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的顶级文案,值得反复观看、抄写!4.0

 水中的石头term 2024-07-08 发布于重庆

亘古文明

泱泱中华

China Before China

图片

《何以中国》文案第四期,也是最后一期终于来啦!

未看过前几期的小伙伴,可以先阅读前几期哦!

点击阅读→01.《何以中国》文案【秦汉-摇篮】

02.《何以中国》文案【星斗-古国】

03.《何以中国》文案【择中-殷商】

已经阅读过前几期的小伙伴可以跳过“前言”部分,直接翻至正文部分阅读。

图片

前 言

亘古流传的中华文明,自远古的篝火微光,至千秋的笔墨飘香,历经数十万载的风雨沧桑,依然熠熠生辉。

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流淌。

中华文明,以其深邃的连续性、独特的创新性、坚定的统一性、博大的包容性、持久的和平性,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成为当代中华文化的坚实基石,亦是中国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系统追溯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

纪录片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溯源至旧、新石器时代之交,见证中华大地的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组成家庭和社会,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

开始五湖四海间的交流,形成区域古国和早期文明,开启夏商周的王朝时代,直至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交出了一份宏大、深邃又生动的时代文化答卷。

《何以中国》豆瓣评分高达9.1分

图片

《何以中国》解说词蕴藉隽永,字字珠玑,尽显汉语之精妙,与画面中缓缓展开的中华文明交相辉映,渗透着深沉的人文情怀,引领我们领略那无与伦比的文字之美。

让我们一起随着这些文字,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老文明的深沉与厚重吧!

图片

第七集 家国

01

暮色渐深,马车仍在山路间向残阳落下的方向奔行,艰难的路途如同鸿沟,隔离了远方的山河。

太师疵和少师彊两位商的重臣牢牢护着身旁的编铙,这是商王朝最神圣的祭乐之器,也是他们家族世代职责所司。他们生怕一路的颠簸令其稍有毁损。由于帝辛的残暴,他们不得不和许多殷商贵族一样,选择离开故土与故国,逃往以仁德闻名的周。在伐商的檄文《牧誓》中,武王痛责纣王的失德,他将克商之战称为“行天之罚”。

在那个极度崇拜神巫的时代,周人却从世俗层面,提出统治的合法性应该来自天命,而天命不在于祖先与天的特殊关系,不在于独占通天之技术和资源,主要在于统治者的德。有德之君,就会被天授予神圣的大命,得此大命者,可以革除失德王朝的旧命,建立新的王朝,抚育万民。

02

商,以灿烂的青铜和完善的文字体系,将我们的中国文明推送到新的发展高度。但是商的覆亡也说明,对神权的独占以及大规模的征战和杀殉,已经不足以威服四方。

03

归途中,他特地折往商人旧都,只见宫倾城圮的废墟上,已是禾黍青青,箕子是殷商王族,也是与微子比干齐名的重臣。曾经的朝堂之上,面对一意孤行的帝辛,他没有像比干一样死谏,也没有像微子一样离去,而选择了装疯,终致被囚为奴。武王之前,他也曾面陈《洪范》献上治国之法,但终不愿仕周为官而远走。

眼前,太行西峙,洹水东流,故景依旧。那个曾令天下“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天邑商,却已无迹可寻。

箕子忍不住悲从中来,在长天后土之间,怆然的放声唱道,“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诗中的狡童,正是商朝的末代之王,他的侄子帝辛,早已在武王兵临城下那日自焚于鹿台之上。殷商遗民听到这支歌,莫不垂泪。

他们的王朝啊,终是沉入历史的长夜了。

04

自此之后,西边的秦国开始崛起于汗渭之间,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他们即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角,并开启中国历史上一段浓墨重彩的篇章。孔子日,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人通过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构建,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人文基调,在随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华夏这一文明体的概念自此确立,并开启了一种内含天下结构的政治共同体形成模式。

从此,不论是何种语言、文化或生活方式的族群,不论从何处发源,只要在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上生活,通过不断的调适认同基础,终将能融入这套无外的天下秩序里。那最初在伊洛之间的中国,势必如滚雪球般,生长成一个灿烂而盛大的政治共同体!

