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5 五脏与形体官窍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6-24 发布于甘肃

第五节 五脏与形体官窍

“有诸内而形之于外”,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个体现,意思是说体内的变化可以在体表及外在的活动表现出来。

古代名医扁鹊看到蔡桓公,即指出他患有疾病,就是通过他外在的变化而推断出来的。那么,我们在体外可以通过观察哪些变化,从而判断五脏的病变呢?五官九窍主要指头面部五个器官,即鼻、目、口、舌、耳,这五个器官共有七个孔窍,

习惯上称为五官七窍。另外,前阴和后阴亦称为窍,所以又有九窍的说法。五脏六腑居于体内,五官九窍在头面、体表,但脏腑与官窍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每一个官窍均与某一特定脏腑相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在病理上,他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五官九窍分别主管机体的听觉、视觉、味觉,他们的功能发生改变,同时反映内部脏腑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如此,每一脏在体表的表现各有其特殊性。

身体的外周及四肢均由皮、肉、筋、骨、脉五部分组成,这五部分又称为五体,五体有着不同的功能,分别与五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内的液体成份有汗、泪、涎、涕、唾等,称为五液,由不同的人体器官组织所分泌,与五脏的功能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还有五个部位能够反映各脏器的旺衰情况,分别是面、爪、毛、发、唇。

一、心与舌、脉、汗、面

图片

1.开窍于舌

食物有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味道,如橘子吃起来带有酸味和甜味,辣椒吃起来是辣的等,这些不同的味道是由舌头所区分出来的。我们日常在交流的时候要说话,说话也要用到舌头,随着舌头的伸缩卷屈,发出各种声音,若说某人是“三寸不烂之舌”,则指他能言善辩。舌的这两个功能的正常与否,与心的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代医家认为舌与心通过经络相连。在正常情况下,舌体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心情愉快则食能知味,反之心情不畅,则食不知其味。如果舌的形态、颜色发生了改变,表明心可能发生了病变。在我们紧张时,说话总是结结巴巴或语无伦次,这就是心神受扰的表现。故有“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之说。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与脉,通过血管相连,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闭的循环系统,全身的血管均与心相通,血液就在这个密闭的管道中不停地流动。而面部的血管极为丰富,且面部的皮肤较薄,故而色泽易于显露。心的功能正常情况下,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发生病变,气血受损,常在面部有所表现。心血瘀滞的病人可见面色晦滞,或面部呈青紫色。还可以通过脉管搏动的变化测知心的功能强弱,心血盛衰。若脉搏跳动不齐,无力,说明心气血亏虚。故说“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在液为汗

汗,就是从汗孔排出的液体,因汗是由津液经阳气的蒸腾后转化而来,而津液又是血的组成部分,血和津液又同出一源——由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所转化,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说法,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即心在液为汗。出汗过多,则人会心慌无力,如在炎热的夏季,运动稍多,则汗出如雨,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份,就会出现心悸、疲乏无力。精神紧张或受惊的时候,也会出冷汗。

二、肝与目、筋、泪、爪

1.开窍于目

眼睛是观察世界的窗口,中医称之为“精明”,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视觉器官。眼睛的变化与肝脏的功能有关,视力的好坏依赖于肝功能的正常发挥和肝脏所产生物质的濡养,眼睛之所以能够正常的自由运转,主要是靠肝内阴液的濡养。肝是明目的源泉。如果肝功能受到抑制,分泌的血液和阴津减少,自然使眼睛得不到滋养,感到干涩、不舒适等,所以说“肝开窍于目”。肝功能受损,就会影响到眼睛,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

图片

2.在体合筋

筋就是指筋膜,是依附于骨而在关节汇聚,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等,也就是常说的大筋。筋有连接和约束骨节,主司运动,保护内脏等功能。筋和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控制四肢、关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中医学认为,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故有“肝主筋”之说。如肝脏藏血液充盈,筋得以养,则运动有力而灵活;

如肝的气血衰少,筋膜失养,则筋不健。也就是说肢体运动的能量来源,全赖于肝的藏血充足和调节血量的作用。从筋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可以反映肝功能的盛衰,若肝的气血衰少,筋膜失于濡养,则表现为筋力不健——疲劳,而疲劳为肝病最灵敏的反映,对肝病具有独特的预报意义。肝病的时候会引起抽筋,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

3.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从眼睛中流出,故有“肝在液为泪”之称。

眼泪有清洁濡润眼睛、保护眼睛的功能。泪液濡润眼睛,而不溢出眼外,但在异物侵入眼睛的时候,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睛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的分泌异常,如因长时间盯着某物看时(看电视、看电脑等),肝的阴血不足时可见两目干涩,在极度哀伤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图片

