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又署雪王龛,四川荣县人。四岁从父晓楼发蒙,清·光绪十年(1884年)应嘉定府试中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年)乡试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殿试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国史馆编修、纂修、江西道监察御史等,民国后归隐故里。
赵熙先生倾心于新政理想,“时人目为新党”;忠君爱国,为官“有直声”,屡上弹章,请昭雪“戊戌六君子”,弹劾权贵贪腐,朝野震动,有“铁面御史”之誉;关心民生疾苦,傲岸自洁,厚情重义,富有气节,被时人赞为“士林之鹤”,被尊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
赵熙先生文学集
赵熙先生是从荣县走向全国,享誉蜀中,名闻海内外的文化大家,“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以“诗词书画戏五绝闻名于世”。作诗近五千首,诗崇杜甫,大量诗篇深刻反映了中国清末至民国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誉,体现出其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作诗敏捷,被陈衍先生赞为“豪于诗者”、“观其诗疑若锤凿甚力,而为之则乐而易”;诗作风格多样化,“清奇浓淡,无不备也”,既有“沉郁愤激”,也有“清新活泼”,还有“雄丽峭拔”;特别是创作了大量悯农、亲农、颂农诗歌,把悯农诗歌推到了新的高度;撰写的联语亦精妙,引人入胜。工于古文辞,骈散皆能,而以散文见长,大篇“或考证名物,或辩论是非,并高格雅言”,小章则以情致为先,妙笔传神。“香宋词人,禀过人之资,运灵奇之笔,刻画山水,备极隽妙,追踪白石,而生新过之。”有《香宋词》传世,词格居于清丽与豪峻间,香宋词“似白石之隽朗而加整丽,有稼轩之豪纵而无其粗野也”,被艺苑推为“清末第一”,胡先骕赞曰:“吾囯不朽词人中,又新添一座矣……尧生而不知词,则姜白石、吴梦窗、王圣与、张玉田皆不得谓为知词,中国知词者亦仅矣”。赵熙先生“为一代诗豪,实亦一代书豪也”,长于书法,“食古能化,化能融合”,融诸家之长为一体,字体秀逸挺拔,世称“荣县赵字”,尤其是书札中的小行书,法式严密谨慎,疏落有致,“得之者珍如拱璧”;“荣县赵字”对四川书风影响甚大,蜀传有谚“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擅画,画作颇具元代倪瓒山水笔意,多为小幅,简远荒寒。一夜改写川剧《活捉王魁》成《情探》,婉转动人,时人赞叹其文辞优美,堪称“句句是诗”;“融典雅与通俗于一体”,情文并茂,被赞誉为文辞典雅的艺术精品,是川剧乃至中国戏剧文学的典范之作,曾有多个剧种借鉴。主修《荣县志》,置“民生为第一”,“斟酌删裁,润色敷彩”,被誉为“巴蜀名志”。赵熙先生治学育人,门人辈出,群星璀璨,是巴蜀及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赵熙先生是著名学者、诗人、古文家、词家、书法家、戏剧作家、画家、方志学家和教育家,是近代西蜀学派的领军人物和重要推动者,堪称一代宗师。赵熙先生与同时代诸多文化知名人物都有交集,尤以在京时与陈宝琛、陈三立、陈衍等交往密切,共组诗社,回川初期与林山腴、宋育仁、邓鸿荃等交往频繁,筹组词社;赵熙先生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赵熙先生书法集
在历史的浩渺中,赵熙先生几番被“误读”;在忽视传统文化的年代,致其声名不显,作品飘零,研究迟滞。然而,赵熙先生人格魅力的光芒和文化艺术的光彩终究会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享誉世界的书画家张大千为赵熙先生所绘《雁宕图》跋语云:“先生侍御初入京师,诗文书法,即名动朝野。闻香宋丈游踪遍大江南北,惟未至雁宕,而爰三至雁宕,故特绘雁宕图为寿,后学张爰。”又跋赵熙先生团扇书画:“赵尧生侍御于清末以直声震京师,并以文、书法获时誉。晚年偶作小幅山水画,尤以淡雅明远为世所重……”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推荐“四川历史名人”时说:“赵熙,可能不太被大家知道,但要说四川的历史名人,他绝对算得上。”“一生勤奋,博古通今……多次抗声直谏,为时人敬重……”“培养了很多学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赵熙不仅在教育方面贡献卓越,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佼佼者,他的诗、书、画、文……都很优秀,戏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创作了川剧里面最经典的剧目《情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荣县为千年古县,物产丰饶,经济活跃,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积淀了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义门王氏”、忠烈子昭、诗豪赵熙、“辛亥三杰”等众多人文璀璨明珠,赵熙先生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赵熙先生的诗、词、书、画、戏、教育思想、家风传统等,“已然成为我们了解近代社会发展及其文化特质的一扇重要窗口,其中既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也有那代文人所特有的秉性气质”,需要系统梳理、认真研究,在学习、继承和创新中不断丰富赵熙文化研究成果,宣传、弘扬赵熙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