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华 2024年6月19日 【旧文重发】的说明 2015年《慈溪史志》编辑部向我约稿,希望我能书写关于我家族先贤的文章。 父亲(胡德玄,观海卫胡氏20世)、德祺叔领导并提供家族内口头回忆资料、绍庭族兄(观海卫胡氏21世、胡浚康嫡曾孙)和我一起收集、核查、整理资料,以《清末民初观海卫胡氏现代教育第一人胡浚康》为文章名,以我的网名“观海卫木兰”为第一人称成稿。2016年1月20日递交《慈溪史志》编辑部,由编辑部审查修改后,刊登于《慈溪史志》1996年第三期。《慈溪史志》为慈溪市政府机关刊物,要求用笔名或本名发表。为了对历史负责,父兄认为以执笔者胡绍华实名发表为妥,并嘱咐我要对此事负责到底。虽然文章署名为胡绍华,但是此文确实是观海卫胡氏两代后人四人之作品,特此说明。 书写《清末民初观海卫胡氏现代教育第一人胡浚康》所收集的部分资料,2019年作为纪念胡浚康诞辰145周年,曾在观海卫木兰新浪博客和胡氏宗亲网上公开发表过。 今年是胡浚康(字可庄,观海卫胡氏胡得玉18世,胡衡4世)诞辰150周年,重发《清末民初观海卫胡氏现代教育第一人胡浚康》及其相关资料。不仅是表达家族后人对于为观海卫胡氏现代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浚康公的敬意,也希望对于学术界研究清末民初的翻译史、教育史能有点参考作用。 《清末民初观海卫胡氏现代教育第一人胡浚康》 胡绍华 2016年2月10日 2009年春,慈溪市观海卫镇三官殿街一座建于清朝的胡家老屋,一度被误认为是明代抗倭名将胡守仁的故居。2015年4月出版的《慈溪市志》认定了该宗族的始迁祖是明洪武间迁自山东金乡的正千户胡得玉,即为卫东村胡氏。 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载,胡衡(字竹溪)为得玉十五世,经商致富后于清咸丰十年(1860)捐置水乡课地四百亩,创办胡氏家塾。光绪八年(1882)胡衡之孙承先、承基、承宣、承祚、承镛又助地九十二亩,购置观海卫北门民房,成为胡氏尚义堂经塾。光绪二十年,改办为新式小学“安定学堂”。《慈溪县志》内的四段文字记载与族内口传家史完全一致,由此断定,三官殿胡氏(俗称新胡家)是卫东村胡氏的一个分支。 在创办胡氏家塾之前,胡衡在三官殿街建造了老屋。前堂匾上的“耕读”两字,是家族的家训。为了定量地解析家族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笔者父亲(胡德玄,胡衡六世)的回忆,对晚清民初族人受教育的情况简述如下。(因历史原因,女性资料不全,仅为男性资料。) 家族有自己的家塾和学校,适龄儿童免费接受教育。 胡衡三世(上述五位孙子),举人一人,秀才一人。 胡衡四世,男性十八人。举人一人,秀才补廪一人,海外留学三人,国内大学一人,秀才、举人和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3.3%。 胡衡五世,男性四十八人(其中未成年五人),海外留学七人,国内大学七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2.6%。 胡浚康(字可庄,胡衡四世),是家族中开始接受现代教育的第一人,从事现代教育的第一人,也是早年宁波报纸上刊载过的著名翻译家。如今,胡浚康似乎被人们遗忘了,甚至被错写为四房某后人的曾祖父,还被误写成帮助过蒋介石了。 族内无完整文字资料留存,我把从史料中找到的一些碎片拼接起来,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胡浚康。 1874年1月1日胡浚康生于三官殿街的老屋,是五房承镛之三子。成年时,胡衡四世已有十八人,老屋住不下了,部分族人在别处建房或购房。胡浚康婚后安家于鸣鹤场,先在上海求学、工作,后在浙江、北京工作,老后定居上海,1945年1月3日去世。 胡浚康的早期教育,是在耕读世家的家塾里接受了传统的中式教育。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始,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新的观念涌入中国,也影响了这个家族。胡浚康开始了一条与其父兄不同的道路,1889年15岁进入圣约翰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 圣约翰大学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1879年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为圣约翰书院,后改为圣约翰大学。被称为“东方哈佛”。1952年,该校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原以为现在不可能找到胡浚康的资料,出乎意料的是,在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圣约翰大学的原始资料里,都写有“1895年首次之毕业生三人(胡浚康、曹福根、吴仁之)”。在以后的关于圣约翰的资料里,都会写到这三位首届毕业生的名字,学号是001的胡浚康列于首位。 当时,他们是西学科毕业生。那是“西学东渐”的年代的西学,主要指“历算之学”与“格致之理”。“历算之学”包括天文、历算等学;“格致之理”包括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舆地学(地理学的古称)等。1896年圣约翰才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1911年后就没有西学科的毕业生了。从“该校成立时,仅学生七十人耳,阅六年始有首次之毕业生三人”的记载,可以推想胡浚康这六年全用英语接受西学教育的学习生涯之艰辛。 另两位毕业生后去欧美学理工科,之后的西学科毕业生多在圣约翰继续学医科、文科,或去海外留学,也有在国内就职。根据家族对于教育的重视和经济实力,胡浚康可去海外留学,其胞弟、族侄日后先后留洋,他却选择了“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成为家族的首位新式教育的教师。 1929年出版的《圣约翰大学五十年简史(1879—1929)》记载:“五十年毕业者共计七百八十人。教育事业二百人;商界二百人;医学界八十人;政界一百人;……观此可知同学在各方面工作之广大,若言其实在状况,则不得不举出若干姓名,以为佐证。