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神明的食粮圣地 2024-06-25 发布于河北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唐代王冰在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已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现在所见到的这两篇同名文章,是后人补入的,并非《素问》原文。所以将它附于书末,供读者参考。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了运气失常产生各种疫病及其针刺方法,所以叫做“刺法论”。

【原文】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1]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1]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冲[1]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1]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1]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

 [2]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2]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2]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2]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2]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提要】 本段论述左右间气升降失常导致气交反常而成为疫病之气,致人发病的时间和针刺俞穴。

【注释】 [1]天柱、天蓬、天冲、天英、天芮:是金、水、木、火、土五星的别名。天柱,金正之宫;天蓬,水正之宫;天冲,木正之宫;天英,火正之宫;天芮,土星之应宫。

[2]地皛、地玄、地苍、地彤、地阜:也是金、水、木、火、土五星的别名。地皛,西方金司;地玄,北方水司;地苍,东方木司;地彤,南方火司;地阜,中央土司。

【白话解】 黄帝问道:客气的左右间气,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升降之气交发生异常变化,就可以成为暴烈的邪气,而使人生病,这个道理我已经知道了。然而用什么办法能够预防之,以挽救人们的生命呢?岐伯再次行礼后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很高明啊!我听老师讲过,既要懂得天地间六气变化的规律,又要全面掌握针刺的方法,如此才能制伏邪气,扶助运气,补助虚弱之气,保全真气,泻去亢胜之气,而祛除余邪,以解除民众的疾苦。

黄帝说:我希望详尽地了解这方面的道理。岐伯说:六气应当升而不得升时,就会变成严重的灾害。其情况如下:厥阴风木应从在泉之右间上升为司天之左间,这时如果金气过胜,则木气被压抑,木气郁则必然发生灾害。但木郁之气必须等到本气当位之时才发作。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针刺足厥阴经的井穴“大敦”,以泻去木郁之气。

少阴君火应从在泉之右间上升为司天之左间,这时如果寒水之气过胜,则火气被压抑,火气郁则必然发生灾害。但火郁之气必须等到火气当位之时才能发作。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君火还是相火,被郁而发作,都应当针刺心包络手厥阴经的荥穴“劳宫”,以泻去火郁之气。太阴湿土之气应从在泉之右间上升为司天之左间,这时如果风木之气过胜,则土气被压抑,土气郁必然发生灾害。但土郁之气必须等到土气当位之时才能发作。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针刺足太阴经的输穴“太白”,以泻去土郁之气。阳明燥金之气应从在泉之右间上升为司天之左间,这时如果火气过胜,则金气被压抑,金气郁必然发生灾害。但金郁之气必须等到金气当位之时才能发作。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针刺手太阴经的经穴“经渠”,以泻去金郁之气。

太阳寒水之气应从在泉之右间上升为司天之左间,这时如果土气过胜,则寒水之气被压抑,水气郁必然发生灾害。但水郁之气必须等到水气当位之时才能发作。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针刺足少阴经的合穴“阴谷”,以泻去水郁之气。

黄帝说:间气当升不升成为郁气为害,可以预防;那么间气应降而不能降成为灾害,是否也可以预防呢?岐伯说:既然明白了升的道理,当然也可以懂得下降的规律。间气升降失常所致的疾病都是可以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厥阴风木之气应从司天之右间下降为在泉之左间,如果金气过胜,木气被阻抑,郁而不得下降,就不能进入正常的位置。木气成为郁气,必须等到郁气散去,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气应降而不得降被郁阻而成为灾害,其暴烈的程度,和应升不升郁气待时而发作的情况类似,只是应降不得降形成郁气的过程更快。要预防木气郁所引起的疾病,就应当泻其亢胜的金气,针刺手太阴经的井穴“少商”、手阳明经的合穴“曲池”。

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之气应从司天之右间下降为在泉之左间,如果水气过胜,火气被阻抑,欲降而不得降,不能进入正常的位置。火气就成为郁气,必须等到郁气散去,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要预防火郁引起的疾病,应当泻去亢胜的水气,就能解散火郁之气,可以针刺足少阴经的井穴“涌泉”、足太阳经的合穴“委中”。

太阴湿土之气应从司天之右间下降为在泉之左间,如果风木之气过胜,土气被阻抑,欲降而不得降,不能进入正常的位置。土气被阻成为郁气,必须等到郁气散去,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要预防土郁引起的疾病,应当泻去亢胜的木气,就能够发散土郁之气,可以针刺足厥阴经的井穴“大敦”、足少阳经的合穴“阳陵泉”。

阳明燥金之气应从司天之右间下降为在泉之左间,如果火气过胜,金气被阻塞抑郁,欲降而不得降,不能进入正常的位置。金气被阻成为郁气,必须等到郁气散去,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要预防金气郁所引起的疾病,泻去亢胜的火气就能够发散被郁的金气,可以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中冲”、手少阳经的合穴“天井”。

太阳寒水之气应从司天之右间下降为在泉之左间,如果土气过胜,水气被阻塞抑郁,欲降而不得降,不能进入正常的位置。水气被阻成为郁气,必须等到郁气散去,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要预防水郁引起疾病,泻去亢胜的土气,就能够发散被郁的水气,可以针刺足太阴经的井穴“隐白”、足阳明经的合穴“足三里”。

【原文】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1]。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2]。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年,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提要】 本段论述由于上一年岁气有余而不退位,继续发挥主持气化的作用,使当年的司天、在泉之气不能迁居到正位上,因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可以针刺相应的穴位来防治。

【注释】 [1]所流:流,作“溜”,义同。所流,即荥穴。

[2]所入:就是合穴。

【白话解】 黄帝说:五运的循环有太过有不及,因而气至有先有后,并且与六气的上下升降有承接和阻抑的关系,我想了解这种情况下引起的疾病应该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应按照六气生化关系来治疗。气太过的要用泻法,气不足的要用补法。具体地说,泻法就是根据六气升降的次序,抑制亢胜之气,通过调节五运生化之源来制服郁气,使它散解;补法就是扶助五运气化,避免虚邪的侵袭。这种补泻方法,来源于《玄珠密语》一书。黄帝问道:对于六气为间气时升降失常所引起疾病的针刺防治方法,我已经知道了要领。想再听听以下的事情:司天之气不能迁居到正常位置,使它所主持的气化不能进行,致使万物生化失去正常规律,民众也因此生病,请问能否在未病之前预先祛除灾害,来拯救人们呢?希望你讲讲这方面的问题。岐伯再次行礼后说:你问得真全面啊!提出了最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圣人仁慈怜悯之心,为了拯救民众的疾苦,我一定详尽地叙述这些道理,把其中深奥精微的地方都讲解清楚。

上一年司天的太阳寒水继续发挥主持气化的作用,那么当年司天的厥阴风木就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上。厥阴不能迁居到正常位置,木气就被郁塞于上,应当泻足厥阴经的荥穴“行间”。

上一年司天的厥阴风木继续发挥主持气化的作用,那么当年司天的少阴君火就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上。少阴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火气就被郁塞于上,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劳宫”。

上一年司天的少阴君火继续发挥主持气化的作用,那么当年司天的太阴湿土就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上。太阴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土气就被郁塞于上,应当针刺足太阴经的荥穴“大都”。

上一年司天的太阴湿土继续发挥主持气化的作用,那么当年司天的少阳相火就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上。少阳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火气被闭塞而不通,应当针刺手少阳经的荥穴“液门”。

上一年司天的少阳相火继续发挥主持气化的作用,那么当年司天的阳明燥金就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上。阳明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金气就被阻塞于上,应当针刺手太阴经的荥穴“鱼际”。

