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咳嗽(反流性食管炎伴咳嗽)医案

 杏林独孤 2024-07-14 发布于吉林

   男,56岁。形体瘦弱,性情抑郁,素嗜烟酒,喜茶,纳食量少食多则痞,胃中嘈杂,呃逆频作,甚则泛酸欲呕,曾诊为慢性胃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咳呛无痰,咳甚则胸中灼痛,平卧尤重。继以消炎止咳化痰诸药治疗,基本无效。因胃胀求医,以“胃药”消痞而咳止。惟服药无规律,胃胀时作时止,而咳呛频仍,深以为苦,求治于中医。诊见:咳呛无痰,胸中灼痛,胃痞纳呆,泛酸欲呕,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弦滑。


   患者素嗜茶酒,暗伤脾胃,湿浊内伏。且性情抑郁,肝木失于条达。此肝郁而脾虚,痰气上冲咽隘,因而咳呛频作;咳时胸中灼痛、伴泛酸呕逆,此皆肝郁有化热之象;脉弦滑、苔白腻,更是湿痰内伏之征。


    治宜化痰和胃,平肝降逆而止咳。方选旋复代赭石汤化裁。


    处方:旋复花、半夏、茜草、射干、栀子各10g,党参、大枣各15g,生姜3片,代赭石、乌贼骨各3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1周后复诊:咳呛大减,呃逆泛酸减轻,食后仍胃痞,纳食略增,舌脉同前。继以上方增减为治1月,咳嗽基本痊愈,而胃痞之证也明显缓解。后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调理善后。


    按:咳嗽是胃食管反流最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多为刺激性干咳,亦可表现为有痰的咳嗽。绝大多数为为白天咳嗽,常伴胃灼热、反酸及胸痛、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使用制酸剂、促胃肠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等可迅速减轻,但明显改善需时较长。


   本案之方出自《伤寒论》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其降逆之效,世所公认。《伤寒论三注》曰:“每借之以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靡不神效。”柯韵伯以旋复花与半夏煎汤调服代赭石末,治顽痰结于胸膈或涎沫上涌者,夹虚者加人参。值得注意的是,赭石重镇之品,方中用量殊轻,张锡纯认为本品乃方中主药,最少亦当用至人参剂量的三倍。据古今临床实践,重用代赭石,有时可取得意外之效。重用与否,应视气逆与胃虚之主次轻重而定。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故慢性咳嗽之治,首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而非独任宣肃肺气,此其一也。其二,然咳嗽不论咎之何脏何腑,终由肺气失于宣肃所致,此其基本环节,又不可不知。故而或宣肺闭,或降肺逆,始终是治咳之基本手法。其三,脾之与肺,关联甚密。脾胃之升降,与肺肠之宣肃,相互影响。且经云:“聚于胃,关于肺”,此可理解为痰饮之“源”与“器”关系。如此则脾胃功能失常,最易导致肺气宣肃障碍,故而调理脾胃,是治疗慢性咳嗽之重要环节。其四,经云:“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除阐明内外相因致咳之外,亦寓示了咳嗽之治多温法之理。此与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谓一脉相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