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该如何应对?北京中医医院医院制剂历史悠久、使用便捷,持续守护您的健康。今天为您进行详细介绍,供您就医参考。温馨提示:药物均需至北京中医医院门急诊就诊,经医师辨证后使用。 一、传统医院制剂 药物组成:麻黄、诃子肉、青果等。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止嗽化痰。用于风热犯肺证。症见发热恶风,咳嗽流涕、咽喉肿痛,舌苔黄或者黄厚少津,脉滑。感冒后咳嗽及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2次,一次6g,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药物组成:生石膏、炒莱菔子、黄芩等。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止咳定喘。用于痰热壅肺证。症见发热咳嗽、痰多黄稠,喘促痰鸣、口渴心烦,舌苔黄或者厚腻,脉滑。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北沙参等。 功能主治:养阴益气,扶正固表。用于气阴两虚,卫外不固证。症见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咳喘、咽干咽痛、自汗盗汗、肺燥干咳,舌质嫩红、苔薄少,脉细滑。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2次,一次10-20ml。或遵医嘱。 二、协定处方 为了方便临床应用,北京中医医院将止嗽化痰定喘丸、清肺丸、开肺2号方化裁,制备成代煎协定处方止嗽合剂、清肺合剂、开肺合剂。浓缩合剂可以更快更好的发挥药效,更适用于当下小儿及成人咳喘属急性期者。 药物组成:生石膏、炒莱菔子、黄芩等。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止咳定喘。用于痰热壅肺证。症见发热咳嗽、痰多黄稠,喘促痰鸣、口渴心烦,舌苔黄或者厚腻,脉滑。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40ml,一日2次;儿童:一至三岁,一次10ml,一日2次;三至七岁,一次10-20ml,一次2次;七岁至十四岁,一次20ml。或遵医嘱。 药物组成:青果,诃子肉,炙麻黄等。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止嗽化痰。用于风热犯肺证。症见发热恶风,咳嗽流涕、咽喉肿痛,舌苔黄或者黄厚少津,脉滑数。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40ml,一日2次;儿童:一至三岁,一次10ml,一日2次;三至七岁,一次10-20ml,一次2次;七岁至十四岁,一次20ml。或遵医嘱。 开肺合剂 药物组成:炙麻黄、苦杏仁、生寒水石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肺开闭。用于儿童肺炎中后期,属毒热闭肺证者,常为痰热闭肺证发展而成。患儿邪势炽盛,毒热内闭肺气,表现为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20ml,一日3次;儿童酌减。或遵医嘱。 润肺清心饮 处方组成:芦根、白茅根、菊花、麦冬、生山楂、陈皮等。 功效主治:润肺清心,和胃生津;口干、咽干,或咽痛、咳嗽、少痰或无痰,心烦急躁,手足心热,睡眠不安,大便偏干或正常,舌嫩红,舌苔薄白或舌根苔厚等肺燥、内热的儿童。 推荐用法:先将药物倒入锅(或养生壶)中,加适量水浸泡10分钟,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煮5分钟,趁热将药液滤出。 推荐用量:一日一剂,作代茶饮频服。 处方组成:炙麻黄、苦杏仁、生寒水石、苏子、葶苈子、芦根等。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泻肺开闭;多用于儿童肺炎中后期(毒热闭肺证)。表现为邪势炽盛,毒热内闭肺气。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推荐用法:煎服。通常将药物置于陶瓷、玻璃容器中,加水没过药面3-5cm,浸泡60分钟,武火煮开,文火煮10–15分钟。保留药液300ml左右,分三次温服。医师个体化用法谨遵医嘱。 推荐用量:6岁-14岁,1剂/日;3-5岁+,1剂/2日。 处方组成:炙麻黄、苦杏仁、黄芩、地骨皮、天花粉、生薏米等。 功效主治:清热化浊、化痰开闭;适用于儿童肺炎后期及恢复期(痰浊闭肺、余热未清证)。表现为咳嗽重浊,痰多雍盛,色白或黄,喉间痰声辘辘,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症状。 推荐用法:煎服。通常将药物置于陶瓷、玻璃容器中,加水没过药面3-5cm,浸泡60分钟,武火煮开,文火煮10–15分钟。保留药液300ml左右,分三次温服。医师个体化用法谨遵医嘱。 推荐用量:6岁-14岁,1剂/日;3-5岁+,1剂/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