上一年司天的阳明燥金继续发挥主持气化的作用,那么当年司天的太阳寒水,就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上。太阳不能迁居到正常的位置,则水气更加郁塞,应当针刺足少阴经的荥穴“然谷”。黄帝说:因上一年司天之气主持气化,使当年司天之气不能进入正常位置,我已经明白了它的针刺要点。请再告诉我不退位的问题,怎样折服有余之气,使它不会因为太过而造成灾害,您能帮助我弄清这个问题吗?岐伯说:如果上一年司天之气太过而有余,延长了主持气化作用的时间,这就叫不退位。如此必然导致在泉之气也不能退位到右间,而当年的司天之气就不能适时迁居到正位上,上一年之气仍旧发挥作用,情况如下:若巳年、亥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厥阴风木之气不按时退位,到了午年、子年风气仍然流行于天,布散着木气的生化作用,应当针刺足厥阴经的合穴“曲泉”。若子年、午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少阴君火之气不按时退位,到了丑年、未年热气仍然流行于天,火的余气继续发挥主持气化的作用,应当针刺手厥阴经的合穴“曲泽”。若丑年、未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太阴湿土之气不按时退位,到了寅年、申年湿气仍然流行于天,布散着雨气的生化作用,应当针刺足太阴经的合穴“阴陵泉”。若寅年、申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少阳相火之气不按时退位,到了卯年、酉年,热气仍然流行于天,布散着火气的生化作用,应当针刺手少阳经的合穴“天井”。若卯年、酉年司天的气数有余,阳明燥金之气不按时退位,到了辰年、戌年,金气仍然流行了天,布散着燥气的生化作用,应当针刺手太阴经的合穴“尺泽”。若辰年、戌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太阳寒水之气不按时退位,到了巳年、亥年,寒气仍然流行于天,布散着凛冽水气的生化作用,应当针刺足少阴经的合穴“阴谷”。所以说,司天、在泉之气出现异常变化,就会使人们生病;按上述方法进行针刺,就可以预先平定即将发生的疾病。

【原文】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1],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之同罚也。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静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等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尔。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当刺肺之俞。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提要】 本段论述由于运气失常,使司天在泉之气被阻窒之后三年左右,变为疫病之气,根据疫疠之病的性质,分别选用不同的穴位,用针刺补泻方法,加以防治。

【注释】 [1]刚柔二干:干,即天干。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阳干气刚,五运表现为太过;阴干气柔,五运表现为不及。所以叫“刚柔二干”。

【白话解】 黄帝问道:五运太过和不及之年,司天在泉之气不能按时退位、迁居正位,会造成司天在泉和中运之气都虚吗?如果给人们造成疾病,可以用什么方法平定呢?歧伯说:问得很深奥啊!让我来阐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司天、在泉之气逐年更迭迁移,如果运转失常,大约三年左右,就会酿成疫病之气流行,就是说,疫病的发生是有根源可寻的。能够找到疫病发生的根源,就有避免它发生的防治方法。假如甲子年,阳刚的司天之气与阴柔的在泉之气变化失常,司天之气不能按时迁居正位,那么在泉之气就孤独而亏虚。四时气候失去正常的规律,好像音乐中律吕阴阳失调一样,经过三年的错乱,就会有严重的疫气流行。要仔细地审察运气失常的轻重与浅深,在疫气即将发生之前,用针刺的方法来进行预防。甲年为土运太过,土能克水,而脾脏属土、肾脏属水。所以在土疫即将发生时,应先用补法针刺背部的肾俞穴,以固其根本;三天之后,可以再用泻法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太白”,以泻土气之郁。又如己卯年,己年为土运不及,若在泉之气不能及时迁居正位,那么司天之气就孤立而无配合,三年左右,就会发生土疠。防治土疠的针刺补泻方法,与甲子年司天失守引起土疫流行的方法相问。针刺之后,不可夜行和远行,在七日之内务必保持清静、素食。凡肾脏素有病的人,可在每天清晨寅时,面向南方而立,使精神安静,排除一切杂念,吸气后闭住气息而不立即呼出,仰颈作吞咽动作,连气一起咽下,如同吞咽很硬的东西一样,如此连续七遍,可咽入不少的舌下津液。假如丙寅年,阳刚的司天之气与阴柔的在泉之气变化失常,司天的少阳相火之气不得迁居正位,在泉的厥阴风木之气也不能独主气化。丙虽属阳干,主水运,但因司天为相火,所以水运也不表现为太过,就不能拘执常法来论治。司天之气虽有余,但因不得迁居正位,司天与在泉之气上下不相调和,就如音乐中律吕阴阳失调一样,经过三年左右的错乱,就会有严重的疫气流行。要仔细地审察运气失常的轻重及差异的大小。变异徐缓的,在三年以后发生疾病;变异严重的,在三年之内就会发生疾病。丙年为水运,而发生水疫,水能克火,所以容易伤害心脏,应当先刺背部的心俞穴,来补心气;五天之后,再针刺足少阴经的合穴“阴谷”,以泻水邪。又如辛巳年,在泉的少阳相火不能随司天之气而迁居正位,也叫做失守。如此则在泉与中运都虚弱,之后三年,也会发生水疠。其针刺补泻的防治方法,和上述丙寅年司天不得迁居正位形成水疫的方法相同。针刺完毕后,要十分谨慎,切不可过分喜乐而情欲过度,不注意这些禁忌,就会使正气再度耗散。要让病人静养七日,心情要安闲自在,不可过多地思虑。假如庚辰年,阳刚的司天之气与阴柔的在泉之气变化失常,在上的太阳寒水不得迁居正位,下面的在泉之气就失去配合。乙庚年为金运,若刚柔之气不相协调,上一年司天的阳明燥金之气不退位,而本年金运又提前到来,就会使司天在泉之气位置相错,称做失守。如同音乐中“姑洗”(阳律)、“林钟”(阴律)不相应,而使商音失调一样。经过这样的天气与运气变化失常,三年左右,就会发生较大规模的疫气流行。要仔细地审察运气失常的轻重及差异的大小,差异微小的疫气也微小,差异很大的疫气也严重。但不论差异大小,疫气都是三年左右到来。庚年为金运,故引起金疫,金能克木,所以金疫容易伤害肝脏,防治时应当先刺背部的肝俞穴,以补肝木;三天之后,再刺手太阴肺经的经穴“经渠”,以泻肺金。针刺完毕,要静神休养七天,一定不要发怒,发怒会使真气耗散。又如乙未年,司天、在泉之气失调而不得迁居正位。乙为阴干,运气到来的较晚,在泉之气不得迁居正位,而司天之气独胜主持气化,这也叫失守。如此三年左右,就会发生疠气,即金疠,它必须等到金运主岁之时,才会发生。要仔细审察在泉之气的差异,根据差异的大小,来判断疠气发生的迟速。凡是上述乙年和庚年,司天在泉刚柔失常引起的疫病之病,用针刺防治的方法都是相同的。肝脏之气需要保持和平,不要发怒,以防止金气的侵犯。假如壬午年,阳刚的司天之气与阴柔的在泉之气变化失常,壬年的司天之气不能按时迁居正位,丁年的在泉之气孤独而无司天之气相配合。壬为阳干,壬年应木运太过,但其太过的程度也有多有少。虽然司天在泉上下之气失常有差异,但总会有上下相应的日期,差异的多少也是可以计算的。如同角音的律吕失调,总有一天能协调起来一样。只要见到司天在泉之气的差异,不论差异的程度如何,三年左右都会发生大规模的疫气流行。丁、壬年为木运,所以产生木疫,木能克土,所以木疫容易伤害脾脏。应当先刺背部的脾俞穴,以补脾土;三日之后,再刺足厥阴肝经的井穴“大敦”,以泻肝木。针刺完毕后,要静神休养七日,不要饮酒和歌乐,以免正气再度耗散。同时还要注意饮食,不能过饱、不要吃生冷之物,以使脾气得到充实。既不要因过饱而使脾气壅滞,也不要因久坐而使脾气受伤,不可过多地吃酸味食品,以免怒气过胜而克伐脾土,不要吃生冷油腻,饮食宜甘淡。又如丁酉年的在泉之气不能按时迁居正位,与中运及司天之气不相应,即在泉之气不在正当的位置上,上下之气不相配合,也叫失守,而不能叫合德。阴柔的在泉之气与阳刚的司天之气不相合,在泉之气与中运之气也不相合,如此之后三年左右,就会发生疠气。针刺防治的方法,与防治木疫的方法相同。假如戊申年,阳刚的司天之气与阴柔的在泉之气变化失常,戊癸年都属火运,戊为阳干,本应运气太过,但因刚柔阴阳失调,故阳年的火运也并不太过。司天之气不能按时迁居正位,在泉之气单独主持气化,所以气候反常,而有邪气干扰侵犯。司天在泉之气更迭变迁,其差异有浅有深,虽然刚柔之气有相合的趋势,如同音乐中律吕阴阳有调合的倾向那样,但必竟已经失调。如此之后三年左右,就会发生火疫。火能克金,所以火疫容易伤害肺脏。应当针刺背部的肺俞穴,以补肺金,抵抗疫气的伤害。针刺完毕后,要静神休养七日,不可过分悲伤,以免耗伤肺气,使正气再次受到损害。要使肺气充实,重要的方法是闭气养神,调节呼吸。又如癸亥年,在泉之气失调,使司天之气失去配合,这也叫戊癸不相合德,即中运与在泉之气两虚。如此三年之后,就会发生疠气,病名叫火疠。以上是用五运之气分立五年,来说明司天在泉刚柔失守的道理,并详尽地介绍了防治疫病的针刺方法。疫与病是根据司天在泉上下刚柔不同而分别命名的。因司天之气不得迁居正位引起的,叫做“疫”;因在泉之气失去正常位置引起的,叫做“疠”。虽然有疫与疠两个名称,但其实质却是一个疾病,针刺治疗方法也只有上述五种,对疫与疠同样适用。这些理论与方法,是在总结了各种刚柔失调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都可以用五行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