教育方面……胡浚康之于浙江高等师范学校……皆其彰彰较著者也。” 1896年,国人自力创办第一所新式中学——上海私立南洋中学,胡浚康为唯一首任西学教习。在《历届教员一览表》里,胡可庄排在第一位。 胡浚康曾任杭州求是书院首任华人总教习。 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后为浙江高等学堂,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曾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即校长)孙智敏编、蔣絅裳撰的《浙江高等学堂年谱》里记载着,“先时开办时,延聘育英书院美教士王令赓为正教习,担任英文理化等科;旋因兼课为难辞职,改聘圣约翰毕业、宁波胡可庄(浚康)继之。” 曾任求是书院教员、浙江高等学堂副理的项兰生在《项兰生年谱》里记载,“1898年9月,……总教习王令赓以基督教中不允兼外职,改聘甬人胡可庄浚康任理化教课,胡为圣约翰毕业。学问切实,讲解亦佳,远胜王教士。” 蔡元培1899年日记里记载:“四月十三日,……冒雨至求是书院,晤胡教习浚康,字可庄,导观化学房及藏书室,八星仪及三百倍显微镜皆佳,闻购之美人,各费八十银,如日本所制,其值损半云。” 《陈布雷回忆录》里记载着,1909年于浙江高等学校,胡可庄授其英文;1906年在宁波府中学堂,胡可庄授其英文。 胡浚康在浙江高等师范学校的资料,尚未找到。 上海市档案馆里保存的圣约翰大学的校友资料,记载着“001胡浚康Hu Chung-Kang Teaching Beiping”。 在上海只找到了一些北京大学的资料,内有1917年胡浚康任教的记录。在《李大钊史事宗录(1889-1927)》记载,北京教育界索薪运动中,1921年胡可庄作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的代表,出席北京国立专门以上各校教职员代表会议。据父辈的口传资料,胡浚康曾在北京的多个学校任教,以燕京大学的工资为最高。 西学翻译对中国科技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胡浚康为清末早期翻译家之一。外国农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是始于1895年5月创办的《农学报》,农学报发行后,各地政府机构多以公费订阅。可以找到的《农学报》目录里有多篇胡浚康译自欧美的文章。在卢嘉锡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里记载着胡浚康等四人为《农学报》欧美部分的译者(境外研究者误将胡浚康写成日语翻译,有些资料以讹传讹)。 根据《农学报》编撰出版的《农学丛书》,从1899年至1906年共出了七集,累计82册。《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对《农学丛书》各集内容有分析统计,并列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集20册的篇目。其中第11册里有《厩肥篇》,(美)啤耳撰,胡浚康译;第13册里有《风车图说》,(美)风车公司撰,胡浚康译。 在清朝廷1905年宣布“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或许受胡浚康的影响,其胞弟、族弟、族侄十人开始陆续走出国门留学,十一人去北大、圣约翰等名校就学。 《浙江教育史》记载:“19世纪90年代,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新式学堂率先在浙江各地成立。成立时间较早的有……1894年慈溪县观海卫胡氏尚义堂经塾改办的安定学堂,…”那正是胡浚康在圣约翰接受西学教育的后期。安定学堂除教授传统的儒学外,设有算学、英语、乡土史理、美术、唱歌、体操、劳作等科目。重视体育教育,开运动会等,或许也是与圣约翰重视体育教育有关。从史料记载的1896年在南洋中学对于新式教育的实践,可以推想或许胡浚康把圣约翰的西学也搬到观海卫家族学校来了。 家父1923年出生于观海卫三官殿老屋,三十年代是安定学校的学生。他记得寒暑假胡浚康必定回故乡,虽安家于鸣鹤场,每次总回三官殿老屋住上十多天。那时,父亲是不知道所尊敬的阿康公公,与校长、老师说了什么。后听当教师的爷爷说,从家塾到学校以及后来,胡浚康、胡浚济是作为校董的代表领导和管理学校的。1899年某族人经商急需资金,胡浚康以得到的译书稿费倾囊相助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胡浚康的四弟早逝后,他管理着四弟家的经济和儿孙的教育。可见,对于家族,胡浚康一直是承担着自己的责任。或许通过安定学校,胡浚康影响了家族的几代人,影响了家乡的教育和民风。 胡浚康,是数学教育家胡浚济的胞兄,是文字学家胡吉宣的父亲,是“铁军不老松”胡修亚的祖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胡绍庭的曾祖父。 相关文章 1、【旧文重发】胡浚康在圣约翰大学的史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19/22/42161630_1126644684.shtml 2、【旧文重发】胡浚康在南洋中学的史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0/21/42161630_1126728245.shtml 3、【旧文重发】胡浚康从事翻译的史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1/17/42161630_1126794610.shtml 4、【旧文重发】纠错!胡浚康不是东文学社的学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2/22/42161630_1126893997.shtml 5、【旧文重发】胡浚康在求是书院的史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3/22/42161630_1126968756.shtml 6、【旧文重发】胡浚康在北京大学任职情况的补充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4/22/42161630_1127055418.shtml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