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本质》在说什么?《工作的本质》主要在谈:人,这一生在工作上该抱持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思维,才能让人生更加顺遂。 书里首先谈到,「受薪阶级」的人在职场该有的心态,以及如何培养能力,懂了这些之后能让你更有机会晋升;晋升「主管」后,书里还提到了如何带领团队;最后搞不好你发展的很不错,想创业了,书里也提到了「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思维。 这本书的作者是樊登,是帆书APP 创始人,这个APP 的注册会员数超过7,100 万人。除此之外,他同时也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客座教授。 樊登表示,现代社会流行「安静离职」,还有「厌世躺平」,这导致大部分人对工作的态度是很消极的;但是,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认真做事可以提升心智,认真工作可以升华人格。 这本书在一开头就提到,千万不要把工作当成一种「必要之恶」,也就是觉得:工作是为了拥有美好生活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必须承受的苦难。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有着相反的观点,他说:「工作是病痛的良药,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良药;只要认真工作,就能够治愈各式各样的病痛。」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是「资方打手」,没错,我在读书的时候也是这么认为,但是还读不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改观了,反而觉得樊登说的非常有道理。 接下来,我想和你分享读完这本书后,整理出来的5 个问答,分别是「工作的本质是什么?该要有什么心态?」「如何增强自己的职场能力?」「主管如何带领团队?」「创业者要有什么样的思维?」「自己对工作的看法」。 樊登提到,工作的本质,是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回报,也是磨练性格的好方法。近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么认真工作,就是让自己的命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我们在工作上该保持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樊登在这里引用了《稻盛和夫:工作的方法》这本书,稻盛和夫在书里讲述了三种工作者的心态,第一种叫「不燃型」心态,第二种叫「可燃型」心态,第三种叫「自燃型」心态。 带着「不燃型」心态工作的人,就是无论你怎么劝说、怎么激励,都无法激起工作热情的人,他会认为「你是在给我洗脑」、「你只是想利用我」、「你就是万恶的资方」。 带着「可燃型」心态工作的人,是可以透过外界的激励,做好工作的人。比如公司有设定奖金制度,制度的规定是,只要业绩有达标的话,就可以在领薪水的时候多得到一份额外的奖金。这时候可燃型的人就会受到奖金的驱动而努力工作。 带着「自燃型」心态工作的人,就像火柴一样,一划就点燃,根本不需要外界的激励,这样的人每天都有很多新点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最近的动画《鬼灭之刃柱训练篇》里的主角炭治郎,他就是自燃型心态的最佳典范。当别人都在想方设法逃避训练的时候,他却正面面对训练,而且无时无刻都想着怎么突破自身能力、完成训练。 稻盛和夫指出,我们应该要带着「自燃型」的心态去工作,和工作谈一场恋爱。 我自认为自己就正在和工作谈恋爱。我是z自由创作者,礼拜日都带着笔记本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到图书馆工作,读书、写笔记、就是我的日常工作,而且连在睡觉前都在想着要怎么把工作做的更快、更好! 当你已经成功养成了自燃型心态,接下来就要增加自己在职场上的能力。 2. 如何增强自己的职场能力?增强职场的方法百百种,但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这是最能被大众接受,而且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出自于同名书籍《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透过科学验证,找到了增强能力、成为专家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被简单归类成「3F 原则」。 3F 原则的3F 指的是,Focus 专注、Feedback 反馈、Fix 修正,意思是我们首先要刻意专注练习一项技能,然后找到专业的人或这领域的专家给你回馈,最后我们再根据回馈不断修正,修正完之后再进行下一轮的专注练习,以此循环,成为专家。 