【原文】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1]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行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提要】 本段提出预防疫疠除针刺以外的其他方法,如药浴、催吐、服药以及精神调摄等。

【注释】 [1]天牝:指鼻子。

【白话解】 黄帝说:我听说五疫发病都具有传染性,且不论大人小儿,凡感染上这种病,所表现出的症状都相似,除使用针刺法可以防治外,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能够让人不受传染吗?岐伯说:五疫流行时,有的人并不受传染,那是由于他们有正气充实于体内,致使邪气不能干扰侵犯。同时,他们又知道避免毒气侵袭的方法,邪气从鼻孔吸入,又可以把它从鼻孔排出。只要正气出于脑,就可以不受邪气干扰。其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在室内振作精神,默想自己的心中有阳气充实,如同太阳一样光明。将要进入病房时,先默想肝脏有一股青气发出,向左侧运行在东方,化为繁茂的树林,以使肝气充实;其次默想肺脏有一股白气发出,向右侧运行在西方,化为肃杀的金戈铁甲,以使肺气充实;其次默想心脏有一股赤气发出,向南方运行在上部,化为光明耀眼的烈焰,以使心气充实:再次默想肾脏有一股黑气发出,向北方运行在下部,化为凛冽的寒水,以使肾气充实;再次默想脾脏有一股黄气发出,存留在中央,化为生长万物的土地,以使脾气充实。五脏之气充实可以保护身体之后,还要默想头顶上有北斗七星光辉闪耀,使精神更加充沛,然后方可进入病房。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春分日清晨太阳尚未出来的时候,运用催吐法,使阳气振奋,也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再有一种方法,是在雨水日之后,用药水洗浴三次,使汗液外出以驱除邪气,也有预防的作用。另有一种服用小金丹预防传染的方法,小金丹的药物组成及制作方法如下: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把以上四味放入盒子里面,外面封严,在地上挖一个一尺深的坑,并砸坚实,将盒子放入坑内,盖土封实。不用火炉及其他药物,只须用燃料二十斤在此处地上烧煅,七天完成。冷却七天后,取出盒子。第二天,从盒中取出药物,再将药埋入地中,七天后取出。每天研磨,三天后,用炼过的白蜜合药,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服用方法:每天清晨日出之时,面向东方,用力吸一口自然界的精华之气,然后用冰水送服丸药一粒,连同吸入的气一起咽下去。连续服用十天,疫气便不能侵犯人体了。

【原文】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1],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刺其足少阳之所过,次刺肝之俞。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2],遇火不及,黑尸鬼[3]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之俞。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复刺肾俞。

【提要】 本段论述人体五脏之气素虚,又遇相应的运气、气候异常,天地的虚邪侵入人体虚弱的内脏,成为“三虚”,产生的各种疾病,及其针刺方法。

【注释】 [1]重虚:人虚、天虚,两者并至,就叫重虚。

[2]三虚:人因内伤而虚,运气因不及而虚,复感外来虚邪,就叫三虚。

[3]黑尸鬼:鬼指疫邪。因疫疠之病致人死亡后,其邪仍能传染他人,所以称之为“尸鬼”。黑,即水。黑尸鬼即水疫之邪。以下的“青”、“赤”、“黄”等亦访此意。

【白话解】 黄帝问道:人体虚弱就会使神气游离散乱,而失去正常的位置,使邪气容易自外侵入,导致早亡。如何才能保全人体的真气呢?请告诉我针刺救治的方法。岐伯再次行礼后回答说:问得真高明啊!所谓神不守舍失去正常的位置,但并没有真的离开形体,所以是不会死亡的。如果再遇到邪气侵犯,便会使人短命而亡。举例如下:厥阴司天不得迁居正位,运气失常成为虚邪,厥阴风木之气与人体的肝脏相应,如果人的肝气素虚,再感受天地间的虚邪,叫做“重虚”。肝虚不能藏魂,神魂浮散于上,又感受天地间的虚邪,就会出现肝气厥逆,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冰冷。身体如果温暖,可以用针刺法治疗,先刺足少阳经的原穴“丘墟”’,再刺背部的肝俞穴,以补肝脏之气。假若人体素有心气虚弱,又遇君火或相火司天不得迁居正位成为虚邪,侵犯人体而伤心脏,叫做“三虚”。如果再遇到火运不及的年份,水疫之邪侵犯人体,就会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针刺手少阳经的原穴“阳池”,再刺背部的心俞穴,以补心脏之气。假若人体素有脾气虚弱,又遇太阴湿土司天不得迁居正位成为邪气。脾气本虚,再受虚邪侵犯,使脏气损伤,叫做“三虚”。如果再逢土运不及的年份,木疫之邪侵犯人体,就会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阳明经的原穴“冲阳”,再刺背部的脾俞穴,以补脾脏之气。假若人体素有肺气虚弱,又遇阳明燥金司天不得迁居正位成为邪气。肺气本虚,再感受虚邪,使脏气损伤,叫做“三虚”。如果再遇金气不及的年份,火疫之邪侵犯人体,就会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阳明经的原穴“合谷”,再刺背部的肺俞穴,以补肺脏之气。假若人体素有肾气虚弱,又遇太阳寒水司天不得迁居正位成为邪气。肾气本虚,再感受虚邪,使脏气损伤,叫做“三虚”。如果再遇水运不及的年份,土疫之邪侵犯人体,就会损伤正气,人的神魂像被从体内吸出去一样,而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太阳经的原穴“京骨”,再刺背部的肾俞穴,以补肾脏之气。

【原文】 黄帝问曰: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精[1]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2]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提要】 本段论述人体十二脏腑的相互关系,此与《灵兰秘典论》所述相同,但本篇指出了各脏腑生病应该针刺相应各经脉的穴位。