4.其华在爪

爪,即爪甲,包括手指甲和脚趾甲,中医认为是筋的延续所生,故称“爪为筋之余”。筋与爪均为肝所主,依赖肝血的滋养。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如肝血充足,则指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指甲软薄,干枯没有光泽,甚则变形,脆而易裂。

三、脾与口、肌肉、涎、唇

1.开窍于口

口是饮食进入人体的第一关,也是饮食消化的第一步。我们对某种食物吃得多与少,往往与食物的味道有关,而口味与食欲往往与脾的生理功能有关。食物进入口中后,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和进食的环境等,都能形成条件反射,引起唾液的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等可以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感受到食物各种各样的味道

图片

脾的功能正常,则唾液分泌的质和量正常,口味正常,食欲好;如果脾的功能失常,则唾液分泌的质与量均会发生异常,食欲和口味也会受到影响。

“脾虚”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下降,就出现食而无味,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脾”的功能与口腔消化的关系。在梅雨季节时,人们除了觉得身体黏腻不舒适以外,还会经常有嘴巴里发甜、发黏的感觉,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这就是因为脾的功能虚弱,不能化解外在的湿邪所引起的。因此有“脾开窍于口”之说。

图片

●脾胃功能正常,则营养物质充盈,肌肉丰满而壮实

图片

●脾胃功能失常,长期饮食不佳或便溏,日久可见肌肉瘦削松软,胳膊腿均会变细,没有力气,甚则无力活动,不听使唤

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丰满发达的肌肉是体格壮实的表现,肌肉要丰满发达,就需要营养物质的充养,而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是由脾的运化功能所提供的,所以脾能充养肌肉、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肉能否丰满发达壮实,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胃功能正常,

则营养物质充盈,肌肉丰满而壮实。如功能失常,长期饮食不佳或便溏,日久可见肌肉瘦削松软,胳膊腿均会变细,没有力气,甚则无力活动,不听使唤。很多慢性病,特别是脾胃病患者,都可以见到身体逐渐消瘦。故说“脾在体合肌肉”。

四肢又称“四末”,末就是树梢的意思,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尤如树梢一样。四肢活动和肌肉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活动则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又从哪里来呢?也是来自于脾主运化所吸收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

所以,脾气健运,营养物质充足,则四肢肌肉丰满,活动轻快而有力。若脾虚,运化功能失常,营养物质不足以充养肌肉四肢,则四肢肌肉失养,肌肉松软,四肢无力,甚则产生痿证(下肢软弱无力,甚则不能行走的病症)。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说。

3.在液为涎

涎是口腔分泌的唾液中清稀的部分,俗称口水。《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脾为涎”,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故说脾在液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进食时分泌增多,以湿润食物,初步消化食物,并利于吞咽食物。不进食时涎液分泌后常吞咽入胃,一般不溢于口外。

若溢出口外,或因分泌量过多,如小儿流口水;或因口腔与吞咽功能障碍,如中风患者常口出涎液,临床常称之为脾胃不和。

4.其华在唇

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将脾与唇联系起来,认为其华在唇,这是因为脾主口,唇、口紧相连,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反映了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化好的人,其唇色则红润,而脾胃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则口唇色淡,甚或苍白。

图片

●食物进入口中后,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和进食的环境等,都能形成条件反射,引起唾液的分泌

图片

●食欲与脾的生理功能有关,脾的功能正常,则唾液分泌的质和量正常,口味正常,食欲好;如果脾的功能失常,则唾液分泌的质与量均会发生异常,食欲和口味也会受到影响

四、肾与耳、二阴、骨、唾、发

1.开窍为耳,主二阴

悠扬的琴声、动听的歌声、春天的百鸟鸣叫、人的说话声,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是通过耳朵我们才听得到,分得清。

耳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听觉是否灵敏,中医认为与肾中所藏精气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肾的功能正常,则耳朵听觉灵敏,反之,则听力下降,甚则出现耳鸣耳聋。临床观察发现,肾脏出现病变时,耳朵的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肾脏若出现实质的病变时,就会出现耳朵嗡嗡响的症状。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亦证实中医辨证有肾虚表现的人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采用补肾的方法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年人的听力每多减退,俗称耳背,这就是肾中精气自然衰竭的一种表现,所以说“肾开窍于耳”。

图片

二阴指前阴、后阴。前阴是排尿、生殖的器官,后阴为肛门——排泄粪便的通道。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须依赖肾的功能才能顺利排出体外,如果肾有病变,就会出现小便少、小便痛、甚则小便排出不受控制等症状。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肾精不足或肾阳虚衰,可引起男子的阳痿、早泄、遗精,女性的白带过多、不孕等生殖功能的病变。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功能,但也与肾有关。若肾阳不足,脾失温煦,可致水液不能被吸收,随着食物残渣进入大肠,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而出现大便溏薄,甚则泄泻;若肾阴不足,肠道缺乏水液的滋润,大便干结,临床可见大便干燥秘结,老年人的便秘多为这个原因。

