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药求真丨生麦芽、炒麦芽、谷芽(稻芽)

 一元堂中医张 2024-05-27 发布于辽宁

图片

麦芽为常用中药,目前市售品为皮大麦的果实(颖果)经发芽后晒干或烘干而成。主消食和中、回乳或通乳。

古代把“芽”叫做“蘖”,故大麦与穬麦芽古称“糵”,麦芽入药始见于《名医别录》,在穬麦条下指出“以作糵”。所以明代以前历代本草,有“麦蘖”、“大麦蘖”“蘖米”而无“麦芽”之名。明《本草纲月》“蘖米”条下谓穰麦一名“麦芽”。

蘖指树木,本意是指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引申义是生芽的米,所以历代本草中的蘖米、麦蘖、大麦蘖、稻蘖、粟蘖、谷蘖等,宋唐慎微《经史证类本草》、寇宗夷《本草衍义》以及明《本草品汇精要》、李时珍《本草纲目》,均作“蘖米”,所指皆为胚芽,确切地说也就是麦、粟、稻等的种子(颖果)胚生出的芽。明代以前本草,称蘖不称芽,明·李时珍在“粟米”条下【集解】项下谓:“礦麦蘖一名麦芽。”清代以来的各家本草。有的已将麦芽列为正名,如《本草求真》。《本草述钩元》则在蘖下并列谷芽和麦芽。

有关麦芽原植物的记载颇有出入,比较混乱。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在大麦条下未提及麦芽,在穰麦项下云:“以作蘖,温。消食和中。”

唐苏敬《新修本草》云:“大麦出关中,即青稞麦,形似小麦而大,皮厚,故谓大麦,殊不似穰麦也。”又在穰麦条下谓:“以作孽。”

由于穬麦与大麦外形相近,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混淆的情况。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载,“《陶隐君本草》云:大麦为五谷长,即今倮麦也。一名麰麦,似穬麦,唯无皮耳。穬麦,此是今马食者,然则大、穬二麦,种别名异,而世人以为一物,谬矣。”从文中可见,大麦与穬麦是2种植物,这段话似乎表明古人称“大麦”是裸大麦,穬麦是皮大麦。

所谓“裸大麦”指麦稃与籽粒表面胶结容易分离,籽粒易于脱出者,在西藏地区称青稞。“皮大麦”指麦稃与籽粒表面胶结不容易分离,籽粒不易于脱出者。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载:“大、穬二麦,前后两出。盖穬麦是连皮者,大麦是麦米,但分有壳、无壳也。”文中指出穬麦带皮有壳难分离,大麦无皮易分离,亦汉代麦芽多由穬麦制成,后世大麦与穬麦混用,李时珍认为二者同类而异种,主治相近,明清时期大麦逐渐成为主流。

制糵方法多遵《齐民要术》。炒黄与炒焦的火候容易掌握,麦芽以炒黄后再去皮碾粉为优。去皮工序有炒前炒后之别,炒焦难以去皮。麦芽煮糊不仅是传统的赋形剂,亦是方剂组成。古人用麦芽制作的麦芽曲已近消失。

《名医别录》:“大麦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穬麦味甘,微寒,无毒。以作蘖,温,消食和中。

唐《药性论》:“大麦蘖味甘无毒。能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唐《新修本草》:“穬麦作檗,消食和中。”

《日华子》:“麦蘖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

明《本草品汇精要》:“大麦作蘖则味甘无毒。以为开胃消食主要药也。又治妊娠得病欲去胎,并治腹中鼓胀不通。

清《本草求真》:“麦芽味甘气温。又味微成,能软坚,温主通行,故能消食化谷,及治一切宿食冷气,心腹胀满,温中下气除烦,止霍乱,消痰饮,破症结等症。单服炒麦芽能回乳。”

《中国药典》载:“麦芽甘平。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梁至明代以前的历代本草,麦芽多附于蘖米条下,正名用麦蘖或大麦蘖。清代以后则逐渐改用麦芽。历代本草麦芽的原植物包括大麦和穬麦。经考证和鉴定主要为大麦种以下撒栽培变种六棱皮大麦。

历代本草所载大麦的原植物包括:大麦及其原变种、青稞和藏青稞、栽培二棱大麦及其栽培变种。但是作为发芽药用的大麦均为皮大麦,不用裸麦。所谓皮大麦,而青稞、藏青稞均为裸麦,故不作为生产麦芽的原料。

传统制作是用生麦芽炒黄后再去皮。显然,古人认为麦皮并非入药部位,应予去除。尤其是在制作丸散剂时,更要求去皮。现行《中国药典》中麦芽并未要求去皮。而《本草纲目》“小麦”中将麦麸列为小麦的子药,其功效与小麦不同。同书“大麦”“穬麦”中虽未将麦麸单列,其功效亦与二者不同。故有学者建议将生麦芽与炒麦芽去皮后再入药用。