我这样讲你可能会觉得我在唬烂,我给你讲几个例子。 自古以来,人们对背诵圆周率这件事情有独钟,我走在台大里甚至还能看到大学生们正在举办背诵圆周率的比赛,背到小数点后最多位数的人就可以拿到奖品。 在1973 年,一位叫理查.斯宾塞的人,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511 位。想想你能背到多少位?我猜十几位就不错了。后来一个叫大卫.沙克尔的美国人,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一万位,但这还不是最扯的。再后来有一位叫原口证的日本人,他背到了小数点后十万个数字。 再来讲伏地挺身的例子。 一个日本人在1980 年创下的纪录是一口气做10,507 个伏地挺身。后来金氏世界纪录不再接受这个申请了,因为觉得数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他们改成只接受24 小时之内能够连续做伏地挺身的数量。后来有一个美国人在21 小时21 分钟之内做完了46,001 个伏地挺身。 背圆周率和做伏地挺身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总是可以不断超越极限。因为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和人体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透过「刻意练习」来达成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成就。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其中一项工作是「写一本书的心得笔记」。我会以刻意练习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写作速度和写作品质。练着练着,原本4,000 字的文章要写一整天,现在只需要一个早上就完成了。 当你已经成功培养了职场能力,可能就会被老板提拔、升职成主管,接下来就要学会怎么带领团队。 3. 主管如何带领团队?尤其是刚上任的主管,可能因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吓跑了不少下属,或是得不到下属的支持。针对这个问题,樊登引用了《高绩效教练》这本书来解决,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不当指令型主管」。 指令型主管指的是,一个主管整天盯着员工、整天教育员工,并且对他们说:「你不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简单讲,指令型主管就是那种要你完全按照他方法做事的人,如果你是这种人的下属的话,在工作上肯定会吃不消。 不当指令型主管,那我们要当什么样的主管?我接下来讲一个故事你就瞬间懂了。 《高绩效教练》的作者约翰.惠特默,在参加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回到英国创办了一个体育俱乐部,教大家打网球、滑雪、开赛车等等。但是他俱乐部里的教练分布不均,有时候网球教练偏少,滑雪教练太多,这时候他就会让滑雪教练去充当网球教练。 他鼓励这些滑雪教练,并且跟他们说:「没打过网球也没关系,你试试看嘛,反正凑合教一下,没关系的。」结果这些滑雪教练就战战兢兢地跑去教网球课。 后来惠特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一学期的授课之后,滑雪教练教出来的网球选手,竟然比网球教练教出来的人打得还要好。这就奇怪了,滑雪教练自己都不会打球,他们是怎么教的呢? 惠特默发现,如果是网球教练,学员打出一个球之后就会对着学员说:「你这个动作不对,你这个腰的方向不对,你重新摆一下,这个手肘抬高一点,再来一次。」 但是滑雪教练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不会打网球呀,所以只能对学员说:「你觉得刚才自己打得怎么样?你觉得哪边没出力?」这个学员就会说:「我觉得腰力好像不太够。」滑雪教练就会顺势说:「那好,你自己调整一下,你想想怎么调整,能把这个力发出来。」然后这位学员的网球就打得特别好。 好,故事结束。你有看出差别吗?网球教练就像是指令型主管一样,一直说教,咄咄逼人,这怎么让学员安心打网球呢? 滑雪教练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员主动去意会打网球的感觉。因为只有靠学员自己的领悟,才能真正学会打网球。 当你主管当久了,能力累积够了,翅膀硬了,想出来创业了,接下来就得学会创业者的思维。 4. 创业者要有什么样的思维?樊登针对这个问题,引用了《从零到一》这本书,作者彼得・提尔在书中提到,创业者需要具备「垄断思维」。 彼得・提尔强调,垄断市场是一件好事。