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窑轶事 | 奇器不入宫——曲阳窑变红瓷被毁记

 荣纳堂 2024-06-02 发布于天津

转自 只此定窑


近现代定窑研究学者一直对古代文献中关于“定州红瓷”(即红定)的说法有所保留,因为还没有发现过遗址和墓葬有出土红色定瓷,但同时业界也达成了一致,基本认为红定就是酱釉(也称“紫定”)烧得偏红的定瓷器,属于不可控的窑变,所以史传不得见。元代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元故朝列大夫开州尹董公神道碑铭》,其中的主人公即元代曾任曲阳县尹的董士良,其中有关于曲阳生产红色窑变瓷器的记载。

定窑酱釉花口碗(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定窑酱釉小碗(定州市博物馆藏)

定窑酱釉斗笠盏(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定窑酱釉斗笠盏(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董士良(12651327年)是元代真定路藁城人,字善卿。藁城董氏是元代最为烜赫的汉军世家,家族四代为官,爵位至国公的有13人,文官至大夫的43人,武官至将军以上者22人,董士良为董氏家族宗室第三代传人,为43大夫之一。碑铭中有一则董士良在曲阳为官时的一件轶事:邑陶缥瓷,岁贡有常,是年色幻为赤,奇异可玩。公曰:“礼,奇器不入宫。今若输之,是求媚也。朝廷若复欲之,民何由致。”悉毁而瘞之,人服其识。是说曲阳县产白瓷器,每年都贡奉皇宫。有一年,烧出了一件窑变成红色的瓷器,十分神奇,董士良说,为皇上献礼,不能用太奇特罕见的,拿这样的东西献给皇上是在献媚。如果朝廷再向我们征集,我们没法满足,必将犯下欺君之罪,大难临头。所以他就命人将红瓷全部废毁、掩埋。人们免于灾祸,都很佩服董士良的智慧和胆识。

定窑酱釉托盏(辽宁省博物馆藏)

定窑酱釉托盏(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定窑酱釉盖碗(故宫博物院藏)

按碑铭中记,董士良平时少言寡语,喜欢清静,对人温和,个性乐观、自谦,虽生于贵族世家,待人接物却很谦逊,宗亲父兄在朝位置显赫,却从不为个人功名求取一言,是颇有古代君子之风的。董士良一生清廉,稍有节余即分给亲族中贫困者,苏氏谓董氏家族“皆清慎纯笃,蔚有贤誉,不谓之世家可乎!故士大夫言家法者,必以董氏为称首,公亦能守先训者也。”碑铭中记载关于董士良对红定器的处理方式,意在表达其处事冷静,爱民如子,不会如其他官员一样到处搜罗奇异珍玩上贡,以博皇帝一笑而求恩典。

定窑酱釉瓶(韩国中央博物馆藏)

定窑酱釉瓜棱形罐(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定窑酱釉水注(瑞士玫茵堂藏)

苏天爵(12941352年),河北真定(正定)人,元代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曾任职史馆,参与实录修撰,为后世留下重要的元史研究史料文献,是元代著名的儒臣代表,其《滋溪文稿》是对当时人物事例的真实纪录,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藁城董氏家族常与当朝儒臣往来结交,所以家族成员中不少神道碑文得以流传后世。神道碑即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是人物传记的一种变体,苏天爵作为一代大儒,受邀为当世名人撰写碑铭也亦常事,《滋溪文稿》中有不少此种体例,董士良碑铭《元故朝列大夫开州尹董公神道碑铭》即其中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关于定窑红瓷的珍贵史料之一。

定窑酱釉梅瓶(镇江博物馆藏)

定窑酱釉梅瓶(金坛博物馆藏)

 红定瓶(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

 定窑酱釉梅瓶(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定窑酱釉瓶(大英博物馆藏)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