汉代麦芽多由穬麦制成,后世大麦与穬麦混用,李时珍认为二者同类而异种,主治相近,明清时期大麦逐渐成为主流。制糵方法多遵《齐民要术》。炒黄与炒焦的火候容易掌握,麦芽面以炒黄后再去皮碾粉为优。去皮工序有炒前炒后之别,炒焦难以去皮。麦芽煮糊不仅是传统的赋形剂,亦是方剂组成。古人用麦芽制作的麦芽曲已近消失。

功效

麦、谷芽具有一般植物“芽”的生物特征,大有赞化中土,开发脾胃,蕴发活泼生机之功,更有甘平而不燥,消化中有生气,平淡之中而建奇功。

《本草经疏》:“麦蘖,……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

《本草求原》:“凡麦、谷、大豆浸之发芽,皆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化脾土……”。

吴鞠通《医医病书》亦云:“以黍稷生于刚土而性刚,长于补脾;稻生于湿土而性柔,长于补胃”。

可见麦、谷芽不是纯消导药。

麦芽、谷芽、稻芽

现代的《中国药典》已将麦芽、谷芽、稻芽分成三味中药,中药房一般根据处方配药,麦芽即大麦芽,谷芽在北方用粟芽,南方则多用稻芽。

麦芽与谷芽(或稻芽)都为消食之品,味甘而归脾胃经,有消食健胃的作用。都可用于米面薯芋等食滞之证。由于临床常相须应用,故有时处方简写为“谷麦芽”。

二药的不同之处是:

麦芽性平,长于消运,能升发脾胃之气,消食健胃之力较谷芽强。故常用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之证,尤其适用于米面薯芋等淀粉性食积不化者。《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大麦芽,能人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药品化义》谓其“生用力猛,主消麦面食积”。

谷芽性温,长于健脾,消食之力较缓和。但健脾和中之力较麦芽为优,更适合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及,纳呆便溏者。《本经逢源》说:“谷芽,启脾进食,宽中消谷,而能补中,不似麦芽之克削也。”

麦芽大剂量(30克以上)使用有回乳消胀之功,可用于乳汁郁积而乳房胀痛,或妇女需要断乳者。《滇南本草》谓其“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谷芽无回乳之功。逆让呢,13.麦芽兼人肝经,能疏肝解郁,可用于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等。《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谷芽亦无疏肝之力。

生用通乳、炒用回乳?

用炒麦芽还是生麦芽进行回乳临床一直颇有争议,也有人认为生、炒麦芽都有回乳作用,关键在于量的大小。

大麦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但其条下无麦芽。清代以来麦芽被列入正名,麦芽炮制始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谓“熬令黄香”,可见古代麦芽入药除生用外,还有炒黄使用。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载:“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者,无子当消,用麦蘖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至明清时期炒麦芽回乳逐渐被广大医家应用,诸多典籍多有记载。

近代名医张锡纯认为生麦芽舒肝炒麦芽回乳,《医学衷中参西录》载:“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

“盖肝于时为春,于五行为木,原为人身气化之萌芽( 气化之本在肾,气化之上达由肝,故肝为气化之萌芽),麦芽与肝为同气相求,故善舒之。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疏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故又善于催生。至妇人之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 无子吃乳欲回乳者,用大麦芽二两炒为末,每服五钱白汤下)。入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皆宜生用。”

现代研究

《药典》认为,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用量10-15g;回乳炒用60g。

有学者认为,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者,多伴有乳络不通之证,如单用炒麦芽回乳,效果可能不佳;清代陈修园提出生麦芽具有疏肝作用,《神农本草经读》载:“麦春长夏成,尤得木火之气,凡怫郁致成膨胀等症,用之最妙。人但知其消谷,不知其疏肝,是犹称骥以力也。”

所以炒麦芽配伍生麦芽回乳,生麦芽以助肝疏泄、畅通乳络,则可事半功倍。

也有报道明确指出麦芽回乳和催乳的双向作用关键不在于生用或炒用,而在于剂量大小的差异。可见,对于生麦芽还是炒麦芽回乳,有着很大的分歧,令人莫衷一是。

凌一揆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则记载:“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120g(或生、炒各60g)用于断乳、乳房胀痛。”

有临床研究分别用生麦芽120g、炒麦芽120g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生麦芽组与炒麦芽组总有效率及泌乳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生麦芽与炒麦芽均有良好的回乳效果。

有研究认为生、炒麦芽联用治疗产后回乳较生麦芽、炒麦芽单用疗效显著。

现代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证实生麦芽、炒麦芽均可用于回乳。但麦芽回乳的活性成分、最佳剂量及其用生麦芽还是炒麦芽回乳,及其使用的剂量,临床一直存在争议。

至少自元代至明清时期,医家习惯使用以炒麦芽回乳,通过对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总结,认为生麦芽及炒麦芽均可用于回乳,但麦芽回乳的活性成分、最佳剂量及其对泌乳素的调节机制有待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