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前文《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时令(二)—十干(1)。 ![]() ⑦己曰屠维: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说文解字》:“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属皆从己。”本义是指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上中的弯弯曲曲的形状。 己土属阴,指田园之土,不如戊土广厚但易栽植。己土重视内涵,多才多艺,行事依循规矩,但度量欠广,易生疑心。 ![]() ![]() “己”字的演变 己,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己”本义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己”的甲骨文是用来捆绑东西的一根弯曲的丝绳头的象形。 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己,纶索也,以利约束。”纶索本是上古绑在箭上或猎鹰腿上的丝绳。初民便是用这纶索的佶屈(弯曲)形来表示屈折和束缚之意,所以《广雅》解释说:“己,纪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己即纪之本字,古文象别丝之形,三横二纵,丝相别也。”是散丝的头绪。“己”也就是“纪”的初文,字的本身就有“约束”和“法”的意思。 “己”还有纪识、识别的意思,亦当属假借,这种意思后来写作“纪”。 《墨子·节葬下》:“(舜)道死,葬南己之市。” “己”有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指自己,“己”音与“自”相近,于是后世又把这二字构成“自己”这个联合式合成词来广泛使用。 《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早在甲骨文中,“己”就被假借作天干第六位的代称,又常用作帝王的庙号。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 屠维:岁阳名,一作“徒维”。意思是天干中“己”的别称,用以纪年。 《尔雅·释天》:“﹝太岁﹞在己曰屠维。” 《淮南子·天文训》:“未在己曰屠维。” 高诱 注:“在己,言万物各成其性,故曰屠维。屠,别;维,离也。” ⑧庚曰上章: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说文解字》:“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庚承己,象人䐡(qí,脐的异体字)。凡庚之属皆从庚。” 本义是指合起来表示用双手摘取草木上的果实。 庚金属阳,指铁、刀剑、矿石等,性质坚硬。庚金精神粗犷豪爽,意气轻燥,性情刚烈而重义气,个性好胜,具有破坏性,人缘佳,容易相处。 ![]() “庚”字的演变 庚,此字始见于商代金文。“庚”字的本义未见于文献,颇有争议。庚的构型与本义尚无定论,疑似象形字,但所模拟之物不明,主要有以下几种解说: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是会意字。根据古代五行学说,庚、辛属金,代表西方,西方是秋天的方位,主谷,上面的“干”形是草木上的果实,两边是手。 《左传·哀公十三年》:“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杜预注:“庚,西方。” 《淮南子·天文》:“庚辛申酉,金也。” 《史记·天官书》:“秋,日庚、辛。” 有的资料认为,“庚”字是“有耳可摇之乐器”,类似后世的摇鼓,也叫“货郎鼓”(拨浪鼓),古书中则称为“鼗(táo)”。 “庚”成为天干之一,与鼓在商代的计量时间、传递讯息的具体作用有关。沈建华曾梳理甲骨卜辞中“鼓为计时”的证据,他说:“古时击鼓行夜戒守,故也谓更曰鼓,鼓楼的前身从报更鼓演化而来。”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庚午之日。”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庚申,共和元年。” 有的资料认为,“庚”是古代的筛糠器,相当于今天农村所使用的“风柜”。上面的“丫”形是个倒谷米下去的漏斗.其余部分,便是风柜的轮廓。 有论文显示,“庚”代表西方,其字形取象于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在猎户座及附近)。参宿下部有三颗小星,称为“伐星”。参宿与伐星如下图结合,与“庚”的 甲骨文字形完全相合。 ![]() 伐星 庚还有“年龄”的意思。 宋·许月卿《次韵程愿》之一:“丙子与君无贵者,甲辰惟我亦同庚。” 农历夏至三庚数伏,所以“庚”又成为“伏天”的代称。 明·黄升《酹江月·题玉林》词:“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烦暑。” 