【注释】 [1]精:灵兰秘典论篇作“津”,为妥。

[2]虽:通“惟”。

【白话解】 黄帝问道:人体内十二个脏腑的功能是密切关连、相互为用的,任一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使全身的神气受到影响而不能充实盈满,这样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侵犯,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吗?我希望知道这些刺法的要领。岐伯再次行礼后回答说:你问得真详尽啊!对于这些最高深、最精确理论中的宗旨,如果不是贤明的圣帝,谁能深究其中的根源呢!这就是所谓的“神与气相合”理论,它与五运六气的规律相吻合。心脏的地位就像最高的一国之君,人的一切精神活动、聪明智慧,都是心里产生的,心有病可以针刺手少阴经的原穴“神门”;肺脏就像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使它们运行正常、协调统一,肺有病可以针刺手太阴经的原穴“太渊”;肝脏就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人的谋虑就是从肝里产生的,肝有病可以针刺足厥阴经的原穴“太冲”;胆的性格刚毅果敢、正直不阿,好像“中正”之官,人对事物判断和行动的决心,都是靠胆形成的,胆有病可以针刺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丘墟”;膻中,就是心包,它包裹护卫着心脏,就像君主的近臣,能够反映心脏发出的喜乐情绪,膻中有病可以针刺手厥阴心包络的荥穴“劳宫”;脾脏就像谏议之官,辅助君主,一切周密的计划,部是从此产生出来的,脾有病可以针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太白”;胃府就像管理粮库的官,饮食物都要经过它的消化,所以说五味精微物质都是从胃里产生的,胃有病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阳”;大肠就像传送糟粕的道路,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糟粕排泄,是在此最后完成的,大肠有病可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小肠接受盛贮从胃中移下来的饮食糜浆,故叫做受盛之官,它可以对饮食物做进一步消化、吸收,分别出清浊两部分,清的下移膀胱,浊的传给大肠,小肠有病可以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腕骨”;肾脏能保持人体精力充沛、强壮矫健,所以叫做“作强”之官,人的智慧和技巧,都是从此产生的,肾有病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三焦能保持全身水道通畅,所以叫管理水道的官,人体中的水液所以能够正常代谢,就是因为三焦气化在不断地进行,三焦有病可以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阳池”;膀胱的位置最低,是水液汇聚的地方,所以叫做管理水库的官,尿液只有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才能正常地排泄出去,膀胱有病可以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京骨”。以上十二脏腑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互相之间必须协调一致、不得相互背离。如果脏腑功能失调,可以用针刺法进行治疗。针刺法具有保全精神、调养正气的作用,并不是单纯为治病而设。所以,可以用针刺法修养其气、调和精神。养生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其原则是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散失,形与神协调不分离。只有神气守于内,才能保全真气。如果神与形不能紧密联系而分离,就达不到养生的目的。保养真气的道理,就像天空那样广阔和玄妙,人的神气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所以,必须要适应自然界的一切变化。能做到这些,人体便与人自然溶为一体了,就可以叫做回归本源了。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题解】 本,就是根本、本源,在这里有推本求源的意思。由于篇内讨论运气失常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篇名叫做“本病论”。

【原文】 黄帝问曰:天元九窒[1],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时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岐伯曰:昭乎问哉!明乎道矣。气交有变,是为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于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帝曰:愿闻气交遇会胜抑之由,变成民病,轻重何如?岐伯曰:胜相会,抑伏使然。是故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又遇庚戌,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木运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是故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厥阴未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遇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是故丑未之年,少阳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或遇太阴未迁正者,即少阳未升天也,水运以至者。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暄暖乍作,冷复布之,寒暄不时。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成久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瞳翳,化成郁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是故寅申之年,阳明升天,主窒天英,胜之不前。又或遇戊申、戊寅,火运先天而至。金欲升天,火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时雨不降,西风数举,咸卤燥生。民病上热,喘嗽血溢。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寒鼽嚏嗌干,手拆皮肤燥。是故卯酉之年,太阳升天,主窒天芮,胜之不前。又遇阳明未迁正者,即太阳未升天也,土运以至。水欲升天,土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湿而热蒸,寒生两间。民病注下,食不及化。久而成郁,冷来客热,冰雹卒至。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痹于外,足胫酸疼,反生心悸懊热,暴烦而复厥。黄帝曰:升之不前,余已尽知其旨。愿闻降之不下,可得明乎?岐伯曰:悉乎哉问!是之谓天地微旨,可以尽陈斯道,所谓升已必降也。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人地,始为左间也。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者矣。是故丑未之岁,厥阴降地,主窒地

 ,胜而不前。又或遇少阴未退位,即厥阴未降下,金运以至中。金运承之,降之未下,抑之变郁,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苍埃远见,白气承之,风举埃昏,清躁行杀,霜露复下,肃杀布令。久而不降,抑之化都,即作风躁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动,杀霜乃下,蛰虫未见,惧清伤藏。是故寅申之岁,少阴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丙申丙寅,水运太过,先天而至。君火欲降,水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雪,凛冽复作,天云惨凄。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塞胜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温病欲作也。

是故卯酉之岁,太阴降地,主窒地苍,胜之不入。又或少阳未退位者,即太阴未得降也,或木运以至。木运承之,降而不下,即黄云见而青霞彰,郁蒸作而大风,雾翳埃胜,折损乃作。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郁,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肢节痛,腹满填臆。是故辰戌之岁,少阳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水运太过,先天而至也。水运承之,水降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欲生,冷气卒至,甚即冰雹也。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冷气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热病欲作也。

是故巳亥之岁,阳明降地,主窒地彤,胜之不入。又或遇太阴未退位,即少阳未得降,即火运以至之。火运承之不下,即天清而肃,赤气乃彰,暄热反作。民皆昏倦,夜卧不安,咽干引饮,懊热内烦,天清朝暮,暄还复作。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天清薄寒,远生白气。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两胁作痛,满目

 。是故子午之年,太阳降地,主窒地阜胜之,降而不入。又或遇土运太过,先天而至。土运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气,瞑暗凄惨,才施黄埃而布湿,寒化令气,蒸湿复合。久而不降,伏之化郁,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萎少力,天布沉阴,蒸湿间作。

