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常饭菜最可口,纯棉衣服最爽身,朴实话语最暖心,无华情感最动人。 对于教育,简简单单、宁宁静静、自自然然、朴朴素素,则更持续,更有味道,更有力量。 这些年,我坚持教育的返朴归真,抱璞守素,极力主张和倡导教育的朴素。把朴素的教育作为一种践行的基本理念,曾经在一个区域不遗余力推进,现在又在行走中竭尽全力四处传播。 但反观当下的教育,却极尽浮夸、浮华、浮躁之能事,让教育没有了应有的质朴、本色、素净,也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光鲜、魅力与美好。 校园文化应该是朴素的,朴素的校园文化最美,最时尚,最走心。 朴素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靠师生动手,用自己的智慧与作品装点校园,让校园的一墙一壁,一楼一道,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文化的意蕴,文化的呈现,都被烙上文化的符号,文化的印迹。 回想我们那个时候上学的课堂,没有电子白板,没有多媒体,一块小黑板,一个小教鞭,几支小粉笔,一张小讲桌,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孩子们扬着小脑袋听了还想听,听了还觉得没听够,老师那漂亮的板书,优雅的教态,祥和的表情,妙趣的语言,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生成,没有半点造作。朴素的课堂给了我们陪伴一生的东西。 我站过十多年讲台,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多年,我喜欢听课琢磨课,直到现在我也在关注课堂,研究课堂,当然,我更喜欢学习,更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我在想,如果让我一味陷入玩概念和只停留于这些学术表达的怪圈,我更会懵,我更不知道怎样站上讲台,怎样上课了。 学习的课程应该是朴素的,过去的学习,就是简单的几门课程,孩子们快快乐乐上学去,高高兴兴放学回家,路上欢歌笑语,掏鸟窝,拼火仗,下河捉鱼摸虾,回家割草放牛,帮父母干农活儿。那个时候,学习是轻松的,童年是快乐而幸福的。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像快乐的鸟儿飞出教室,可以尽情地嬉戏玩耍,尽情地享受课间10分钟,孩子们盼望的体育课也可以在操场上自由地打球,自由地奔跑运动。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不长,课余生活也很丰富,他们可以在各种喜欢的活动中释放天性,凸显个性。 而现在孩子们课间的10分钟,成了珍稀品,在一些学校已基本上没有了,体育课因为对抗性强,害怕出安全事故,而被体育老师上成讲解体育知识的室内课了,孩子们从一大早到校,到晚上六、七点回家,十几个小时的在校时长已让他们苦不堪言,疲惫不堪了,回到家还要刷题、写没完没了的作业,哪怕耷拉着眼皮也必须强撑着。 教育的关系也应该是朴素的,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生态,教育关系好了,教育就好了,教育的关系乱了,教育的一切就乱了。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心理阳光,身心健康,从没有出现过压抑抑郁? 为什么过去学校没有心理老师,也没有心理治愈室? 为什么过去学校没有在二楼以上安装铁丝网? 为什么过去没有把孩子的心理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 为什么过去也没有设立什么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 …… 思来想去,还是教育在离朴素的方向上走得太远,让教育迷茫与迷失在浮躁、喧嚣、功利的丛林中。 回归教育本真,回归教育的美好,我以为,还得呼唤教育的朴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