图片

●中老年人,肾气衰退,肾精不足,骨骼就慢慢变脆,很容易骨折

2.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人体的外形是依靠骨骼及依附于骨骼的软组织支撑的,从而不至于成为爬行的软体动物,同时骨骼还在心脏等器官的周围形成防护罩,保护体内器官不被碰撞受伤。

人的身高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的,这主要与骨的生长有关,骨的生长是依赖于肾精的充盈与否,如在青春期,肾精逐渐充盛,就使得孩童迅速成长为少年,骨骼也发生变化,就如在《内经》中所说的女子在二十一岁、男子二十四岁左右身体骨骼停止增长。故说“肾在体为骨”。肾精充盈与否影响骨的生长发育,人从幼年到青壮年,由于肾中精气逐渐充盛,促进了骨的生长发育,使骨骼日益强壮;中年至老年以后则肾中精气衰退,因而骨骼就变得脆弱,易碎,很容易骨折。如肾精不足,则骨的生长缓慢,不够坚硬,如小孩的软骨病、佝偻病,均认为是肾虚不能主骨所致。

骨中有骨髓,全身的髓又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古代医家认为它们是一类物质,统称为髓。骨髓的生长也依赖于肾精的充盛。脊髓沿着脊椎向上与大脑相通,所以称脑为“髓海”。它们功能的正常与肾中精气的充盛是密切相关的。

肾中精气充盈,大脑的发育就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失养,就导致髓海不足,出现耳鸣、眩晕等症状。

嘴里的牙齿是身体上除骨之外的另一种坚硬的物质,牙齿主要组成成分与骨基本相同——钙质,齿与骨是同出一源,所以有“齿为骨之余”的说法。如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老年人的牙齿易于松动脱落,同时伴有全身的骨质疏松,都与肾中精气渐衰不足有关。

图片

图片

●青壮年时期,精血充盈,则毛发茂密而有光泽;老年人精血多虚衰,毛发易于脱落,枯槁发白

3.在液为唾

唾与涎一样也是口中的津液,但它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中医认为唾为肾中精气所化,十分珍贵,并称之为“金津玉液”,吞咽下去可以滋养肾中精气,强壮身体。所以说肾“在液为唾”。肾虚,阳气不足,不能蒸腾气化水饮,则向上溢出于口齿,导致肾虚多唾。

4.其华在发

一头浓密乌黑的头发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而头发的生长与润泽与我们的身体状态密切相关,尤与精血的充盛有关。主藏精,所以头发生长、脱落、荣泽与枯槁均与肾相关。如青壮年时期,精血充盈,则毛发茂密而有光泽;老年人精血多虚衰,毛发易于脱落,枯槁发白。临床所见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者,与肾中精气不足和血虚有关。牙齿、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所以《内经》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五、肺与鼻、皮、涕、毛

图片

1.开窍于鼻

鼻子位于面部的中央,它有两个鼻孔,鼻孔即是肺与外界相连的开口,也是气体进出人体的通道。人可以闻到玫瑰花的芳香、松树的清香、食物的香味及腐败食物的臭味,这也是鼻子的功能。鼻子具有通气和嗅觉的作用。当患有重感冒时,你就会觉得鼻子如有东西堵着一般,通气不畅,不得不张口呼吸,而且分不清气味的香与臭,故说“肺开窍于鼻”。只有肺与鼻的通气顺畅,呼吸调匀,嗅觉才会正常。在日常生活中,常把鼻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病变的依据之一。

2.在体合皮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全身最外层的组织,为一身之表。除了鼻子和嘴巴具有呼吸功能以外,我们的皮肤也具有呼吸功能。皮肤通过汗孔进行呼吸,还通过出汗进行散热,调节体温,排出体内的废物。故中医把汗孔称为“气门”,即指皮肤通过汗孔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

当空气中湿度高的时候,如梅雨季节,汗孔闭塞,皮肤呼吸不畅,从而导致人有憋闷感;而秋高气爽的季节,皮肤呼吸通畅,则会感到心旷神怡。故“肺在体合皮”。

3.肺在液为涕

涕由鼻腔黏膜分泌,正常情况下,鼻涕起润泽鼻窍的作用而不会流出来。若肺受到寒冷刺激,则鼻流清水涕;肺有热则鼻涕黄而黏稠;肺燥则鼻干,如秋天干燥季节,则感鼻腔干燥。

4.其华在毛

皮肤的致密、毫毛的生长均与肺的功能有关,肺通过宣发的功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体表以滋养皮毛,如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毛发光泽,汗液排泄适中;如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和输精于表,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低下,则可见皮毛憔悴枯槁,或多汗,并易于感冒,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肺“其华在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