【提要】 本段论述在泉的右间之气受到阻窒当升而不能升,司天的右间之气受到阻窒当降而不能降,都使气候失常,而影响万物的生化过程,人们也因而产生相应的疾病。

【注释】 [1]九窒:地之六气欲升天,或天之六气欲入地,而适遇相胜,则被窒抑,共有九种情况,故叫九窒。

【白话解】 黄帝问道:天地间六气被阻窒抑郁,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不能迁居正位,不退位等九种情况,我已经知道了。我还想听听有关气交的变化,在什么情况下叫失守呢?岐伯说:这是关于左右间气上下升降,司天与在泉之气迁正、退位的问题。司天、在泉的迁正与退位,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左右间气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不能进入正常的位置,就叫做失守。司天、在泉之气不能正常交换更移位置,天地气交就会发生异常变化,六气位置更易失常,四时节令就失去正常的秩序,万物的生化不得正常进行,人们也因此而发生各种疾病。黄帝说:我想听听左右间气升降不能正常进行的原因。如何才能明确地知道气交会发生变化呢?岐伯说:你问得真高明啊!真不愧是深明事理的圣人!气交不断变化是由天地运转固有的规律所决定的。天气欲降而不能降是因为地气阻窒的缘故。在五运太过的年份,主岁之气比正常的季节先到,则气交变化不能正常进行。地气欲升而不能升是因为主岁的中运之气阻窒的缘故;天气欲降而不得降也是由于中运之气阻窒引起的。于是出现了有欲升而不得升的,有欲降而不得降的,或有虽不得下降但却能上升至天的,也有升降都不能进行的等不同的情况。以上这些都是使气交发生变异的内在原因。由于气交变异的情况不同,所以它们所造成的灾害也就有轻重的差别。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气交相遇、相会、相胜、相抑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使人们生病的病情轻重是怎样的?岐伯说:胜气相会就能引起阻窒抑郁,而使气交发生变异。具体例如:辰年、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厥阴风木应从上一年在泉的右间,上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但如果遇到金气过胜,则木气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庚戌年,庚年为金运太过,所以金气在节令之前到来,中运的金气过胜,则木气也会受到抑郁,使木气不能前进。欲上升的木气受到金气的抑制而不能上升,如此,即便是在春天,因为温暖的风木之气不足,也会出现清凉肃杀的景象,霜露再次下降,草木因而枯萎。温疫病提前发生,表现为咽喉干燥、四肢肿胀、关节疼痛等症状。风木之气被郁太久就会发作,而出现狂风呼啸、摧毁折断损伤万物。人们易患卒然中风、半身不遂、手足不仁等病证。巳年、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阴君火应从上一年在泉的右间,上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但如果遇到水气过胜,则火之气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厥阴司天之气不能迁居正位,则少阴君火也不能上升到司天的左间,这是因为主岁的水运太过在中间阻抑造成的。少阴君火欲升为司天的左间,受到水寒之气的阻抑而不能上升,就出现清凉寒冷的气候再度到来,尤其是在早晚寒气更甚。人们易患阳气内郁藏伏,烦热内生、心神惊悸、寒热交作等病证。君火之气抑郁太久就会发作,而出现暴热、赤风瞳翳,甚至发生疫病流行,温病与疫病都是因为气候暴热引起的。因为火热之气亢胜,所以火疫流行,出现烦躁、口渴等症状。口渴严重者,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治疗,疾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子年、午年,少阳君火司天,太阴湿土应从上一年在泉的右间,上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如果遇到木气过胜,则太阴湿土之气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壬子年,木运太过,因而风木之气在节令之前到来,中运木气过胜,也会阻抑湿土之气使它不能上升为司天的左间。木气过胜而土气受制,会出现风起尘扬,天昏地暗,湿气不能布散,雨水难以下降。人们易患风厥、痰涎上涌、半身麻痹不遂、胸腹胀满等病证。湿土之气被郁太久就会发作,因而天空中出现黄色尘埃,变成土疫,使人们患病,短命而亡,病人脸及四肢的皮肤发生黄疸,肠胃胀满闭塞不通。湿土之气不能发挥作用,就会雨水减少。丑年、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少阳相火应从上一年在泉的右间,上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如果遇到水气过胜,则少阳相火之气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太阴湿土之气司天不能迁居正位,也会使少阳相火不能上升到司天的左间,这是因为主岁的水运已经到来,火受水制而被阻抑,不能进入正常的位置。相火受到寒水之气的抑制,因而出现寒冷的雾气布满天空,气候凛冽好像冬天,河水干涸,再次冰冻,偶然出现温热的气候,很快又变为寒气袭人,忽冷忽热,发作不时。人们易患阳气内伏,烦热生于心中,心悸惊骇不安,寒热交作等病证。少阳相火被抑阻日久,成为郁气,郁极而发作,出现暴热的气候,人们易患赤风、气肿、瞳翳,变成疫病。热气藏伏于体内而致心烦、肢体麻痹而厥冷,甚至发生出血等病证。寅年、申年,少阳相火司天,阳明燥金之气应从上一年在泉的右间,上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如果遇火气过胜,则阳明燥金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戊申、戊寅年,戊为阳干,火运太过,所以火气在节令之前到来,中运的火气抑制金气使它不能上升为司天的左间。火胜而金气被抑制,就会出现雨水不能按时下降,西风数起,土地干燥而产生咸卤。人们易患上部发热,喘息、咳嗽、出血等病证。金气被抑日久成为郁气,郁极而发作,就会发生白色雾气弥漫,笼罩天空;清冷肃杀之气流行。人们易患两胁胀满、无故悲伤、鼻流清涕、喷嚏、咽喉干燥、手皲裂、皮肤干燥等病证。

卯年、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太阳寒水之气应从上一年在泉的右间,上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如果遇到太阴湿土之气过胜,则太阳寒水被阻抑而不得上升。又遇到司天的阳明燥金之气不能迁居正位,也使太阳寒水之气不得上升为司天的左间。又遇土运之年,土运按时到来,水受土制,太阳寒水之气欲升而受到土运的抑制,也不能上升。土气过胜而水气被阻抑,就会出现湿气郁蒸,寒气在间气的位置上出现。人们易患泄泻如注、完谷不化等病证。寒水之气被抑日久成为郁气,郁极而发作,于是寒气又胜过热气,会突然发生冰雹。人们易患厥气上逆而哕,热气生于内、寒气痹阻于外,足胫酸疼,出现心悸、懊恼、烦热、突然烦躁难忍而又发生厥逆等病证。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气被抑而不能上升的道理,希望再听听关于六气不能下降的问题,你能帮我弄明白吗?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呀。这是天地间极精微的道理,我会把它详尽地讲清楚的。六气上升之后必定要下降,六气中的每一气都是从在泉的右间,到第二年上升为司天的左间,第三年上升到司天的位置;司天之后第四年就必然要下降,降到司天的右间,第五年降到在泉的左间,第六年降到在泉的位置上。如此一升一降,循环一周共需六年,就叫做“六纪”。具体情况如下:丑年、未年,太阳寒水在泉,厥阴风木之气应从上一年司天的右间下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如果遇到金气过胜,金能克水,则厥阴风木之气被阻抑而不得下降。又遇到上一年司天的少阴君火之气有余而不按时退位,也会使厥阴之气不能下降。又遇到乙庚年,主岁的金运之气到来,抑制风木之气,也会使厥阴之气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风木之气被抑日久就成为郁气。厥阴风木之气欲降,而受到金气的抑制不能降,就造成青色的尘埃飘腾于天空,清凉的燥气布散于地面,风吹灰尘天地昏暗。清燥肃杀之气主持时令,则霜露再次下降。因为风木之气被金气抑制,所以本应该温暖的季节,反而呈现清冷的气候,草木刚开始萌芽,又受到严霜的杀伤,蛰虫已到外出活动的季节却仍然藏伏不出。此时,人们要防止清凉之气伤害肝脏。

寅年、申年,厥阴风木在泉,少阴君火之气应从上一年司天的右间下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如果遇到水气过胜,火受水制,则少阴君火之气被阻抑而不能下降。又遇到丙寅、丙申年,两年均为水运太过,中运寒水之气在节令之前到来,水运阻抑火气,少阴君火欲降而被寒水之气阻抑,所以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水气胜而火气被抑制,于是赤色的云气刚出现,黑色之气又发生,温暖的气候刚开始舒布,却又时常有寒气袭来而降雪,再次出现严寒,天空中乌云笼罩,呈现出一派阴凝凄惨的景象。少阴君火被抑过久而成郁气,郁极而发作,于是在寒过胜之后又有热气发生,火热变为疫病之气。人们易患面赤、心烦、头痛、目眩等病证。火气暴发后,温病就要发生了。

卯年、酉年,少阴君火在泉,太阴湿土之气应从上一年司天的右间下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如果遇到木气过胜,土受木制,则太阴湿土之气被阻抑而不得下降。又遇到上一年司天的少阳相火之气有余,而不退让,则太阴之气就无法下降。又遇到丁壬年,中运木气到来,阻止太阴湿土之气,也使它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木气胜而湿土之气被抑制,于是黄色的云气刚出现,而青色的霞光却又明显,湿气郁蒸刚开始,大风却又发生,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折断摧毁万物。湿土之气不能下降,郁伏日久就成为郁气,郁极而发作,天上出现黄色的尘埃,地上有湿气熏蒸,人们易患四肢不能举动、头昏、目眩、肢节疼痛、胸腹满胀、噫气等病证。

辰年、戌年,太阴湿土在泉,少阳相火之气应从上一年司天的右间,下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如果遇到水气过胜,火受水制,则少阳相火之气被阻抑而不能下降。又遇到丙年,水运太过,寒水之气在节令之前到来,中运寒水抑制相火,也使其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水气过胜而火气被阻抑,红色的云气刚出现,黑气却又发生,温暖之气将要到来,寒冷之气却卒然而至,甚至发生冰雹。相火之气不能下降,久伏不能布散成为郁气,郁极而发作,所以冷气过后,出现暴热,火热之气变为疫病之气。人们易患面赤、心烦、头痛、目眩等病证。火气过盛,热病就要发生了。