图片

第八集 天下

01

2400多年前的暮春,天下仍未太平,孔子却在梦中看见了久违的安宁。梦里,他和曾皙、颜回、子路这些弟子们,在春日的沂水边,身着新衣,沐浴春风,歌咏舞蹈。恍然间,对岸桃花林中有人肃立,隐约如周公。周公是孔子倾慕已久的圣人,以礼制终结了商代神权至上的治世理念,引领天下走向以人世为本的发展道路。

“至才(哉)周惠(德)”,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版本的“论语”类文献中,孔子对西周治世观的由衷推崇之语。但此刻,孔子梦中那位西周礼制开创者的身影,却已渐渐看不真切。杏林外,车马喧嚣,惊醒了孔子的梦,那是鲁哀公归城的车骑,人们纷纷传言他今日猎得麒麟。麒麟是传说中预兆圣王现世的瑞兽。

东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不止。鲁是周公之后,理应是礼制的卫护者,如今却连鲁公也利用瑞兽来造僭越礼制的舆论之势。孔子惊觉,在有生之年里,他所怀抱的治世理想再不能如愿了。

02

在春秋三百年的动荡岁月中,旧秩序的约束力终究日渐微弱,政治格局经由血与火的洗礼,不断更迭,曾经由周天子号令的天下,转而被各怀野心的强国诸侯,搅动争霸风云。在这种情势下,宋、郑等中原小国遭兵燹之祸尤深,唯有殚精竭虑,以不同的方式辗转求生。

03

郑地的音乐宛转悠扬,往往直抒胸臆,明快且富有生命力。虽然被正统的礼乐拥护者们,视为不入流的“淫声”,却迅速流行于各地,这不正是民间审美的抬头吗?

返至家中,子产在回复叔向的责难之书中,写下了他一切作为的初心,“吾以救世也”,子产知道,战火还将再起。他肝胆俱焚,只求所有的政策能及时奏效,为郑国多争取一些时间,让那山水间平和的景象,存在的再久一些。子产被孔子称为“古之遗爱”,从子产到孔子,无不试图在这动荡的时世里,寻求重建社会秩序之法。

终其一生,孔子未能见证治世理想的实践,子产也未能挽救颠坠的时局。世道艰难,但那样多的人仍在各自的位置上尽职尽责,为社稷家国死生以之,为天下大宁,匹夫怀责,这是他们的理想与信仰。

04

三年前,东出中原,灭滑而返的秦军在此遭遇晋军联同姜戎的伏击,数千兵士无一生还。三年来,秦军上下无不希望一雪前恨,却屡败于晋军。直到今次,将士们渡过黄河后,将舟船尽焚,背水一战,终于大败晋军,这才敢前往崤山,为三年前阵亡的众兵士举丧。穆公于军前痛斥自己当初不听劝阻,执意发动崤之战的罪过。秦军在崤山中大哭三日,四面山谷回音阵阵,天地仿若同悲。

这已是秦穆公执政的第36个年头,环顾天下,周室衰微,惟有秦与齐、楚、晋可称强国,多年来,穆公在西陲远望着东方霸主迭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日夜催动着他。崤之战后,秦人终于认识到,东出之路已被晋国封锁,强盛之法惟有向西开拓。穆公用百里奚为左庶长,在执政的第37年,奋秦人累世经营西部之力,开地千里,称雄西戎,周天子派召公贺以金鼓。

自此,秦穆公亦被奉为春秋一霸。但崤之战也宣告着,秦晋之好已成过眼云烟,秦国东出之路暂时受阻,此后许多年,中原的政治秩序将与秦国无缘,秦国在一个相对静息的环境里,蓄力等待逐鹿中原的时机。

05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与城市兴盛。齐都临淄城内,曾经轻歌曼舞,百贾千工,一派繁华景象,而诸侯的争霸,又带来了对人才的广泛需求。临淄西门之外,是稷下学官之所在,这里一度是战国时期的学术中心,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的各派学者,多达千人左右,这些学者纵横于各国之间,打破了地域的藩篱,交响出文化融会的新声。于是,新思想和新秩序的建设也随之而来。彼时的诸侯,无不反复追问,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孟子的回答是三个字:定于一。

春秋战国扰攘五六百年,在中国历史上,常被当作乱世。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孕育出天下大一统的基础。

06

秦,终结了数百年的纷争,延续和实现了周人的家国理想,将华夏九州推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站在江河入海的时代,回顾奔涌的历史长流,是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曾有人在黑夜里,擎起天地间的第一簇火种,曾有人在漫天星斗下,隔着山川湖海遥望。

人聚成邑,邑聚为国,曾有古国在大江大河间初铸辉煌,自九州之中,酿就四方众望、人心所向的风潮。经夏商周而立秦汉,生长在世界东方的古代中国文明,跋涉数千年岁月而来,穿梭在生死枯荣的古文明之林间,历风尘霜雪而初心未改。蹈瞠出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创造出灿烂盛大的中华文明。

《何以中国》从始至终,亦是站在考古学搭起的阶梯上,向千百代来成就今日之中国的祖先们致敬!自先人起,便未更改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对于和平与统一的刻骨记忆,让我们在这片祖先们曾守望过的天下,携手同心,去往那光明盛放的前方!

—完结—

图丨出自纪录片《何以中国》官方微博、豆瓣截图

文丨解说词均出自纪录片《何以中国》,由古韵风雅集整编

图片

每日积累

古韵

   丰富底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