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冬窗事发 2024-06-10 发布于天津

十四年后,大秦崩塌,中原恢复到群雄并起的局面,诚然,人们也尚未认同自己秦人的身份,始终自称齐人、楚人等等等等...

种种迹象表面,秦和楚,八字不合。

首先,陈胜为号召天下英雄,假称自己是楚国将领项燕,并高喊“大楚兴,陈胜王”,果然一呼百应。之后项梁起兵,却先拥立楚王复位,并以此来约束刘邦和项羽。灭秦后,项羽也不愿做什么皇帝,而是自称楚霸王,认为这样能俘获人心。

很多年前,秦是西戎,楚为南蛮,虽同为周王眼中的蛮夷,却也有贵贱之分。

当时,贵族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平王东迁时,秦君凭护驾有功被封为伯爵,而楚君只混了个子爵。

按规定,伯爵封地百里,子爵五十里,而楚境远超百里,这就难免让楚人产生遐想。是以,在数次向周朝申请升爵被拒后,楚君索性僭越称王,从此和周王平起平坐,直至跻身春秋霸主,《左传》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形容楚人创业之艰辛。

而同一时期,秦国通过与晋国联姻暗自壮大,相较楚国,他们骗得了周王足够多的好感,以致最后能异军突起,席卷八荒。

当年,楚军大胜晋军后,有人曾提议把晋人堆成土丘以留纪念,楚庄王听后斥道:“止戈为武!战争的目的应该是终止暴力,而不是制造仇恨!”

武,自有武功、武装之意,但要把“武”字写出来,却是一“止”配一“戈”字,止戈为武,这竟是一位“蛮君”的见解。

而在西方,秦孝公则采用商鞅之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明令以一“首”换一“级”,是以收割的“首级”越多,士兵升迁的几率就越大,使秦人对战争充满向往。

一个穷兵黩武,一个止戈为武,久而久之,秦和楚就发展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杜牧曾感叹:“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难道,真的要将蜀山砍秃,才能换来一座壮丽奢华的秦宫吗?秦制规定,男子满十七就必须无偿从事兵役和力役,兵役去往前线,力役辗转各处工地,有阿房宫、驰道、长城、始皇陵、灵渠等大小各类工程。

除徭役和重赋外,秦律名目繁多,光死刑便有车裂、枭首、腰斩、连坐、夷三族等等。这些酷法,原秦地之人或能适应,但其余六国可不买账,仅十余年,人们便喊出“天下苦秦久矣”,且不约而同地披上楚国外衣。

先秦时,楚文化完全不同于中原,比如官职,楚国的宰相叫令尹,司马叫莫敖,谏官叫左徙,宗正叫三闾大夫,屈原就曾担任三闾大夫,执掌祭祀以及公族事务。

说到屈原,就不得不提楚辞。

政治是文化繁荣的基础,楚国地广人稀,政令宽松,楚人得以一展才华,楚辞涉及大量宗教神话,文字奔放,华美浪漫。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可惜的是,屈原未遇明主。

当时,秦国派张仪赴楚,表示愿意献六百里土地来换楚齐断交,楚怀王贪恋土地而答允,可事成后,张仪口中的“六百里”竟变成了“六里”。怀王怒而攻秦,却大败而还,感叹“悔不用屈原之策”。

几年后,秦王约怀王相会,昏庸的怀王又不听屈原劝告毅然赴约,结果被秦扣留于咸阳,三年后客死。

屈原存在的唯一信念,便是不惜代价来抗秦,以保障楚的一切,他要保障楚人的安逸生活,保障楚辞不被“焚书”,保障自己不被“坑儒”,但随着局势恶化,他渐渐有了以身殉国之心,最终投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人担心大鱼吃掉他的尸身,便发起赛龙舟活动,希望以鼓声驱走大鱼。

又担心大鱼偷吃祭品,楚人就先把食物包进粽叶,再投入河中。

总之,大家为了祭祀屈原想尽一切办法,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终归在表达对楚文化的向往,侧面来抗议暴政。

然而一切自有安排,秦灭亡后,楚霸王项羽却败于刘邦,汉初,刘邦在函谷关以西行秦制,亲自管辖十五郡,在关东行周制,封韩信为楚王。不过,秦、楚终归是八字不合,次年韩信暴毙,皇族刘氏代之为楚王,又经多年削藩,楚国于东汉初期彻底废置。

(完)

             匕

精選文章推薦

真相 | 無為

 阝                

                              廴              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