巳年、亥年,少阳相火在泉,阳明燥金之气应从上一年司天的右间,下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如果遇到火气过胜,金受火制,则阳明燥金之气被阻抑而不能下降。又遇到上一年司天的太阳寒水之气有余而不退位,也使阳明燥金之气不能下降。又逢戊癸年,火运之气到来,中运火气阻止阳明之气使它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火气胜而金气受到阻抑,于是在天气应当清冷的季节反而有火气显露,使气候变得温热反常。人们会感到昏沉困倦,夜卧不安,咽干口燥,懊恼烦热。早晚天气虽然清爽,但热气还会发作。阳明燥金之气不得能下降,久伏不散而成郁气,郁极而发作,于是天气清冷而微寒,远处有白气发生。人们易患振颤动摇、头晕目眩、手足强直而麻木不仁、两胁疼痛、双目视物不清等病证。

子年、午年,阳明燥金在泉,太阳寒水之气应从上一年司天的右间下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如果遇土气过胜,水受土制,则太阳寒水之气被阻抑而不能下降。又遇到甲年,土运太过,土湿之气在时令之前到来,中运土气抑制水气,使寒水之气不能下降到在泉的左间。土气胜水气被阻抑,于是天空布散着黑气,昏暗凄惨。黄色的尘埃弥漫,湿气布散,寒水之气刚发生,湿热之气却又蒸腾。太阳寒水之气日久不得下降,伏而不得散布就成为郁气。人们易患大厥、四肢沉重倦怠、阴痿乏力。天空阴沉,反复出现湿气蒸腾。

【原文】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乎?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司天不得其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日。即遇司天太过有余日也,即仍旧治天数,新司天未得迁正也。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风欲令而寒由不去,温暄不正,春正失时。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木气虽有余,位不过于君火也。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雨化欲令,热犹治之,温煦于气,亢而不泽。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于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民病

 疟骨热,心悸惊骇,甚时血溢。阳明不迁正,则暑化于前,肃杀于后,草木反荣。民病寒热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则喘嗽息高,悲伤不乐。热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劲未行,肺金复病。太阳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于春,杀霜在前,寒冰于后,阳光复治,凛冽不作,雰云待时。民病温疠至,喉闭溢干,烦燥而渴,喘息而有音也。寒化待燥,犹治天气,过失序,与民作灾。帝曰:迁正早晚,以命其旨,愿闻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曰: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即天数有余,名曰复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蛰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膈热咽干,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

 疮疡留毒。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湿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胫寒;阴萎闭塞,失溺小便数。少阳不退位,即热生于春,暑乃后化,冬温不冻,流水不冰,蛰虫出见,民病少气,寒热更作,便血上热,小腹坚满,小便赤沃,甚则血溢。阳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草木晚荣,寒热间作,民病呕吐暴注,食饮不下,大便干燥,四肢不举,目瞑掉眩。

【提要】 本段论述上一年司天之气有余,当退位而不退位,使当年的司天之气不能进入正常位置,即不迁正。这样,也使四季气候紊乱,万物生化失常,人们发生各种疾病。

【白话解】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间气升降不能正常进行的问题,希望再听听什么叫做迁正?你能帮我弄明白吗?岐伯说:六气进到主持天地之气的正中位置,也就是司天的位置,就叫做迁正位。司天而不能迁居到正位,是由于上一年的司天之气有余超过了新旧司天交移的日期。

也就是说,上一年的司天之气不按时退位,依旧发挥着主持气化的作用,就导致新的司天之气不能迁正。如下:

巳年、亥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太阳寒水之气不退位,则本年的厥阴风木之气不能迁正,风木的温暖之气不能按时到来,花卉枯萎。人们易患小便淋沥、目系转、转筋、易发怒、小便赤等病证。风木的温暖之气应主持主令,但因寒气不去,寒暖变化失常,失去了春天正常的气候特点。

子年、午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厥阴风木之气不退位,则本年的少阴君火之气不能迁正,就会出现寒冷之气不退,春天先冷而后寒,温暧之气不能按时到来。人们易患寒热、四肢烦痛、腰背强直等病证。厥阴风木之气虽然有余,但其在位的时间不能超过主气二之气君火当令的时候。

丑年、未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少阴君火之气不退位,则本年的太阴湿土之气不能迁正,就会出现雨水不能按时下降,与时令不相协调,万物焦枯,应当生长发育的也不生长发育。人们易患手足肢节肿满,胸腹胀满、嗳气、饮食减少、飨泄、胁肋胀满、四肢不能举动等病证。湿土之气本应主持时令的气化,但君火不退位而继续发挥作用,因而气候炎热,干旱无雨。

寅年、申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太阴湿土之气不退位,则本年的少阳相火之气不能迁正,就会出现炎热之气不足,火气不能主持时令的气化作用,植物的苗莠不能繁荣。酷暑延迟到秋天才发生,致使秋凉的肃杀之气也向后错,霜露也不能与时令相应地下降。人们易患痎疟、骨热、心悸、惊骇,甚至出血等病证。

卯年、酉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少阳相火不退位,则本年的阳明燥金之气不能迁正,就会出现暑热之气先于时令到来,阳明燥金的肃杀之气晚至,出现虽然到了秋季,草木反而繁荣。人们易患寒热、鼻塞流涕、喷嚏、皮毛不润泽、爪甲枯焦,甚至出现喘息、咳嗽、呼吸急促而粗、悲伤不乐等病证。相火继续主持气化而不退,燥金清凉之气不能发挥作用,清凉肃降之气不能布散,因而使肺脏再次发病。

辰年、戌年,如果上一年司天的阳明燥金之气不退位,则本年的太阳寒水之气不能迁正,就会使冬天寒冷的气候迟延到春天才发生。肃杀的霜露提前下降,但寒冷坚冰的气候却迟迟不能到来。阳光充足,寒冷的凛冽之气不得发作,白色的云雾要到一定的时候才会出现。人们易患温疠、喉闭咽干、烦躁口渴、喘息而有声音等病证。寒水之气必须等到燥金之气退去才能主持气化。燥气过时而不退,四时气候紊乱,而成为引起人们发病的灾害。

黄帝说:关于迁正早晚的问题,你已经讲明白了,我希望再听听关于退位的问题,可以吗?岐伯说:所谓不退位,是指天数未尽,也就是司天之气有余,把这个叫做“复布政”,又叫做“再治天”。也就是时令虽然已经过去,但由于司天之气有余,气化作用依然如故,仍由应退位而未退位的司天之气主持。例如:

厥阴风木之气不退位,就会经常刮起大风,雨水不能按时而降。湿土之气不得散布。人们易患温疫、黑斑、肢体偏废等病证。风气过胜引起的疾病,普遍出现肢体关节疼痛、头痛、目痛、热扰于内而心烦、咽喉干燥喜饮水等病证。少阴君火之气不退让,就会有温暖的气候出现在冬季或初春,蛰虫提前出来活动,花草树木也提前萌芽生长,人们易患胸膈热、咽干、出血、惊骇、小便短赤涩痛、丹、瘤、疹、疮疡、留毒等病证。

太阴湿土之气不退位,就会出现寒冷与暑热的气候都不能按时到来,天气阴沉昏暗,尘埃弥漫天空。湿土之气应去而不得去,人们易患四肢无力、饮食不下、泄泻如注、小便淋漓、腹部胀满、足胫寒冷、阴痿、大便闭塞不通、小便失禁或频数等病证。

少阳相火之气不退位,就会在春天出现炎热的气候,暑热之气持续时间长,冬天温暖而不封冻,流水不结冰,蛰虫仍出来活动。人们易患少气、寒热交替发作、便血、上部发热、小腹坚硬胀满、小便赤色而热,甚至出血等病证。

