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0712教学手记——鲁迅的这段文字可以这样读

 晋诺工作室 2024-07-13 发布于江苏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段文字该怎读?
这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一千个哈姆雷特现象适用于所有文本,但并不是说不能区分出有价值与无价值、恰当与不恰当、肤浅与深刻。
这段话,常常被用作考题,让学生模仿写作。最鲜明的模仿点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结构。
按照这样的句式结构写两句话,没有任何难度,关键是为什么写出来的这些句子总没有鲁迅文字的内涵呢?
鲁迅先生这段文字的内在逻辑是一个降维语序。“不必说”与“也不必说”引导的两句写了七种景象,这七种景象与“单是”所引导的“泥墙根一带”的景象相比,孰美?显然,那七种景象远比那“泥墙根一带”要美得多,那七种景象构成的是百草园的主体。是百草园的主体景观,但为什么鲁迅先生不详细描写这些景观,而用降维的思维方式,把它们置于高处,反而用心描写处于“单是”“泥墙根一带”呢?
其实只要想一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叙事对象鲁迅先生当时还只是个小学生,就可明白,百草园对他的价值是能给他带来无穷的“趣味”,准确地说是童趣。从下面的描写文字可以看出,“泥墙根一带”主要是好玩。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这是童话一般的世界,用童语表达童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这里的趣味不在蜈蚣,而在“翻”字。“翻”字表达出儿童少年的鲁迅对世界的好奇,表明泥墙根一带是他探寻世界的乐园。写斑蝥,紧紧抓住儿童顽皮的特征,写按住斑蝥脊背让它喷烟雾的乐事,而写拔起何首乌的根来寻找人形的何首乌的事,则更突显了孩子的童稚趣,他们相信传说、神话,而且亲身验证,当然,这种验证必然是失败的,而正是这些失败的验证才属于天真烂漫的儿童特征。对覆盆子的品尝,简直是品尝珍品了,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玲珑可爱,透出内心无比的珍爱;又酸又甜,甚至能想象出鲁迅把覆盆子放进嘴里时的表情,既刺激又开心,不仅如此,还带着鉴赏的口吻和眼光,“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当一个孩子沉浸在这种独特的享受之中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快乐的呢!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百草园对于鲁迅先生来说,之所以是一处能满足儿童乐趣的儿童乐园,主要就在泥墙根一带。
既然如此,不写前面的七种景象可以吗?
不可以,那就构不成“园”了。
因此,鲁迅先生,写前面七种景象,主要是从“园”的主体视角来叙事的,这七种景象的主要职责在于体现——美!
美是一种感受,美不能把玩,因此,碧绿的菜畦强调的是视觉美感;光滑的石井栏呈现的是触觉的舒适感;高大的皂角树,表达的是整个身体处在百草园大树下的体感;而紫红的桑椹,透着热烈,点燃了儿童内心世界的情绪。
这些描写主要从整体上写百草园的景象之美,传达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状态。因而,阅读这些文字,应该好好体味这些感受,应该闭上眼睛想一想,那碧绿的菜畦里是韮菜,是芹菜,还是什么菜;那光滑的石井栏,摸上去是凉凉的、滑滑的,鲁迅有多少次骑在这石井栏上玩耍;鲁迅多少次在那高大的皂角树下抬头仰望,感到自己太渺小了,由此而感受到世界之的广阔辽远,等等,等等,鲁迅在传达一种感受。
“也不必说”所描述的三种情境确实是动态描写,但是我们要引领孩子们体会这个动态里含着怎样的趣味,“鸣蝉”在长吟,听鸣蝉的人呢,小小的鲁迅在干什么,他正俯在石井栏上静静地听;“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有个“伏”字就是动态吗?不,这里写的恰恰是静,是静止不动的黄蜂,肥胖,写其拙朴可爱,而“伏”字则写出他的憨态可掬,这背后的鲁迅是喜滋滋的;同样,“轻捷的叫天子”之所以会忽然窜向云间去了,恰恰是鲁迅慢慢地靠近了。这三种景象背后是凝神倾听的鲁迅,是欣喜驻足的鲁迅,是悄悄起来被叫天子惊喜了的鲁迅。
我们必须借助这些文字,让这些感受复活,把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浮现出来,这样,文字与读者才能渐渐融为一体,文字的意蕴与形式才能被阅读者吸纳而内化。不然,即使知道鲁迅先生用了很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知道他用了视觉和触觉,又有什么用呢?阅读者还是身在文字之外,得不到这段文字的营养,当然也难以提升语文素养!
有人常常这样来解释,考试就是这样考的,你说这些有何用?确实目前的考试命题还存在着知识化、模式化的弊端,但是不能因为命题本身的弊端而教孩子最烂的语文,不论是在职的教学,还是课外辅导,只要是教师,就应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就应该追求更饱满、更有生命力、更有品质的教学,而不是一味地俯就那些烂题!
更何况,烂题越来越少,慢慢地将绝迹了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