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部痤疮中医治法

 悟道上善若水 2024-07-02
阳证痤疮
阳证的痤疮,主要特征是新病,病程不久,皮疹疮形比较饱满,面部有毛孔粗、丘疹、脓包,其次颜色比较鲜红或者暗红,或者有痒有痛。
它的全身症状可以伴随口干、喜饮、口苦、口臭、怕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苔表现为黄或者是黄腻,脉滑数或者是弦数。此湿热郁于上焦。治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刘渡舟医案:一位27岁的女性,面部发生痤疮一月有余,外涂药膏,内服维生素等药,痤疮有增无减。
因在某大公司任“公关”之职,外观不雅甚为痛苦。除小便色黄外,余无明显异常。问其饮食,言平日喜食辛辣与鱼虾之品。
视其舌红、苔则薄黄、脉弦细略数。辨为肺胃蕴热,循经上蒸于面,伤及气血,故当清泄肺胃之热。
处方:枇杷叶16g、连翘10g、栀子10g、板蓝根15g、桑皮10g、黄芩10g、玄参15g、丹皮10g。医嘱:禁食荤腥,清淡为宜。
二诊:连服上方七剂,一周内痤疮未见发出,但原有的痤疮无明显改变,诉其手足心经常灼热。
上方再加紫花地丁10g、地骨皮10g,以增强清热解毒凉血之力。
共服三十余剂,面部逐渐光亮,结痂消除。这个方子出自《外科大成》,其组成为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黄连6克、黄柏9克、人参6克、甘草6克,水煎服即可。
方中以枇杷叶、桑白皮、人参宣肺利气,黄连、黄柏、甘草清热燥湿。此方可以宣肺,清热,化湿。主治面部粉刺,色红疼痛,破出白汁。
一女,24岁,面上长痘有脓,下巴周围特别多。不渴,但故意喝水多。水喝少了大便干燥。汗不多。吃饭可以。苔白腻。脉沉缓无力。
此是脾胃气虚,不能运化,湿热郁滞而生。治宜健脾补中气,同时理气宣散清热。
处方:黄芪15,党参10,白术10,厚朴10,陈皮10,甘草6,桃仁10,红花6,桑白皮10,天花粉10,薏仁15,火麻仁15,茯苓10,桔梗10,枳壳10,水煎服。5付。
外洗可用: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腊梅花9克,月季花9克,白芷9克,丹参9克,大黄9克。
将金银花、野菊花、腊梅花、月季花、白芷、丹参、大黄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2~3次,7日为1疗程。
阴证痤疮
阴证痤疮就是久病或者反复发作,其皮疹表现为疮形平塌、色暗、深在性的囊肿、或者是疤痕。
全身症状表现为口不干,不怎么喜欢喝水,怕冷、手脚冰凉或者痛经,或者情思比较抑郁、闷闷不乐,大便溏或者不成形、小便清长,舌苔白、淡或者有齿痕,脉缓或沉或滑或弦细。
在治疗上,这种痤疮很多人往往注意不到,会把它当成寻常痤疮来治,继续用各类清热解毒药。
在短期内可能会看到一点儿效果,然后很多人急功近利,为了能更快解决这个问题,会继续加大剂量,但这样只会加重病情。
阴证的痤疮,根本是脾胃产生阴寒浊邪上犯。而清热解毒药大多是苦寒药,苦则下行,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浊邪的上行,短时间内可能会看起来有些效果。
然而同时,苦寒会伤脾胃,会加重脾胃运化无力导致的浊邪堆积,长期如此,不但会反复,而且会产生别的问题。
治疗需要以温阳扶正为核心,可以选择当归四逆汤或者阳和汤,乌梅丸,四逆汤等
注意事项:
1痘痘虽然在脸上有些丑,但一定不要挤它,这是很危险的。鼻周、唇周和下颌区这几个部位经常出痘,这个范围在现代医学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危险三角区”,就是鼻根和两侧口角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
如果随意挤了此范围内的痘痘,就存在感染的风险,轻则导致皮肤深部蜂窝织炎,严重的还有可能引起颅内感染、危及性命,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2忌高脂食物:高脂类,高蛋白类食物能产生大量热能,使内热加重,且不易吸收转化,会形成气血郁滞。因此,这类食物应视为禁忌,如各种肉类、奶类,蛋类等。
3. 忌腥发之物:痤疮的成因很大一部分与过敏有关,而腥发之物常可引起过敏而使病情加重。
同样,腥发之物也常使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扩散而难以治愈,因此,腥发之物也必须禁忌,特别是海产品,如海鳗、海虾、海蟹、带鱼等。
肉类中的热性食品也是发物,如狗肉、羊肉、鹿肉等,可使机体内热蕴积而使病情加重,因此,也应视为禁忌。
4.忌辛辣之品:辛辣之品如胡椒、辣椒、花椒、生姜等,食后容易生火生痰。痤疮属内热痰湿范畴,食后脾胃积热,会使痤疮加重。若是阳虚症候,切忌生冷水果等寒凉饮食。