阳明燥金之气不退位,就会在春季发生清凉的气候,花草树木生长繁荣的时间推迟,天气寒热交替。人们易患呕吐、暴骤泄泻如注、饮食不下、大便干燥、四肢不能举动、视物不清、头晕目眩等病证。

【原文】 帝曰:天岁[1]早晚,余以知之,愿闻地数[2],可得闻乎?岐伯曰:地下迁正升天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土产化,万物失时之化也。

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注《玄珠密语》[3]

 云:阳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4],计有太过二十四年,除此六年,皆作太过之用,令不然之旨。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

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少阳以作右间,即厥明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癸己相会,土运太过,虚反受木胜,故非太过也,何以言土运太过,况黄钟不应太窒,木既胜而金还复,金既复而少阴如至,即木胜如火而金复微,如此则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一。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应交司而治天,即下己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亦甲己下有合也,即土运非太过,而木乃乘虚而胜土也,金次又行复胜之,即反邪化也。阴阳天地殊异尔,故其大小善恶,一如天地之法旨也。

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者,虽交得丙寅,太阴尚治天也,地已迁正,厥阴司地,去岁太阳以作右间,即天太阴而地厥阴,故地不奉天化也。乙辛相会,水运太虚,反受土胜,故非太过,即太簇之管,太羽不应,土胜而雨化,水复即风,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早至戊辰,甚即速,微即徐,水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乃太乙游宫。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天,即辛巳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即水运亦小虚而小胜,或有复,后三年化疠,名曰水疠,其状如水疫,治法如前。

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太阴司地,去岁少阴以作右间,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下奉天也。乙己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应,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恶,推本年天数及太一也。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应交司而治天,即下乙未未得迁正者,即地甲午少阴末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即下乙未,干失刚,亦金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后,三年化疠,名曰金疠,其状如金疫也,治法如前。

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者,虽交后壬午年也;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间,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也,即蕤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复,甚即速,微即徐,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壬至午,且应交司而治之,即下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得退位者,见丁壬不合德也,即丁柔干失刚;亦木运小虚也,有小胜小复。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法治如前。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得戊申年也,太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厥阴在泉,去岁壬戌太阳以退位作右间,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水胜,故非太过也,即夷则之管,上太徵不应,此戊癸失守其会,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应交司而治天,即下癸亥未得迁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阳未退位者,见戊癸未合德也,即下癸柔干失刚,见火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也,后三年化疠,名曰火疠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提要】 本段论述司天与在泉之气不相合,运气发生异常变化,而产生金、木、水、火、土五种疫病。人体正气不足,再遇到天地运气失常,就形成三虚而发病。

【注释】 [1]天岁:司天之意。

[2]地数:即在泉之意。

[3]注《玄珠密语》:从此“注”字至“皆可作其不及也”一段,可能是后人注解的文字,传抄误入正文,所以在《玄珠密语》前有一“注”字。

[4]天刑:是年岁的冲克。

【白话解】 黄帝说:司天之气迁正、退位早晚的问题,我已经知道了,希望再而听听在泉之气的变化,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说:在泉及其左间、右间三气,每年有一气迁正,一气升天,一气退让,若不能正常前进,就会使大地上的万物生化也不按时令季节进行了。

黄帝说:我听说天地间的运气用甲子来推算,十天干纪运,十二地支纪气,司天与在泉之气上下升降相互配合,而分别主持天地的气化,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更迭迁移,但有时也失常而不能守其本位,您可以把这些情况明白地讲一讲吗?岐伯说:不能按照正常次序迁移位置的,虽然主岁的中运正当其位,但司天之气未能迁正,以致四时节气失常,因而引起疫气大规模流行。《玄珠密语》上说过:阳年甲子有三十年,除去六年天地之气相互克制,而成为运气不及之年外,尚有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都是运气太过之年。若不然的话,那就是因为司天、在泉之气不能按时迁居正位,以致于虽为太过之年,而仍可作为不及来看待。

假若甲子年,甲为阳干,土运太过就可能引起窒塞。如若上一年(癸亥),司天的厥阴风木之气有余,所以虽然在时间上已交到甲子年,但风木之气不退位,仍占据着司天的位置,而本年的地气已经迁正,也就是阳明燥金进入了在泉的位置。这样,就形成了癸年的司天之气不退位,继续在上,而本年的在泉之气已经迁正,出现上厥阴下阳明的局面,因此司天与在泉之气不相协调。本年虽为甲年,但甲己都属土运,甲为阳干、己为阴干,在泉之气属于阴,所以甲年在泉也用己来表示。本年司天与在泉失调的情况,称为上癸而下己。癸己相会,以致土运本应太过,而由于司天与在泉失调,变得虚弱,又受到上年司天厥阴风木之气的克制,土运还那里谈得上太过呢?况且土的音律(太宫)不应窒塞,现在木气既然克制土气,木气胜,就会有金气来制约报复它。而金气来报复之时,少阴君火之气又忽然到来,于是木气支持火气,又来制约金气,使金气变得微弱。这样,司天与在泉失守其位,也就是土运之年,运气反常,之后三年变化成为土疫,迟至丁卯年,早则丙寅年,土疫必然会发生。至于疫气流行的大小轻重,那就要根据天地之气失守的程度和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来推算。又如甲子年,甲年为土运,子年的司天为少阴君火,中运的土运与少阴君火相合,而主持天气。但若本年在泉的阳明燥金未能迁正,上年在泉的少阳相火未能退位。形成甲己年司天与在泉之气不相合;这种情况土运也不算做太过。土运不太过。木气乘虚来侵犯,木气胜,金气又来制约报复它,所以反而成为邪气。司天、在泉失调的程度不同,所引起疫疠之气就有大小、轻重的区别,这是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

假若丙寅年,丙为阳干,本应水运太过。如若上一年(乙丑),司天的太阴湿土之气有余,所以虽然在时间上已交到丙寅年,但因湿土之气不退位,仍然占据着司天的位置,而本年的地气已经迁正,也就是厥阴风木之气进入了在泉的位置,上一年在泉的太阳寒水,已经退为在泉的右间。这样就形成了乙年的司天之气不退位,继续留在上,而本年的在泉之气已经迁正,出现上太阴下厥阴的局面,因此司天与在泉之气不相协调。本年虽为丙年,但丙辛都属水运,丙为阳干、辛为阴干,在泉之气属阴,所以丙年在泉也用辛来表示。本年司天与在泉失调的情况,称为上乙而下辛。乙辛相会,以致水运本应太过,而由于司天与在泉失调,变得虚弱,又受到上一年司天的太阴湿土之气的克制,水运也就不太过了,如同太簇的律管不能与太羽之音相协调一样。湿土之气过胜,则雨气布散而主持气化,土气胜就会有风木之气制约报复它。气候又变得多风。丙辛年司天与在泉失守,气候反常,之后三年,会变成水疫。迟至己巳年,早至戊辰年,疫气就会发生。司天与在泉失调重的,发作就快,失调轻微的,发作就迟。水疫流行的大小轻重,要根据天地之气失守的程度和北斗七星所指的力向来推算。又如丙寅年,中运的水运与寅年司天的少阳相火相合主持大气,如果本年的在泉厥阴风木不能迁正,上年的在泉太阳寒水未退位,也是司天与在泉之气不相协调,也属于上丙下辛不相合。如此,就会使水运稍虚,而有小的胜气、或小的复气发生。之后三年,变成疠气,叫做水疠,其症状及治疗方法均同水疫。