上章:岁阳名,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 《尔雅·释天》:“(太岁)在庚曰上章。” 隋·许善心 《神雀颂》:“岁次上章,律谐大吕,玄枵会节,玄英统时。” 鲁迅 《祭书神文》序:“上章困敦之岁, 贾子祭诗之夕, 会稽戛剑生 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 向皇帝上书。 《后汉书·百官志二》:“(公车司马令)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徵诣公车者。” 元·刘祁 《归潜志》卷四:“时丞相术虎高琪擅权,变乱祖宗法度,公上章劾之。” 道士上表求神。 《晋书·王献之传》:“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 《隋书·经籍志四》:“又有诸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曹,请为除厄,谓之上章。” ⑨辛曰重光:辛是新的意思。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说文解字》:“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䇂(qiān)。䇂,辠(罪)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属皆从辛。” 本义是指本义指刑刀,或指罪恶。 辛金属阴,指珠玉、宝石、砂金。辛金性较阴沉,温润秀气,重感情,虚荣心强而爱好面子,有强烈的自尊心。但缺乏坚强的意志。 ![]() “辛”字的演变 辛,最早出现在商代文字中。“辛”的构形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是一把平头刀的样子,上部是刀头,下部是一个长刀把,可用手握。两边有叉,可切割,尖端锐利可刺,是用来在有罪的人和俘虏脸上刺字的刀具。本义就是刑刀。 从刑刀这个本义出发,“辛”可引申为“罪”之义。如《清史稿》:“妻子入辛者库,财产入官。”所谓“辛者库”,就是大罪之人所待的地方。 受刑是一件凄惨而又万分痛苦的事,所以“辛”又被引申出“辛酸”“辛劳”“痛苦”等意思来,这些意思后来成了它的基本义。 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之六:“仓猝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唐·李白《陈情赠友人》:“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辛”还可被引申为“辣”的意思,为“五味”之一。将“痛苦”“辛酸”等心理上的感受运用到了味觉这一生理感受上。它作名词时,即指“葱、蒜等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 《五辛菜》:“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 《尚书·洪范》:曲直作酸,从革作辛。 三国·嵇康《养生论》:“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早在甲骨文中,辛就被假借去表示天干第八位的名称,并同其他天干用字一样,经常用作先人的庙号,商纣王的庙号就是“帝辛”。这样,刑刀的本义便渐渐隐晦不明了。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 另一种说法也是象形字,但不是刀的形状,而是木柴或树枝的形状。远古时代,奴或罪人是不许戴帽子的,只能把树枝或草茎缠在头上,所以头顶“辛”就是罪人。因为古代的“辛”是“薪”的本字,像木柴。头顶“辛”也就是头顶木柴的罪人。 还有人认为,甲骨文的“辛”字用两个树杈捆扎而成,是捕捉俘虏和押运罪人的工具,类似于“枷”这样的刑具。从这个意义上讲,“辛”的本义也是罪。 重光(chóng guāng):岁阳名,十干中“辛”的别称,用以纪年。 《尔雅·释天》:“﹝太岁﹞在辛曰重光。” 南唐后主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后以“重光”代指李煜。 ⑩壬曰玄黓:壬是任的意思, 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说文解字》:“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褢(huái,同怀)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叙也。与巫同意。壬承辛,象人胫。胫,任体也。凡壬之属皆从壬。” 本义已不可考,众说纷纭,有多种解释。 壬水属阳,指大海之水。壬水为水之兄,含有清浊并容,宽宏大度之意,能潜伏和包容,富于勇气。但也有依赖性强,凡事漫不经心之意。 ![]() “壬”字的演变 壬,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疑似象形字但所像之形不明。壬初为“工”字形,疑即古代织布机上的一种部件。这个部件是用来承持经线的,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筘(kòu)”。 “壬”字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九位的名称,本义不可考。 《尚书·益稷》:“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由天干第九位引申为序数九的代称,九为单数最大,故“壬”又引申为盛大。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 “壬”又有奸佞义,当属假借,“佞”从“仁”得声,古音“壬”、“仁”同属“日”纽,音近可通。 《尚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也有人认为,古代的“壬”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用一竖连接两横,是“一化为二”的意思。妇女怀孕,一个变两个。 金文再在竖画上加粗,这肥肥的一笔,表示妇女怀孕后肚子变大。小篆和书将这一肥笔拉成一横,变成“壬“字。 “壬”字的本义指“妇女怀孕”,所以才有“妊妇”这一词,用以指孕妇。“妊娠”也是指“怀孕”。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壬”像人怀妊之形,下文又说像人的小腿,未讲明白。 玄黓(xuán yì):岁阳名,十干中“壬”的别称,用以纪年。 《尔雅》曰:“(太岁)在壬曰玄黓。”郝懿行义疏:“按玄黓,言物终而幽翳也。 注释:黓,字右边原从“戈”,据钜宋本、四库全书重修本及《尔雅·释天》改从“弋”作“黓”。 《淮南子·天文训》:“戌在壬曰玄黓。”高诱 注:“在壬,言岁终包任万物,故曰玄黓也。” 金·元好问《壬子冬至新轩张兄圣与求为儿子阿平制名》诗:“玄黓之冬客须城,问平之年才五龄。 ⑪癸曰昭阳:癸是揆(kuí,测量)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说文解字》:“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凡癸之属皆从癸。” 本义已不可考,假借义成为常用义,字形演变也有多种解释。 癸水属阴,指雨露之水,也有闭藏和内在萌生之意。癸水为水之妹,其人平静,柔和,内向,勤勉力行,然而每爱好猜臆,注重原则,不务实际,故内心常蓄不平,并时有破坏性,并且有重情调,喜钻牛角尖的倾向。 ![]() “癸”字的演变 癸(guǐ),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癸是天干的第十位,也用作顺序的第十。早在甲骨文中,癸就被假借作天干第十位的名称,并由于殷人的习惯,经常用作先公先妣的庙号。所以假借义成为其常用义,而本义反倒不可考。 《春秋·桓公十七年》:“癸巳,葬蔡桓侯。” 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的构型尚无定论,疑似象形字,但所模拟之形不明。《说文解字》许慎认为壬、癸代表冬天,字像水从四方流入地中的样子,但下文又说像人足,说解自相矛盾。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认为“癸”是“揆”的本字,揆是揆度、揣测之义。此义与“癸”古文字形无关。揆义的“癸”当是假借字,后加提手以区分。 《史记·律书》:“癸之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 文字学家罗振玉认为“癸”是“戣(读作 kuí)”的本字,“戣”是三锋戈。《甲骨文字集》叶玉森不同意罗振玉的说法,他认为罗振玉用金文中个别字形为证而与大多数的甲金文字形不符。 近代人饶炯认为“癸”是“葵”的本字。“葵”在古代主要指冬葵。甲金文的“癸”形像四叶对生形。“癸”的古文字形符合冬葵的裂片状叶。这种葵菜的“癸”是象形字,“癸”字的本义当是葵菜。 “天癸”(guǐ)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天”是言其来源于先天,“癸”是言其本质属天干中的癸水,有阳中之阴的意思。 在男子则为“精”,是精气的别称。在女子则为“血”,月经的代名词。 《黄帝内经太素》:“天癸,精气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一般的人群中,女人二七(14岁)而天癸至,七七(49岁)而天癸竭;男人二八(16岁)而天癸至,八八(64岁)而天癸尽。” 明·张景岳《类经·藏象类》说:“夫癸者,天之水,乾名也。……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谓元阴,亦曰元气”。 ![]() ![]() 昭阳:岁阳名,是十天干中“癸”的别称,干支纪年法中用于纪年。 《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 《淮南子·天文训》:“亥在癸曰昭阳。” 高诱注:“在癸,言阳气始萌,万物合生,故曰昭阳也。” 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岁次昭阳,月在大梁。” ![]()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