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号发了一篇老早买米的文章,里面提到一句老话:“洋籼米,涨性好”。 就有读者留言,希望展开说说。 其实,这句话实在是展大不开的。 反正今朝又是落雨天,老早在乡下头,落雨天不出工,我们称之为“外国礼拜天”,就是迓在屋里嘎讪无、吃牛皮的。 首先,先来讲讲洋籼米的洋。 洋籼米那么难吃,居然还以“洋”字打头,侬讲气人不气人。 不过,最早上海滩上的籼米就是从国外来的。 据家父讲,主要来自泰国。也有讲来自越南、缅甸的。 有人要问了,泰、越、缅三国,洋在哪里了? 老底子讲起来,有西洋、有东洋,还有南洋了呢。 历史上,六次衣冠南渡。蜷居闽粤的汉人,又活不下去了,只好走南洋;或惹了官非,则逃南洋。 赛过山东人闯关东,意思差不多。 到南洋发大财的人有的是。越南、印尼,都曾十分天下占其九。 走南洋亦海归。《红色娘子军》里的洪常青就假扮南洋富豪骗过了南霸天,这叫洋豪骗土豪。 现在有很多人可能从来没吃过洋籼米饭吧。 洋籼米其实比粳米(亦即大米)要香,但吃口糙硬,没啥黏性,宁波人讲法,“散淘淘”。炒蛋炒饭倒是便当,用不着撅碎“饭堛头”。 除了上述,洋籼米最大的特点,就是如题:涨性好。时髦讲法:出饭率高。 22吋钢錝镬子烧三斤米饭,粳米最多大半镬,洋籼米就可以涨到镬口了。 在粮食紧张的年代,洋籼米无疑是受欢迎的,家里吃口多,本就分不过来,洋籼米就可多大家分点。 小孩看到满碗的饭,总归是开心的。大人也就可以喘口气,不那么自责,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竟然也不能让全家吃饱。 不过,谁料到洋籼米涨性好也是假象,就像GDP一样,没有粳米当饱(或曰扛饱)。 中午吃四两粳米饭,下半日四点钟还没饿;吃半斤籼米饭,三点钟就饿了。 后来我去乡下种田,恰逢“农业学大寨”,以粮为纲,被迫与洋籼米打了好几年的交道。 本来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种单季稻,江西人叫“栽大禾”。以粮为纲了,就完全不讲客观规律,一律改种双季稻,即早禾晚禾。 水稻生长要在无霜期内才有保证,而江南无霜期在210-270天。我们那里是山区,平均气温低,无霜期只有240-250天。 粳米的生长期一般在140天,种两季显然不行,很多籼米品种生长期只要110天,齐巧轧进,于是,籼米就成了大力发展的品种。 为了充分利用不够长的无霜期,就产生了所谓的“双抢”。 即在大伏天里,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晚一天也不行,晚稻来不及成熟,就不是减产,而是绝收。 不管是插队、还是下乡劳动、五七干校,很多人都吃过“双抢”的苦,鸡叫做到鬼叫。 回头想想,不就多收成了一季洋籼米嘛。 老实讲,种粮的农民穷做穷,分口粮也只分粳米。籼米全部交公粮,当然还不够,还要再交一部分粳米。 所以,我去了乡下,才晓得,城里的籼米有得吃了。 还记得,有段辰光,杭州人特别不欢喜阿拉上海人,不过,一时头上也拿不出啥来比过上海人,就讲:“侬看,哼,伊拉上海人吃洋籼米”。 由此也可知,杭州人当年是不吃洋籼米的,好幸福。 等到我一圈兜转来,重做上海人,上海人已走过了温饱。 于是,那句“洋籼米,涨性好”不再是自我安慰,而成了一句调侃话。 调侃别人“洋籼米,涨性好”,可以有讲人家无端夸大事实的意思。 但更多时候,讲一个人“洋籼米,涨性好”,是讲他特别欢喜争论,北方叫“抬杠”,现在发展为“杠精”。 不过,最早上海人讲出口时,还是与人为善:“哦哟,侬洋籼米涨性好唻”,还是劝人息争的意思。 后来就越变越粗相:“侬做啥,算侬洋籼米,涨性好煞了。” 后来上海流行牌戏“大怪路子”,这句“洋籼米,涨性好”也被用进去了。 人家出一对3,你起手就一对J,旁人就要讲“洋籼米,涨性好”了。 不过,“大怪路子”嘛,就是要开自家的路子,断别人的路子。别人开两头路子,就是要涨涨伊。 所以,到后来,一边打一对J,一边自家讲,“索性抬抬高,弄弄大,洋籼米,涨性好呀”。 也有人不懂“大怪路子”,打不来,用一对J去拦自家人的两头路子。 那也要被骂:“侬做啥?算侬洋籼米涨性好啊?” 有关洋籼米顶顶出名的一句上海俚语就是:“侬吃个洋籼米,发啥糯米嗲啦”。 米家三兄弟,糯米粳米洋籼米,洋籼米当然最蹩脚,那还摆啥魁劲呢。 只可惜,现在大家都用不着买洋籼米吃了,再好的大米一个月也吃不了几斤。 而生活当中,还是处处可见“洋籼米”的倩影。 随随便便就“帅哥美女你真棒”,好像也有点洋籼米的味道吧。 正向的统计数字就不谈了,涨性好得不得哩个鸟。 更有甚者,无论公园里,还是酒桌上,讨论问题,不过三轮,就必有“洋籼米”跳出来。 即如前日,我写“买米”,写到“家母从来不上班”,竟也碰着“洋籼米”。 都晓得“那三年”始于1959年,那时候,上海家庭妇女不上班是常态啊,家母也没什么特别的。 后来没办法了,日子过不下去了,才去上班,只上了十几年就被我“顶替”了,这在上海也很常态啊。 偏要问一声:“你妈到底上不上班”。 我只好答:“哦哟,侬洋籼米涨性好唻”。
|
|
来自: 昵称Ha3PDtiL > 《了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