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阳明大肠经--三间穴 ![]() ![]() 01 穴位介绍 ![]() ![]() 1.定位: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 2.功效:泄热止痛,利咽; 3.主治:(1)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病;(2)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3)手背麻木、肿痛; 4.穴名释义:间,间隙;此穴在手第2掌指关节后陷处,为手阳明大肠经第三个穴位,故名; 5.操作:直刺0.3~0.5寸。 ![]() 02 临床应用 ![]() (1)落枕 ![]() 落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急性单纯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中医学称之为“颈项伤筋”、“失枕”。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均为急性发病,患者发病时常有颈部不适和疼痛,头部旋转困难,常歪向患侧,有时牵涉到肩部,以冬春两季多发。现代研究认为针刺可以调节丘脑和内侧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激活内啡肽物质和抑制大脑皮层对体感皮层的疼痛反应,还可抑制交感神经,起到镇痛作用,故针灸是治疗该病的良好方法。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气血瘀滞,经络痹阻所致,不通则痛,属于“筋伤”“痹证”范畴,治疗上应以疏通气血、缓急止痛为原则。《灵枢·经筋》云:“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脓,上循臂......其直者,从肩上颈。”其病为:“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三间穴为手阳明经五腧穴中腧穴,《难经·六十八难》云:“腧主体重节痛”,故腧穴有较强的活血、疏通经络和止痛作用。现代医学证明,手部穴位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灵敏度高,通过刺激释放神经递质可使大脑皮层受到抑制,降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感觉,从而提高疼痛阈值,阻断痛觉的恶性循环,达到镇痛的目的。《灵枢·终始篇》曰:“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而以提插泻法针刺三间穴,可疏散风寒、行气活血,使手阳明经瘀滞之气有路可出,即“实者泻之”。且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又可以激发手阳明经之阳气,使颈部气血流通,解除筋脉、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针刺同时令患者缓慢运动颈部,使痉挛的筋肉得到放松,颈椎关节自然复位,有利于提高疗效。 (2)肩周炎 ![]() 肩周炎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受风受寒后,临床上的表现为肩部逐渐产生疼痛,进行性加重,尤其夜间痛甚,合并有肩部活动范围受限,往往后期伴有进行性局部肌肉萎缩的一类关节疾病。中医学认为肩周炎属于“痹证”范畴,其发病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以及外伤、劳损、肝肾不足等综合因素导致。在治疗上西医的治疗主要体现在应用镇痛类药物来缓解疼痛,虽然暂时能减轻部分患者的疼痛,但对于肩功能活动受限来说往往束手无策。中医中药等针对其病因采取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祛寒止痛等治疗手段往往能起到更好的疗效。 “手三针”通过经络疏通全面覆盖肩部的肩前、肩外、肩后区域的疼痛范围。所选三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本经在《灵枢·经脉》中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肩前臑痛......。”指出手阳明所过之处为其肩外侧,而此经有病可以造成肩前臑痛,所以针对肩外侧的疼痛选此穴,此穴为手阳明经的腧(木)穴。明代针灸家席弘在其流传的治病经验《席弘赋》中也提到:“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浮风劳”。其中在治疗肩背部的风寒痹证及积劳成疾之症上多选三间穴来治疗。“手三针”的另一要穴——鱼际穴,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手太阴之筋......结肩前髃......”(《灵枢·经筋》),鱼际穴在对于循经治疗肩周炎的肩前疼痛上也早有论之,其《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治疗肘臂挛痛上为要穴。而针对肩后疼痛所选的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穴,在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记载此经:“脉起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在《针灸大成》里有治疗颈项强,不得回顾的记载,通于督脉,对其经络所过之处颈、肩及肩胛的疼痛均有较好治疗作用。 (3)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 ![]() 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是肩痛的常见原因,患者肩关节外展外旋受限,穿衣时疼痛,活动不利,疼痛夜间明显,影响睡眠,长期不愈可诱发冻结肩。本病患者痛苦明显,且病程较长。临床常用结间沟糖皮质激素注射可引起肌腱的萎缩及强度下降,大负荷运动时可能出现断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症和压痛点在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上,针刺入结间沟可刺激局部神经末梢促进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起到镇痛作用。刺激可调节局部免疫介质、炎症因子的释放,起到消炎和促进修复的作用。中医学认为“阳明脉衰”是肩痛的原因,故针刺手阳明经之腧穴三间,能起到疏通阳明经气血的作用。同时根据第2掌骨全息理论,三间穴相当于上肢穴的位置,针刺该穴位可行气活血,快速提高患肩痛域,一旦患肩疼痛减轻,则可增加患肩活动幅度以松解局部粘连,从而加快病情恢复。研究所用医用2450Mh的微波的作用深度达3~5cm,超过红外线作用深度,而且其产生的热效应比短波超短波稳定和明显,可改善作用部位血液循环和营养输送,减轻炎症水肿,微波的非热效应可加快细胞内代谢,加快组织的修复。小功率微波照射在体内留针的金属针体时可出现明显的聚热作用,起到温针的“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的作用,解决了传统温针针柄温度高于针身,热量难以传入深部的缺点。 ![]() 03 参考文献 ![]() [1] 赵吉平,李瑛.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1. [2] 胡海娟,李静,杨雪.针刺三间穴治疗落枕[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8):94. [3] 来要水,张倩倩,徐继超,等.手三针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9):99–101. [4] 陈铭,侯盛君.针刺结合微波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23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5,47(5):70–71. |
|
来自: 沧海一滴水8uba > 《一病一穴及特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