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对“消渴”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消渴”的病名。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将糖尿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其基本病机是肺燥、胃热、肾亏,阴亏为本,燥热为标。 因此,糖尿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平时要注意生活规律,重视饮食控制,同时可以通过穴位按摩配合口服降糖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然谷穴——降血糖 然谷穴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它是我国古代记载最早的治疗糖尿病的穴位,属足少阴肾经的荥穴,是肾经气血流经的部位,是降糖的特效穴。 ![]() 鱼际穴——缓解烦渴 上消指的是肺热津伤型消渴。主要表现以口渴多饮为主,因此应突出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鱼际穴属手太阴肺经的荥穴,位于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掐按它可清肺热,利咽喉。 ![]() 内庭穴——控制食欲 中消指的是胃热炽盛型消渴。主要临床表现以多食易饥为主,因此应突出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内庭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用食指和拇指放在脚面和脚底,上下对掐揉内庭,可清胃泻火、控制食欲,治疗口气重、便秘、打呼噜、磨牙、胃火牙痛等。 ![]() 关元穴——缓解尿多 下消指的是肾阴亏损型消渴。主要临床表现以尿频、量多为主,因此应突出滋阴固肾。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双手搓热后快速按摩关元可滋补肾阴、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 这4个穴位易取又方便定位,建议大家每天坚持按摩,每个穴位3-5分钟,长此以往相信一定能够控制好血糖,预防并发症。 * 注意: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的效果也会有区别。 1、鱼际穴 方法: 可用大拇指尖按压也可用刮痧板回旋式反复刮,直至觉得穴位酸痛为止。 作用: 缓解糖尿病多食、多饮、多尿的症状 2、然谷穴 方法: 每晚洗完脚后,用大拇指反复按压,直到明显感觉到酸胀为止。 作用: 降心火、缓解口干舌燥,稳定血糖 3、关元穴 方法: 用手掌或手指缓慢柔和地画圈按压100次,早晚各一次。 作用: 补气血,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干多尿的症状 4、三阴交穴 方法: 找准穴位垂直按压50-100次,按到微微发胀即可。 作用: 调节肾、肝、脾三个经络气血,改善血糖状况。 最后提醒,如果不熟悉穴位按摩,最好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指导,以确保按摩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糖尿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就有:“渴欲饮水不止”“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的记载。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中医中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时往往会配合穴位按摩一起来,穴位按摩加上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会很平稳。 中医:身上有4个血糖开关,每天按一按,控血糖、省了不少药钱! 1、地机穴 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紊乱造成的,而地机穴能提前告诉我们您的胰腺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也就说它能帮您发现糖尿病的前兆。当你血糖高或有糖尿病症状时,用手按压“地机”穴位时,必定疼痛,甚至痛不可忍,甚至根本不敢用力按压! 俗话说“痛则不通”,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是阴虚为本,病变涉及三焦、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而经常刺激地机穴可滋阴补血、缓解消渴症状,就是有助缓解糖尿病症状的意思。 位置:地机穴在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4横指处,刚开始按时可能会有疼痛感,经常按摩就会慢慢缓解,可作为日常养生保健的外治法,以延缓糖尿病进程。 2、涌泉穴 深秋寒冷,体内阳气虚弱,下肢和足部易受寒而导致糖尿病足部并发症。而这个时候,经常按摩涌泉穴可通经活络,滋阴补肾,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效降低血糖。 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的凹陷处,先将两手掌搓热,再交替搓擦两足底涌泉穴至发热,每次进行3~5分钟即可。 3、阴市穴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想要降低血糖,打通经络很重要。中医认为阴市穴具有理气止痛、温经散寒之功,它是阴液汇聚的市场,所以,经常按摩阴市穴,可以将汇聚在此处血液输送出去,从而扩散到各个细胞组织当中,那血糖则会下降。 位置:位于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处。找到阴市穴的位置,用拇指的指腹深深向下按压阴市穴,当感觉有酸胀感时,保持5-6秒,再松开,再按下去,再松开。如此反复40~50次。 4、然谷穴 然谷穴是我国古代记载最早的治疗糖尿病的穴位,属足少阴肾经的荥穴,是肾经气血流经的部位。每晚洗完脚用拇指用力点揉然谷,直到有明显的酸胀感时再松开,再按下去,再松开。如此反复10~20次,坚持每天按揉可以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 位置:在足内侧,先找到足内踝尖前下方一块隆起的骨头,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 如何通过穴位辅助治疗糖尿病,你学会了吗? 糖尿病的6个降糖开关,每天按一按,血糖自然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