假若庚辰年,庚为阳干,应金运太过。如果上一年(己卯)司天的阳明燥金之气有余,虽然在时间上已交到庚辰年,但因阳明燥金之气不退位,仍占据司天的位置,而本年的地气已经迁正,即太阴湿土之气已经进入到在泉的位置,去年的在泉少阴君火退到了本年在泉的右间。去年(已年)司天的阳明燥金不退位,继续留在上,本年的太阴之气已进入在泉的位置。庚乙年均属金运,庚为阳干、乙为阴干,所以在泉用乙代表。把本年司天与在泉失调,称为上己下乙。乙己相会,因司天与在泉失调,致使本应太过的金运,变得虚弱。金运虚弱,又受到火气的克制,金运就不太过了,宛如姑洗的律管不能与太商之音相协调一样。火气胜则布散热气,主持气化,寒水之气就会制约报复它。乙庚年司天与在泉上下失调,之后三年,就会变为金疫。早至壬午年,迟至癸未年,金疫必会发生。金疫流行的大小轻重,要根据司天、在泉之气失守的程度以及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来推算。又如庚辰年,庚年的金运与辰年的司天太阳寒水之气相合主持天气。但如果本年的在泉之气未得迁正,就是上一年(己卯)在泉的少阴君火未退位,也是乙庚年司天与在泉之气不协调,即在下的在泉阴柔之气不能与司天的阳刚之气相调和,就会使金运稍虚,出现小的胜气,而无复气发生。之后三年,就会变成疠气,名叫金疠。其症状及治疗方法与金疫相同。

假若壬午年,壬为阳干,本应木运太过。如果上一年(辛巳)司天的厥阴风木之气有余,在时间上虽然已交到壬午年,但因厥阴风木之气不退位仍占据司天的位置,而本年的地气已经迁正,即阳明燥金之气已进入在泉的位置,上一年在泉的少阳已退为本年在泉的右间。这样司天仍是辛年的厥阴风木,在泉已是壬年的阳明燥金,上下不相协调。丁壬年都属木运,壬为阳干、丁为阴干,在泉属阴,故在泉之气用丁来表示,即上辛下丁。丁辛相会,致使本应太过的木运变得虚弱。木运虚弱,又受到金气的克制,所以木运就不太过了,如同蕤宾的律管与太角之音不相协调一样。金气太过,燥气偏胜,就会有火气制约报复它,而热气布散。气候反常,变成疫气,运气失常严重的,疫气到来的就迅速,失常轻微的疫气到来的也较徐缓。疫情的大小轻重,要根据天地之气失常的程度以及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来推算。又如壬午年,木运与司天的少阴君火相合共同主持天气。如果本年的在泉阳明燥金之气未能迁正,上一年(辛巳)在泉的少阳相火未退位。丁壬年司天与在泉之气不相协调,即阴柔的在泉之气与阳刚的司天之气不调和,也会使木运稍衰,而出现小的胜气和小的复气。之后三年,变成疠气,叫做木疠。其症状及治疗方法都与木疫相同。

假如戊申年,戊为阳年,应火运太过。如果上一年(丁未)司天的太阴湿土之气有余,在时间上虽然已交到戊申年,但湿土之气不退位仍占据司天的位置,本年的地气已经迁正,即厥阴风木之气已经进入在泉的位置,上一年在泉的太阳寒水已退到在泉的右间。就形成了了未年的司天之气不退位继续留在上,本年的在泉之气在下,司天与在泉不相协调的局面。戊癸年都属火运,戊为阳干、癸为阴干,在泉属阴,所以戌年的在泉之气用癸代表。把这种司天与在泉失调的情况称为上丁而下癸。丁癸相会,致使本应太过的火运变得虚弱。火运虚弱,又受到水气的克制,火运也就不太过了,如同夷则的律管不能与太徵之音相协调一样。戊癸年司天与在泉之气失调,三年之后变为疫气,发作迅速的至庚戌年便会流行。疫情的大小轻重,应根据天地之气失调的程度,及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来推算。又如戊申年,戊年火运与申年司天的少阳相火相合主持天气。如果本年的在泉厥阴风木之气未能迁正,上一年在泉的太阳寒水之气不退位,属于戊癸年司天与在泉不相协调,即在泉的阴柔之气不能与阳刚的司天之气相协调。这样,使本应太过的火运,变得稍衰,出现小的胜气,或不出现复气。之后三年,变成疠气,名叫火疠。治法与火疫相同,可用寒法、泄法治疗。

【原文】 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岐伯曰: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1],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2]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之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提要】 本段论述人体正气不足,再遇到天地运气失常,就形成三虚而发病。五脏都能藏神,生病之后,神能藏守则生,神不藏守就死亡。

【注释】 [1]上丹田:指两眉之间印堂穴处。

[2]帝太一帝君泥丸宫:指脑。

【白话解】 黄帝说:人体的正气不足,遇到天地之气失常,人的精神就不能藏在内脏中,神气散漫,而有邪气乘虚伤害人体,就会暴死,你可以讲讲其中的道理吗?岐伯说:人身的五脏,只要有一脏虚弱不足,再遇上运气不及,就会感受邪气而加重病情。举例如下:

人如果过度忧愁思虑就会伤害心脏;再遇到少阴君火司天之气不足,于是司天的左间太阴湿土之气就接替司天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天虚,即人气与天气同虚;在这种情况下,受到惊骇的情绪刺激,就会损伤精气,汗液外出而伤心脏,形成天气、人气、邪气三虚。心脏在人体中犹如一国之君,精神智慧都是从它那里产生出来的,心脏受伤,精神智慧便不能藏守,浮游到印堂穴,即脑下。心神不能藏守,精神便散漫而不振作,抵抗力就下降,再遇到火运不及的年份,就会有水疫之邪产生,侵犯人体就可以引起突然死亡。

人如果饮食失调、劳倦过度,就会伤害脾脏;再遇到太阴湿土司天之气不足,司天的左间少阳相火就接替司天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天虚,即天气与人气同虚;在这种情况下,遇饮食过饱,汗液外出而伤胃,或酒醉饱食后行房事,使汗液外出伤脾,形成天气、人气、邪气三虚。人精神活动中的“意”藏在脾脏,称为脾神,脾受伤则意不能藏守。脾脏好比谏议之官,处事周密与智谋是从它那里生出来的。脾神不能藏守,意识思考等精神活动也就不能集中,抵抗力下降。再遇到土运不及的年份,或甲年、己年,运气失常,或太阴湿土司天之气虚弱,就会发生木疫之邪,侵犯人体,就可以引起突然死亡。

人如果久坐或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或强力劳动后进入冷水中,都会损害肾脏;肾脏的作用强大而有力,人的技术灵巧都是从肾脏产生出来的。人类精神活动中的“志”藏在肾中,叫做肾神。人气、天气、邪气三虚,肾神不能藏守,就会使人的意志薄弱,抵抗力下降。再遇到水运不及的年份,或辛年的司天与在泉之气不相协调,或两年的运气失常,或太阳对司天而虚弱,都会有土疫之邪发生,侵犯人体,就可以引起突然死亡。

人如果忿怒,肝气上逆而不下降,就会伤害肝脏;再遇到厥阴司天之气不足,司天的左间少阴君火之气,就会接替司天的位置,就是所谓的天虚,即人气与天气同虚;再加之奔跑恐惧,汗液外出而伤肝脏。肝脏如同将军,人们的谋虑就是从肝脏产生出来的,精神活动中的“魂”藏在肝之中。肝受伤,魂不能藏守而浮越,抵抗力下降。又遇到木运不及之年,或丁年司天与在泉不相协调,或壬年的运气不正常,或厥阴司天而虚弱,都会有金疫之气产生,侵犯人体,就可以引起突然死亡。

以上五种运气失常的情况,都是因天气虚、加之人气虚,使神气离散不能藏守在本位,才会产生五疫之气侵犯人体,而导致突然死亡,把这种病证,叫做尸厥。如果人的五脏不能藏神,就会使神气亏损,不但疫疠之气可以侵犯,其他一切邪气也都可以乘虚侵犯,这都是因神气不能藏守所引起的。总言之就是,神气能守其位的就可以生,神气不能守其位的就会死亡;神气充沛的身体就健康,神气散失的就会死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