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者第一次使用反身性模型获利的案例——并购——乱读金融炼金术

 罗宋汤的味道 2024-05-27 发布于青海

模型看起来很简单,但很有用,考虑到大量的投资者不了解或者不接受模型,所以这是我们的优势

我本人的投资生涯中,前述模型已经证明了,它能到带来相当丰厚的投资回报。

表面上看,这个模型是如此简单,如此吻合于人们惯用的股票市场模型,想来每个投资商应该都不会对它陌生;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一现状,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参与者观念上的错误造成的。

这种观念源自古典经济学,再向前,则可以回溯到自然科学的理论结构,他们顽固的坚持,股票价格是某种基本的现实因素被动反映,而非历史过程的一个积极成分。我们已经看到,这是绝对错误的,值得注意的事,人们并没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投资商们确实了解我所指出的市场过程,也确实对他们做出了反应,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动作慢了一步。

选用合适的模型,留意寻找决定价格曲线形状的关键特征,这,就是我们优势。

第一次使用这个模型赚钱的案例

我第一次系统的应用这一模型,是在60年代后期,正值集团企业热时期,他帮助我在繁荣和萧条两个阶段都赚了钱。

当时投资者只知道通过每股收益评估增长,但却不了解个中实际情况,企业通过收购,增加每股收益

集团企业热的关键起因是投资者中盛传的各种误解。

投资商们只知道每股收益评估增长,却未能看穿实现增长的方式。

很多公司掌握了通过收购实现收益增长的方式。一旦市场开始对他们的表现做出正面反应,事情就简单多了,因为他们可以在收购其他公司的时候,提供自己业绩已经高估了的股票作为支付工具。

通过收购实现每股收益增加50%的方法(当然我没看懂)

这套把戏的原理是这样的:首先,假设所有公司取得了同样的内部收益增长,但收购公司的股票,以两倍于被收购公司市盈率的价格出售,如果收购公司得以实现规模加倍,其每股收益将增加50%,企业的成长率也会相应提高。

通过收购增加每股收益的发展阶段

l早期,是几家内部收益率高的公司,发觉目前的高收益率无法维持的公司开始这么干的

l后来效仿者加入,主动通过收购的方式增加每股收益

l最后,一家公司并不需要真的收购,只需要做出收购成功的保证,就能驱动市盈率上证

在实践中,早期的集团企业,都是那些实现了较高内部增长率,并因此在股票市场上,赢得了高倍市盈率的企业。几个主要的开拓者,都是有很强的国防背景的高技术公司,其管理人员也意识到,他们过去那种历史性的增长率不可能无期限的维持下去,如Tex-tron,Teledyne,Ling-Temco-Vought(即后来的 LTV)等等,他们开始收购更多的市场(市盈率)表现平庸的公司,但是随着每股收益增长加速,其市盈率开始上升,而非下降。他们的成功吸引了模仿者,后来连最不起眼的公司也能借助收购狂热,而以高倍市盈率价格在市场上交易。例如Ogden 公司,其收益的主要部分来自废金属交易,然而,其股票在巅峰时,竟然卖出20倍收益的价格。最后,一家公司甚至只要做出保证采取行动并夺取成功,就足以赢得高倍的市盈率。

当然会计领域还有很多增强账面收益能力的小花招,但和收购行为相比,小巫见大巫了

经理们发明了专门的会计处理技术,增强了收购的冲击力,他们还把一些新的处理方法引入被收购的公司:合理化操作、资产变卖,以及普遍在净收益上所做的手脚。可是,比起收购行为对每股收益的影响,这些行为可谓大屋见小屋。

投资商开始深度参与其中,并联合集团公司,干起了像坐庄一样事情

投资商的反应,就像是印第安人见到了烈酒。起初,每一个公司的记录,都是基于其本身的价值。可是,集团企业逐渐被认为是一个特殊板块,于是,出现了以一批新型投资商,即所谓的速利基金经理,或者叫快枪手,他们和集团企业的经理人员建立起特殊亲密关系,双方开通了热线联系,集团企业将所谓的库存股票,直接存在投资商人那里,最后,集团企业几乎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股票价格和收益。