痤疮,脸上长痘

胡学曾医案:冯某某,男,21岁,1983625日初诊。患者于二年前面部患座疮,时多时少,多则由两颊波及耳后及颈部,痒痛难忍,抓破则有脓液汲出,数日或十几日不能愈合,且常有黄水渗出。
曾在某医院用散风清热、解毒凉血、泻热利湿、清泻阳明郁热等法医治,服药近百剂均未获效,故来我院求治。
诊见患者面部座疮以两颊部为多,有已破溃者结痂,有新生者红肿,痒痛难忍,夜卧不宁,甚则难于入睡,口苦,心悸,得厚味座疮即生,大便干燥,舌红苔白而糙,脉来滑数。综观脉证,处葛根汤加味:
葛根24克,麻黄4克,桂枝8克,杭芍8克,生姜3片,大枣五枚,生石膏30克,丹参30克,木通2克。
前方服用4剂,座疮已有部分愈合,无新生者。舌红苔白,脉滑数,继以前方服用30余剂,面颊仅留有愈合之痕,其余无不适而告痊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
按语:《家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助,郁乃座汗出见湿,乃生座痱。阳明、太阳之经循于面颊,风寒之邪浸入,不得散解,郁而化热,日久郁结成毒而成座疮。治当以葛根汤解太阳、阳明之邪,又佐以凉血通络之品,则起效更捷。

痤疮(豆渣样物)

周丹医案:李某,男,l8岁,19891014日初诊。颜面起粉刺反复发作二年。二年前颜面开始起小疹子,用手挤压可挤出豆渣样物,此起彼伏,反复发作。
近月来皮疹增多,并起脓疱及囊肿,经内服四环素、外搽水硫洗剂而罔效,伴口渴,尿少,便秘。
查颜面见群集黑头粉刺,粟米大红色丘疹,散在小脓疱,黄豆大小囊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诊为痤疮。治以清热利湿,投茵陈蒿汤:
茵陈60克,栀子9克·大黄9克。每日内服l剂;并用颠倒散(硫黄、大黄等分为末)酒调外搽。
半月后复诊·皮疹消退,二便通畅·守原方去大黄加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续服lO剂。
三诊未见新起的皮疹,基本痊愈,嘱患者常用茵陈泡茶内服,以资巩固。(国医论坛1990<6>17)
按语:痤疮而见口渴、便秘、溲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内留之象,乃湿热蕴阻,熏蒸肌肤所致。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方证相对,并配以外用药辅助治疗,标本兼顾,则取效更捷。

痤疮:阳郁内热

王辅民医案:刘某,女,19岁。1989年3月9日初诊。近3个月面生粉刺,以前额,鼻旁面颊为重,颜面潮红,粉刺遍布,大小不一,自觉面部烘热,微痒微痛,无汗,脉数弦紧有力,苔薄白而润。
证属冲任壅实,上蒸颜面,阳热内郁,不得发越。治宜开启腠理,发散郁热,疏泄冲任。
处方:先予大青龙汤:麻黄2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30克,生石膏50克。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每晚覆被令微微汗出。
3月10日复诊,服2剂后,汗出较多,面部烘热感消除。改用桂枝茯苓丸原方:桂枝,茯苓,丹皮,白芍,桃仁各20克,水煎服,日一剂。
3月25日三诊。服6剂后,痤疮较前松散稀疏。继服6剂,痤疮基本消失,惟颜面皮肤略见粗糙。嘱再服上方6剂,尽剂而愈。
按:痤疮多系汗出当风或汗出用冷水冲洗,邪热郁于皮腠而发。《内经》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当今治法多用散风清热,凉血活血,罕有实效。
多因忽视本病好发于青年,肾气亢盛,冲任脉盛,由盛而壅,虽不因风邪闭束,阳热内郁亦有发病者,曾有多例患者服用桂枝茯苓丸亦颇有效验。
故认为此证肌腠郁热是标,而冲任壅实为本。现代医学亦认为病之发生与性激素分泌过盛有关,故用桂枝茯苓丸以泄其壅实,壅实消,痤疮自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