只有垄断,才能拥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才能保证足够的研发和创新投入,才能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 比如Google 在搜寻引擎上就是垄断市场的存在,目前市面上的搜寻引擎有Google、Bing 、Baidu等等,其中市占率最大,最多人用的搜寻引擎,就是Google,80% 的人都用Google搜寻资料,这让Google 得到了相当大的利润。 那么像Google 这种垄断市场的企业,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也许创业者往这些方向努力,就能成功打造出垄断市场的企业。 彼得・提尔说,垄断市场的企业有四大特征,分别是「专利技术」、「网路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 这四项特征中,我自己认为「专利技术」尤其重要,我想特别提它。 专利技术的意思是,你所创造的产品,应该要比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具备十倍以上的优势。比如支付宝,微信的支付方式比去银行转帐提高了至少十倍的效率;再比如电子阅读器可以搜藏上万本书,而且重量还比纸本书轻,到哪都可以带着阅读。 移动支付、电子阅读器,都是有效的专利技术,都是有效的创新。 以我自己为例,假设我未来想要开个付费说书节目,一年至少给你讲个50 本书,这个量比一般人一整年只读个两三本还要多,我想这也是个有效的专利技术。 5. 自己对工作的看法接下来我要讲的内容跟《工作的本质》这本书无关,完全是我自己的想法,或是我从别的地方读到的资讯。 我认为现代人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工作,是很正常的。正所谓「事出必有因」,我认为导致人们消极工作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工作量越来越多」,第二个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接下来我一个个谈。 工作量越来越多,这个量,是跟以前的时代比。 以半导体工业作为例子,从1971 年到2014 年,人类为了让电晶体数目维持摩尔定律稳定成长,半导体工业投入了愈来愈多的人力在研发上。在这43 年之间,研究者人数扩大了18 倍!当所有人才全都被半导体工业召募,无人可召的状况下,解法就是增加每个人的工作量。 再比如以前的科学研究,研究者不需要研究的很久、很深,就能发表一篇论文;但现在科研工作者即使日夜不断工作个两年、三年,可能还是无法发表论文。 我的意思是,好摘的水果都已经被摘光了,剩下难摘的水果都在高处。现在的我们只能制造更高的梯子,花更多力气爬到更高的地方才有办法摘到水果。 谈完工作量,再来谈谈创新速度越来越快。 知名未来学家雷依.库兹威尔(Ray Kurzweil)曾经汇整了一份清单。在这份清单中,他分析了自己心目中堪称重大创新的事件,比如「生命起源」、「多细胞生物出现」、「寒武纪大爆发」、「智人出现」、「城市出现」、 「工业革命」、「电脑出现」等等。 库兹威尔发现,这些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其实是有规律地在缩短。比如从「生命起源」到「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中间隔了20 亿年;从「多细胞生物出现」到「寒武纪大爆发」,中间只隔了5 亿年。 我们把时间快转一下。 从「工业革命」到「发明电话」,中间间隔了116 年;从「发明电话」到「发明电脑」,中间隔了70 年;从「发明电脑」到「发明个人电脑」,中间隔了30年;「发明个人电脑」到「AI 发生大突破」,中间只隔了20 年。 创新速度越来越快,人类的生活步调就跟着变快,每一代人都会比上一代人更容易被工作压的喘不过气。 1825 年,也就是工业革命不久之后,德国诗人、科学家与政治家歌德就写了以下文字: 今天的每一件事都很过度,每一件事都在思想上与行动上不断被超越。每一个人都不再认识自己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掌握他的生活与工作。年轻人太早就被要求快速行动,然后在时间的高速转动中忘我失控。 两百年后,到了现代,也许你我的生活步调已经远远超速,比当时的歌德快了不知道几倍。同时,我们对工作绝望的心情也不知道多了几倍。 以上,就是我认为人们消极工作的两个原因。消极工作也许是必然,但我们还是要继续过生活、讨生活,也许樊登的《工作的本质》就是激励我们维持工作动力的良药。 我相当喜欢《工作的本质》这本书,我给它五星好评!樊登出品,果然就是品质保证。这本书除了认真谈如何工作,它也带给我智识上的乐趣。 我在这本书中学到最多的部分是「创业者要有什么样的思维」。樊登引用了《从零到一》这本书里的创业思维,也就是我在第4 点提到的「专利技术」,觉得很有启发,未来也会去读读这本书。 其实书中的所有章节都很精彩,没什么尿点,樊登的笔法就是用大量简单好懂的故事去升华观点,而不是直接把冷冰冰的观点硬塞到你脑袋里。 除了《工作的本质》这本书,我还读过樊登的《读懂一本书》和《低风险创业》,这两本我也相当推荐,书里也都有满满的精彩故事。 最后,推荐《工作的本质》这本书给「想在工作上有更亮眼表现的朋友们」,也推荐给「正要踏入职场的社会新鲜人」,更推荐给「想要创业的朋友们」,书里的答案肯定有办法满足你,就算没被满足,书里还有「14 本推荐书单」等着你! |
|