趋势发展的路径和结局,和模型刻画的一样,越来越多的人终将意识到,支撑市场繁荣的是一种错误的理念,主流偏好逆转

事情的发展遵循着我的模型中所刻画的路径,市盈率猛升,现实市场终于无力承受预期的重负,尽管游戏还在进行,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支撑市场繁荣的信心,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非此不足以保持增长的势头,直到最后,其规模达到极限。整个过程的高潮时,索尔,斯坦因伯格收购化学银行的行动,结果遭到该银行的反击而告失败。

下跌(萧条)趋势启动,进入自我强化的过程,直到周期结束

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下降的趋势进入自我强化的程序。收购对每股收益的有利影响消失,新的收购成了不明智的举动,在迅猛的外部增长期间被扫到地毯地下的内部问题暴露。收益报告揭露了令人不快的意外,投资商如梦初醒,公司经理人人自危,令人兴奋的成功已经过去,日常管理的琐屑事物无人愿意打理,这种困境又为经济衰退所加剧,许多趾高气昂的集团企业陷入瓦解,投资商人做了最坏的打算,也确实发生了几宗这样的案例,对于其余公司,实际表现已经证明优于市场预期,最后,股票市场的形式逐渐稳定,生存下来的公司,进行了管理层的大换班,然后艰难的从废墟底下挣扎出来。

看这个案例多么适合用来证明我的模型

集团企业的繁荣,特别适于证明我的初步模型,因为其基本因素很容易定量化。投资商把他们对股票的估价,建立在每股收益的报告基础上。无论图形多么缺乏意义,他们还是提供了和我的理论原型极度吻合的图形。

在那金融的深海,模型虽简却藏奥秘,
似明珠深藏蚌壳,不为众目所识。
投资者众,或有迷茫,或有抗拒,
然此便是吾等之利,如星光引夜航。

我生涯投资之途,此模型已显威能,
丰厚回报皆因此,如宝藏藏于沙中。
它似日常之物,平凡且易于理解,
似与股海模型同,然非表面之肤浅。

看似熟稔,实则非然,投资者多误解,
源于古典经济学,根深蒂固之观念。
股票价格非镜映,乃是历史之铸炼,
此理未明,众人依旧,盲目而徘徊。

市场过程,吾等洞见,投资者虽有感,
然行动迟缓,未能及时把握先机。
模型之选,至关重要,寻觅价格之秘钥,
此乃吾等之优势,如明灯照夜航。

首战告捷,六零年代后期,集团企业盛行时,
此模型助我,繁荣萧条皆获利。
当时投资者,只知收益评估法,
然企业之收购,实则另有乾坤。

集团之热,误解丛生,投资者只见表面,
未知其背后,乃有深意深藏。
企业通过收购,增长每股收益,
此乃当时之秘,非表面所能窥见。

收购之道,非我所能详述,其理甚深,
然其影响,却足以颠覆市场。
公司并购,市盈率升,收益增半,
此乃奥秘之所在,市场因此翻涌。

初期几家,高收益者先行,
而后效仿者众,市场狂热如潮。
最后无需行动,只需承诺,
市盈率便高涨,市场为之疯狂。

会计小花招,虽有影响,然与收购比,
如烛火之于日月,微不足道。
经理手法,增强收购之力,
然其影响,远不及并购之魔力。

投资者深入其中,与集团共舞,
如坐庄之戏,市场成为他们之舞台。
然而趋势终有变,市场无法承受,
理念之错误,终究被众人所识。

模型所绘,市场之路径,终现其真,
市盈率高升,现实难以为继。
游戏虽继续,然理念已动摇,
投资者开始觉醒,市场终将变天。

下跌趋势启,自我强化之过程,
市场终崩溃,集团企业瓦解。
然而生存者,经历换血重生,
从废墟中挣扎,再次站立。

此案例乃吾模型之明证,
集团企业之兴衰,皆在其中。
基本因素,易于量化,图形吻合,
此模型之威能,再次得以彰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