现存唐代石灯台仅有三个,这盏造型最精巧,刻工最细腻,保存最完整。

这燃灯塔还有一绝妙之处,点灯时,无论多大风都不会把油灯吹灭,才可“长明”。可见唐朝时的工匠就可以精准地掌握空气流体力学。

第三绝:十二圆觉彩塑

从燃灯塔向北仰头望去,就看到寺内最大的建筑:圆觉殿,它建于宋(1066年)。殿内的宋代泥塑“十二圆觉”即法兴寺第三绝,也是最唯美的所在。

殿内的佛坛宽大,坛上释迦结跏而坐,二弟子躬身相侍,文殊、普贤位于两侧,护法金刚仗剑而立,十分威严。

法兴寺最最美丽的“十二圆觉”就要出场了,她们端坐在两山墙和后檐墙下,只能用无与伦比来形容她们的优雅气质,每一尊都像是会呼吸。那神态的恬静淡然,那坐姿的舒适自在,那服饰的缨络贴合,都出神入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