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上海是个长江水冲出来的城市,区域内有一些不太高的山,但大都都在松江区,佘山、辰山、天马山等等;另还有两座“大小金山”,但都属金山区,在杭州湾海里;宝山区的“山”是假的,是人工堆砌的,作灯塔用。 ![]() 青浦有座真山 ![]() 在青浦也有一座山,却是真的山,叫“淀山”,淀山湖也是因此山而得名。淀山,占地72亩,海拔仅12.8米,是“天目山山脉”的第一座山,明朝华亭人陈继儒曾曰:“谁知石一拳,遥作九峰祖”。淀山也名“殿山”、“腚山”,意思是“屁股大小的山”。淀山虽小,但自古却有十景:“龙渊桥、白云梯、鳌峰塔、潜龙洞、一色轩、回经石、通灵泉、白莲池、明极亭、万佛阁”。在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前后,那时还没有淀山湖,淀山是在陆地上的;到三国东吴时期,淀山湖才逐渐形成,淀山就屹立于淀山湖中;宋末,潮沙淤淀,渐成围田。至元初,湖去淀山西北已五里许。现今,淀山和淀山湖已相隔好几公里。现今,上海青少年活动基地“东方绿舟”,就夹在他们中间。 ![]() 淀山山上曾有一座普光王寺,俗称“淀山寺”。已有800多年历史,为古镇朱家角的最古老的寺院。寺院规模宏大,有“弥陀殿’、“观音殿”、“关帝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等众多大殿,非常有名,寺院规模亦颇为可观,弥陀殿、观音殿、关帝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等众多大殿一应俱全,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像,高四、五丈,佛首有珠,夜发宝光。殿后有罗汉坟,内葬纯铜铸成罗汉塑像一尊。殿前有双井对望,名“通灵泉”,井中之水和淀山湖水相通.质厚而味甜,用以酿酒,久藏不酸。通灵泉旁有烈女亭,亭前有古银杏两株,虽枝叶茂盛,而从未开花结果。据说这是象征烈女的贞洁。 ![]() 淀山脚下有“三姑祠”,据传秦时湖中群姣竟斗,湖水为之沸腾,乡民深受其害,时有邢姓三女.名云鹤、月华、降圣,捕杀恶姣,四境得以安宁,后人建三姑祠,以志纪念。又云三姑各主沅湖、柘湖和淀湖,南宋嘉定七年(1212年),春,大旱,知县命主簿亲临三姑祠祭祀,不久大雨滂沱,鱼跃蛙至,是年丰稔,朝廷乃赐名“会灵”。 ![]() 元初,白莲堂升格成寺,即“普光王寺”。这时的普光王寺与庐山东林寺善法堂一脉相承,有“碧淀水通庐阜水”的美誉。至成宗大德年间,白莲堂忏堂遍布大江南北,呈现出“千枝万叶遍乾坤”的盛况。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信众假借白莲堂之名建立白莲教,白莲教具有很浓的反抗官府的色彩,经常组织反元活动,也遭到元朝朝廷的一再镇压,普光王寺也为此几经废、建。元末白莲教发展到顶峰,为明朝建立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至明末,白莲教又开始折腾,小至上海小刀会运动,大至太平天国运动与白莲教都有渊源。至民国初,白莲教终于偃旗息鼓,淀山上的普光王寺也逐渐荒废。 ![]() 明代任礼部尚书的陆树声有《淀山十景序》称:“淀山形如负鳌,上有浮屠”,名“鳌峰塔”,塔旁小山上筑“明极亭”。山上普光寺两侧为白色窗棂的粉墙小屋,称“一色轩”。堂屋后为“彻见阁”。山麓有一石,相传西域高僧取经时,涉水堕石,故名“回径石”。山前一桥架水上,名“龙渊桥”,山后有一岩洞,深邃曲折,乡人名为“龙洞”。有泉水经洞倾泻而下,注入“白莲池”。一潭碧水,清澈见底,煮茶品茗,则甘冽可口。相传,南宋末期,有昆山的一位禅师,看中淀山的灵气,并借用白莲池名,以佛教的弥勒教为教义,创建“白莲堂”,并发展迅速。 ![]() 解放初,淀山上仅存一座小庙和断墙残壁。在“深挖洞、广积粮”的那个年代,淀山仅有十几米的山头被彻底铲平,用钢筋混凝土建了许多仓库,在仓库外填上土,种上树,又恢复了十几米的海拔。原来的淀山十景,仅有通灵泉和白莲池还在,其他八景已难觅踪迹现在淀山,有“护山河”环绕,有围墙电网包围,有铁门、铁马守卫,常人已无法一见其真面目。 ![]() 淀山赞美诗 ![]() 淀山和淀山湖山水相依,水天一色,风光秀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篇予以赞美. 南宋诗人许尚曾有诗《淀山》:殿阁辉金碧,遐观足画图。维舟一登览,疑陟小方壶。 清代邑人名医金弔曾有诗《登淀山有怀》:桃柳盈庄麦满畴,鸟声喧处晓烟收。群峰岚气浮天外,一片湖光出树头。老我敛遐成独眺,忆君把臂话同游。春风不为吹愁去,倚遍高冈百尺楼。 清代王昶曾有诗《雨后登淀山望薛淀湖》:晨飚振微寒,晓雨豁新霁。言访一拳出,绿涯泊兰枻。 近代南社诗人王大觉亦有诗《登淀山》:梵唱空山寂寂天,几时唤起洞龙眠。红墙古寺低残照,黄叶寒林锁晚烟。静听潮声三泖外,平分秋色九峰边。数行飞雁欹斜势,倒映波心绿不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