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载《西铭》浅解

 新用户38922816 2024-05-27 发布于海南
图片

图片

原文: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图片

《西铭》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张载著,原为《正蒙·乾称篇》的一部分。其原名为《订顽》,与另一篇《砭愚》一同被悬挂于横渠学堂的西、东两牖,宋代儒者程颐见后,觉其容易引起争端,故分别将二者改名为《西铭》与《东铭》。


张载的《西铭》作为儒学经典名篇,其传诵不绝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篇文章虽仅有250余字,但为人们安身立命之道构筑了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历程中,《西铭》始终是极其重要而又关键的思想资源,它所内涵的“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等精神境界与人格理想,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源泉。

图片

《西铭》中的三个精神境界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张载清楚地认识到自秦汉以来,儒门自身'知人而不知天’之'大弊’,于是就有了将人从单纯的渺小的肉身提升到天之民的地位,从而为人的责任和义务完成一种超道德的建构。冯友兰先生认为,“《西铭》讲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要求在不足百年的有生之年,人尽其作为宇宙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在《西铭》中,张主要讲了三个精神境界:第一个是“天人合一”的宇宙境界;第二是“民胞物与”的大同境界;第三是“存顺没宁”的生死境界。

“天人合一”的宇宙境界


《西铭》开篇即是“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是张载对天、地、人关系的总体概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士大夫的宇宙观必须从天地开始。在《正蒙·太和篇》中,张载以“太虚”来界说“天”,其曰:“由太虚,有天之名。”“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超越性的终极存在,也是人生价值的源头。王夫之称赞张载的理论贡献时说:“而父之谓乾,母之谓坤,不能离此以求天地之德,亦昭然矣。”人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狭小的人类社会,而是在整个天地宇宙,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

“民胞物与”的大同境界


《西铭》中讲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世间万物都秉承了天地之性,他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他物也都是伴我而生,都是我应该要关怀、照顾、珍惜的。这段文字,是张载对自己社会观的一种完整表述。中国古代史一个宗法家族社会,中国人思考问题,离不开这个大背景。张载的《西铭》,就是将社会上的所有人都看成同出于天地父母的同胞,人应当按照孝悌仁爱的原则,处理社会上的一切关系。《西铭》中描述的社会,是张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

“存顺没宁”的生死境界


关于命运的顺逆问题,是一个人生哲学体系必须回答的问题。张载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儒家的命运观,既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一面,也有“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的一面。这两个方面结合,就形成了中国人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尽人事以听天命”。

在生死问题上,当我们作为宇宙成员和社会成员完成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去不断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即便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那就按“没宁”的原则自然去接受。张载对于生死的态度,是在完成了自己人生使命后所达到的一种心灵平静、满足的境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